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公民品质有效途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公民品质有效途径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性是公民应具备的品质。这里仅仅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具体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大学生公民品质培育的途径。当前,从塑造和提升大学生公民品质的教学目标出发,整合“纲要”课课程内容首先应当注重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当今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其次,以塑造和提升大学生公民品质为目标,补充、丰富“纲要”课教学内容。

高春菊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公民素养和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我国,公民意识相对薄弱,公民素养教育相对落后,导致公民素养水平整体低下的事实。当代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思想、有抱负的特殊青年群体,对他们实施公民素养教育,培育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品质对提高整个民族的公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公民品质内涵

关于公民品质的内涵,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借鉴西方文化,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公民自身发展的要求,将公民品质的内容具体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良好的品德。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素养。

第二,理性的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理性是公民应具备的品质。对大学生来说,理性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素质和思维习惯。面对一个新事物、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地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处理具体问题和在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仔细考察,进行理性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不轻信、不盲从,不仅凭自己的印象或好恶作出结论。

第三,自觉的参与意识与较高的参与能力。没有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在现代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向前推进,大学生公民应该合法、自觉、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第四,公共精神。所谓公共精神就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潘强恩在《论公共精神——反思传统文化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一文中把公共精神的内容具体概括为“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四个方面。[1]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对公共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大学生群体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他们是否具备公共精神,将对整个社会的其他人群起到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品质状况分析

不可否认,我国多数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思想认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公民品质又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加强教育和提升。为摸清大学生公民品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本课题组围绕五个问题对我校2012级化学、学前、生命科学、心理、美术等专业的学生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实际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问卷设计的五个问题是:①当你的正当权益遭受侵犯时,你是否会选择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②你每天是否会主动浏览国内外重要新闻?③对陌生人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④你是否认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⑤你会经常主动参加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吗?统计问卷调查结果为: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权利观念,懂得使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意识则相对缺失,对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品质在认识上尚处于模糊阶段,在行动上处于不自觉阶段。

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育大学生公民品质的现实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启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其中既包含基础文明教育,也包含价值观教育,因而是培育大学生公民品质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过硬的政治素养、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参与意识与社会公共精神等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品质。这里仅仅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教学,具体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大学生公民品质培育的途径。

1.依据课程性质和定位,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指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该课程的明确定位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程。也就是说,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历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教学就是要通过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在历史教育中渗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每章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上都要以此为出发点、立足点。

2.以塑造和提升大学生公民品质为目标,有效整合“纲要”课的课程内容。

就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纲要”课的课程内容来提升大学生公民品质具有操作性。

当前,从塑造和提升大学生公民品质的教学目标出发,整合“纲要”课课程内容首先应当注重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当今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通过本课程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要突出时代主旋律,保持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及时将反映时代新需求的内容引进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可以通过对“五四精神”核心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引导学生明白: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进取、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作为当代大学生,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培养自己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信念,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进取、敢于创新,这恰恰符合了现代公民所应有的公共精神。

其次,以塑造和提升大学生公民品质为目标,补充、丰富“纲要”课教学内容。在对教材和现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补充新的、有特色、并有实际思想教育作用的内容,最终使“纲要”课由单纯注重意识形态的灌输向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转变,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化的公民教育两者合二为一。在这一点上,我比较注重衡水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如在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为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农运动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我补充了“安平台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的历史及主要活动,用最真实、离学生最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说话,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这样的讲述,把基本理论、基本道理充分融于具体的历史史实中,更有益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及良好的品德、公共精神的养成和现代公民品质的养成。

3.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担负起对大学生实施公民品质教育的责任。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是教师的基本责任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提出:“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所以,在高校公民品质培育中,教师应主动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主动担负起对大学生实施公民品质教育的责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一位任课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认清自身应负有的对学生进行公民品格教育的责任,要认真履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与增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自觉把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教育融于课堂教学

4.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没有公民的自由理性和民主意识,即公民具有的公共精神、公共伦理价值,任何发展公共领域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伴随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给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当前,各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即使有些内容在有的课程有所涉及,但并不全面。鉴于此,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人文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养的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为既要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正确政治信仰,又要培养学生个人品性、行为道德、公共意识、社会理性等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并把培育和发展大学生公民理性作为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对“纲要”课来说,要在课程内容上做必要的改革,首先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内容。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活动,增加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领域、社会公共事务领域、校园建设管理领域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琢磨和锻炼,在“做”中学习和体悟公民认知、公民价值观、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品质和公共精神,使公共精神所推崇的正直、诚信、独立、合作、自制自律、文明等品质变为学生认可并追求的个体价值。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的实践教学形式有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红色考察等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公民品质的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大学生公民品质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大德育”的培养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强恩.论公共精神——反思传统文化中公共精神的缺失[J].光明日报,2004,2,19.

[2]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

[3]增爱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及其课程整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作者简介:高春菊,女,河北故城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