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文化

构建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文化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除了确定正确办学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课程化。通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设,使创新意识培养成为教师学生的自觉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各个方面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初步实现。

那么,学校该如何做,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文化,成为全校的文化自觉呢?

笔者认为,除了确定正确办学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课程化。课程设计可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围绕创造性的实质,即“主体对知识经验或者对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颖的层次和交接点”来设计课程。林崇德将其解释为“概括性越高,则创造性越突出;知识系统性越强,则创造性越突出;减缩性越大,则创造性越突出;迁移性越灵活,则创造性越突出;注意性(灵感的基础)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15]。我们就要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性、系统性、减缩性、迁移性、敏感性的提升。二是可围绕前文述及的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特点,创造性人格的情感、意志、个性性格和习惯五个特点的培养来设计课程,通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渐渐形成这些思维的特征和人格特征,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石家庄一中在这几年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探索中,采用导师制策略、班级文化创造等方式,通过隐性课程使学生的心理和身体获得优良发展。学校还大胆整合课程设置,构建了基础课程占58%,选修课程占18%,英才课程占12%,实践课程占12%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的教学将学科内的章节打乱,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国家课程中的选修内容,使学生的选修课程学习率达到总课程数的87%;英才课程是学校为学生特殊开设的课程,不按校本课程管理,单独为英才班学生开设,如“中学生生涯规划”“科学哲学初探”“科学博读”“名教授讲座”“走进科研院所”等;实践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动手制作等,实现了人人有科研成果或文章发表的目标。通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设,使创新意识培养成为教师学生的自觉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各个方面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初步实现。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是一项要求明确,价值极高,意义极大,但尚未列入学校评价体系的重要工作,功利化的办学思想不可能从实质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只有意识到高中的责任,担负起高中学校所应承担的重担,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学校的自觉文化,为国家多培养高考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