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教材到驱动性任务或问题

从教材到驱动性任务或问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高考仍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考虑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考点和考查方式,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对学生关注的高考考点、相关题型和设问方式等在备课中予以考虑,这对于生命课堂的全面实施具有实际意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了,按照《课程标准》学生本节课应学习的知识点也就学得差不多了,一节高水平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备课的第一步肯定是要研究和学习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和理解《课程标准》对计划要教授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什么。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常常是根据高考的《考试大纲》确定教学的要求,将《考试大纲》作为研究教材的起点,这在目前教学实际环境下虽然可以被理解,但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们必须明确,《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我们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考试大纲》是根据要进行的考试的条件、形式和考试目的,来对考试要考到的内容进行的规定性表述,它一定在《课程标准》范围内,但比《课程标准》的范围要窄、内容要求要浅显,因为一定有部分,甚至一大部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的内容,限于考试的形式、卷型、题量等条件,考试无法考到,因此不在《考试大纲》范围之内。

1.通读教材,明确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核心要点

通读教材,必须是在心中装着《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应认真的通读本部分教材,明晰教材中知识、能力、情感主线和脉络,把握教材内容主体,为后续划分板块、提炼问题做好铺垫。

在目前高考仍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考虑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考点和考查方式,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对学生关注的高考考点、相关题型和设问方式等在备课中予以考虑,这对于生命课堂的全面实施具有实际意义。

2.划分板块,提炼任务和问题

在梳理清晰教学内容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板块划分,这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充分展现,也是生命课堂构造的最关键一环。板块划分的方法一般应是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也可以是本节课总的任务情境下,根据完成任务所需要学生进行的活动,还可以是其他任何教师计划设计的课堂主线(明线)所要求的环节、进程阶段等。

如高一政治“市场资源配置”一节课,教科书安排了“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市场失灵”几个知识点的学习。经过教师的梳理,再与要创设的课堂情境相结合,教师划分出了本节课的三个板块:任务一,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合适的经营项目并说明;任务二,根据所学知识想想如何经营好我们所确定项目的公司;任务三,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公司经营中遇到的这些麻烦说明了什么,怎么才能弥补。这三个板块有明确的逻辑关系,“确定经营项目——研制经营方案——解决经营中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都是对市场资源配置知识的应用。

3.寻找、创设适合于本课时教学内容的情境

课堂情境的重要性和作用原理,已在本章第一节中作了论述。在具体的备课操作中,创设情境的环节事实上是与划分板块环节同步进行或者说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在划分板块时,一定会考虑到这节课要在什么情境下来展开和进行,而寻找、设立情境时,也必然会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什么,可以如何来划分,划分成几个板块,每一板块的主题是什么等问题。

生命课堂的情境可以有四类:

一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背景。将本节课的知识放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大背景下来看,就可以梳理出本节知识与上节课、前几节课、后节课、后一章等知识的逻辑关系,地位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等。这一关系就可以作为本节课的课堂情境。

二是生活经验背景。学生走进教室都是带着经验来的,这成为继续学习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基础,也是最为宝贵的教和学的资源。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71]。在生命课堂的设计中,可以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基础,以学生共同的,对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生活中的某一系列经历或经验为主线,展开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三是社会问题背景。学校周边、当地区域、新闻媒体中都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件、事项、问题,这些也都是宝贵的教和学的资源。选择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通过整理、改编、提炼,它们就可作为本节课的课堂情境,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可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为主线来展开,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的探究和研讨来学习本节的知识,获得相关的能力,体验问题解决的快乐,更增强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四是学科知识的延伸背景。在学科的教和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疑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当时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进度的要求、课时的限定等,教师引导学生暂时放下的。其实,这些问题经过改编、整理和提炼,许多可以成为很好的课堂情境素材。如理科实验课上的意外现象,实验失败原因的探讨,文科教学中学生争论中的意外话题、牵涉的事件等,在教学的某个时节,当与教学内容契合时都可作为课堂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教学内容,只要设计者有素材准备、专心设计、精心梳理,都可以找到适宜的课堂情境,甚至有多个情境可供选择。这里的关键,一是教师要注意储存,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留资料,如文字介绍、报纸、图片、录像片段、电子文档等;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开动脑筋,积极、巧妙地将自己储备的素材与本节教学内容相联系,然后改造、改编、梳理、提炼,使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相一致。这就成为情境驱动的课堂,成为彰显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成为教师生命发展的课堂。

4.表述问题和任务

一旦确定了课堂情境,划分好了板块,每一板块的主题就确定了。下一个任务就是从每一板块中提炼出一个问题,或将板块的主题转化为一个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这一工作有三项要求:

一是任务或问题要尽可能能涵盖本板块教学所需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技能,即问题或任务的概括性要好。

二是不同板块的问题或任务之间要有关联,要相互支撑、补充,最好要逻辑关系明确,且层层深入,直至最终解决本节课情境中的最终问题。如“物质的溶解”一课,教师选用了学校门口的洗衣店最近接到某化工厂送来的大批沾有化学药品的工作服,要求洗干净的情境。“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将如何来洗这批衣服?”这一问题将教学问题转化为了学生的学习问题,紧接着用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统领整节课的学生探究活动:“问题一,这批衣服上的污渍都能用水洗去吗?”“问题二,用水不能洗去的污渍怎么办呢?汽油、酒精能行吗?”“问题三,洗洁精是怎么除去油污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了,按照《课程标准》学生本节课应学习的知识点也就学得差不多了,一节高水平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三是问题或任务要表述准确、清晰。提炼出的问题或任务一定要在教案上书写出来,然后在课堂用的幻灯片上用大字醒目地表述出来,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能看得见、看得准任务或问题是什么,能最大限度起到对同学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作用,还能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一抬头就能看到当下的任务,能够不时地回到任务或问题的要求中,能仔细地再揣摩任务或问题的具体要求。

我们建议,石家庄一中的生命课堂,都用“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的形式来表述。如高一数学在“任意角”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安排了三个任务:“任务一:角的概念进行了怎样推广?”“任务二:能把角放在坐标系中吗?如何放?把角放在坐标系中有什么好处?”“任务三:‘终边相同的角’如何表示?”这三个任务,虽然没有将课的开始时,教师通过图片和录像所谈到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角、跳水运动员翻转的角等融进任务之中,甚至任务一的文字表述还欠准确;但是,已经将板块的主题转换为了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用“任务一、二、三”的形式,且用幻灯片在课堂上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且在数学知识的逻辑上层层递进,呈现了明显的思维逻辑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