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教育结构概述

研究生教育结构概述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教育结构是研究生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不仅可以使研究生教育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的效率。研究生教育结构就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也称学科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构成比例关系。

研究生教育结构是研究生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不仅可以使研究生教育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的效率。但是,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它需要不断地调整与优化,而在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等教育规律等因素的影响。

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结构就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它是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和外部环境诸系统相互关系的形式。根据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就研究生教育内部而言,研究生教育结构作为研究生教育系统的要素,其变化直接引起研究生教育系统发生质的或量的变化,只有保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变化。作为社会大系统要素的研究生教育结构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即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要相应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量和质的变动,而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劣也影响着其他结构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般认为,研究生教育结构包括科类、层次、形式和布局结构。由于本章的研究对象为河北省的研究生教育,因此,将重点探讨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三个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也称学科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构成比例关系。[1]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亦称水平结构或程度结构,是指根据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和程度不同,受教育者接受的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训练形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层次教育的构成状况,具体包括研究生教育系统由哪些层级构成,每个层级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与规模、修业年限与入学条件,以及不同层级间的承接关系和比例关系等。[2]研究生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按学习形式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和样式结构。

人们总是把“结构”与“功能”联系在一起。功能通常指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即包括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作用,也包括某个系统中部分对整体的作用。[3]因而可以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就是指研究生教育结构中各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系统的作用及研究生教育结构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可见,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研究生教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功能的基础,其合理程度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功能发挥的效用大小。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功能又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表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结构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价值选择。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其并不随着社会所有的变化而改变,而是有选择的、相对稳定地发生着变革,研究生教育并不是社会的“风向标”。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系统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研究生教育结构也随着研究生教育系统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有选择地进行调整。

二、影响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因素

作为社会大系统及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研究生教育结构必然受到来自研究生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理论上讲,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政治、人口、文化、科技等,但以下三种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教育政策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上的社会教育结构或体制,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4]由于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其必定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对教育方针、教育制度及其他有关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制定,把国家政治准则、政治要求等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从而使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5]

我国教育政策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影响体现于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各方面:如在科类结构方面,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教委在1992年11月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等6个文件。在此精神下,1997年6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新目录增加了管理学学科,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1种;在层次结构方面,1992年《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保证必要办学与质量效益的前提下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2000年在学研究生规模力争比1992年翻一番,其中博士生数量要有更大的发展。”[6]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研究生硕博比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7.2∶1降至2000年的4.1∶1;在形式结构方面,1984年教育部研究生司为了解决当时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研究生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问题,于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座谈会并提出了《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建议》,从此我国开始设立专业研究生学位。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生产行为,存在着两种供求关系:一种是研究生教育系统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供求关系,研究生教育系统是人才的供给部门,社会各部门为人才的需求部门;另一种是研究生教育机会的提供者与研究生教育机会的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而后者对前者的期望又是建立在对就业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研究生教育结构必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以保证供求关系的平衡。

首先,产业结构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亦即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格产生了有力的调节作用,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规格的多样化,而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格的多样化是通过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科类结构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也决定了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结构。[7]在第一产业占主导的时期,农业从事者占大多数,农学培养的人才在研究生教育科类中的比例较高,但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因而农学培养的人才在研究生教育科类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培养人才的比重则不断上升。

其次,产业结构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社会劳动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等级、复杂程度、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的职业,相应地要求有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来从事,而不同层次、等级的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性是比较差的。[8]因而,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工业时期,由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比较小,所以研究生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硕博比一直居高不下。在信息化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加深,相互渗透面不断扩大,使得社会的各行各业对就业者提高了知识水平要求,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硕博比不断降低。

最后,产业结构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变化。最初的研究生主要是从事高等学校教学及研究工作,因而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受过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都在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从纯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的目标、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受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不再是单纯探索高深学问和专注科学研究的场所,而包含为更多专业、职业、行业服务”[9],因而专业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并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高等教育理念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影响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价值追求。[10]而高等教育理念则指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转变。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必然受到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理念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变化。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初期,大学还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的目的有二:首先,大学教育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其次,大学教育重在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11],因而,研究生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以人文科学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进行技术和科学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学科的天平倾向了科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也以理、工、农、医等学科为主。高等教育的这种价值选择最终将其推入了“制器”的尴尬境地,不仅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社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消极性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传统,没有文化精神,不打自垮”[12],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走上人文与科学并重的道路,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中人文学科的比重不断上升。

其次,高等教育理念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选拔和分配社会成员的功能使之成为社会筛选的主要手段,文凭和学历不仅是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大多数人获得不同职业的重要依据与凭证,成为个人未来职业和收入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13]但是,由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而,高等教育为了满足教育公平的呼声,在价值观上选择了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原有层次文凭的持有者并未获得理想的社会分层情况,他们只好选择延长教育,使得高等教育的层次和重心不断上移。这就从教育价值观上解释了本科教育普及化、硕士研究生教育“去精英化”、博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促使研究生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不断变化。

最后,高等教育理念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变化。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当下的现实,实现着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4]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美好愿望与终极关怀。高等教育不断提升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力,从而使人不断地超越现在,超越自身,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拥有生活,不可能获得生命的肯定,甚至不可能生存。正如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到的,教育是让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高等教育价值观选择了终身教育理念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就选择了各种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表现在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上,就是各种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和研究生进修班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发展。

三、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特征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大多不是教育系统内部自发的行为,也不可能在与社会完全分离的状态下自行实现,而是国家教育政策、产业结构、价值观念变迁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而,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其合理性需要综合考虑。但是,在拨开纷繁的表象之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合理性也呈现出一些本质的特征。

(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协调性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协调性,是指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研究生教育系统之间以及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环境之间为实现它们的共同目标,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状态和过程。

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研究生教育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是指研究生教育结构必须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规模增长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首要指标,质量保障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合理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效益最大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终追求,四者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研究生教育结构是其他三者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即其他三者的发展可以通过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因而,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需要在四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质量最优、效益最好的良好局面。

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是指研究生教育结构必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必须兼顾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发展,而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则,它不仅会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如,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崇尚科学教育、偏废人文教育的现象,其实质就是研究生教育在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因而,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需要不断强调其结构,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适应性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包括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主要是指研究生教育结构能否满足内外部各因素发展的需求,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各种功能。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内部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其满足内部各要素自身发展的需求上。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15],因而促进知识的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征。而科类结构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要素的组合关系及比例关系,因而学科之间相互支撑、不断渗透、不断交叉,促使科学知识产生内部分化与综合,以真实地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复杂联系,更好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结构对科类结构的适应性;其次,由于研究生层次结构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等级结构。这两个等级结构承担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分层作用,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要适应社会分层的需求,保证两个等级间的合理比例,使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自组织、自协调和抗干扰能力”[16];最后,研究生形式结构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在适应内外部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本身职能的扩展。而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也应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形式结构的多样化需求。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外部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其满足社会各系统发展的需要上。适应社会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相协调。[17]具体来说,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各科类人才的比例适当,能满足各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要保证各个层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要避免供过于求、供不应求和“无效供给”的情况;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要保证其培养的人才类型及比例能够满足当下和未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

(三)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超越性

研究生教育结构不仅要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要超越当前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超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超越性表现在研究生教育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前做出调整和规划上。在分析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体系时,不仅要研究其现状,更要研究其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渐进的、稳步的、持续的发展。

其次,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超越性表现在研究生教育能够超越现存社会中不合理的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的不合理要求,依据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作出价值判断和功能选择。正如赫钦斯所指出的:“大学具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使命,这就是思考。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既然它是一个思想中心,一个独立的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18]

最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超越性表现在研究生教育引领科学发展、倡导创新精神之上。从创立之日起,研究生教育就被赋予了“研究”之责,其“任务就在于作智力领袖”,[19]因而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探求学术,不仅要交流思想与文化,更要从论争中发现真理。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就是要激发各因素的活力,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促使社会和研究生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