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色课程文化开发之纬

特色课程文化开发之纬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色课程是学校所特有的课程,是在特色理念指引下开发和使用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课程。在多年的探索中,学校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与“传统文化”为两大特色的系列活动与课程,为学校特色课程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建构的课程目标为“发展”。即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通过课程规划、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构建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陶行知课程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在1939年育才学校就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可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课程,我们所追寻的正是活的教育、活的学校、活的课程,因此,《生活教育》特色课程破茧成蝶,炫丽问世。

第一部分 特色课程:走进生活 学做真人

特色课程是学校所特有的课程,是在特色理念指引下开发和使用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课程。特色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焦点。钱塘小学立足实际,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学校文化发展核心,立德树人,构建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特色课程文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个性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课程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钱塘小学开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整体试验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村校一体化”经验曾经在全区推广,其成果荣获重庆市教育科研二等奖。2009年11月,学校承办了“合川区践行‘教学做’合一现场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和上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系列的生活教育实践为学校创办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30年来,从参加重庆市级重点课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研究》,到合川区级课题《“生活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研究》《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校本研究》课题实验等,通过反复探索和尝试,学校在继承和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践对“生活教育”进行了发展,立足生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开发了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多种教材,如《生命篇》《生存篇》《生活篇》等,实现了特色学校发展与课程建设的重大突破。

在多年的探索中,学校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与“传统文化”为两大特色的系列活动与课程,为学校特色课程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这样的课程背景,学校开始了“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发展课程顶层设计,旨在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实现课程特色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生活教育特色的创建。

二、教育目标

陶行知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他主张:教育目标要体现其“鲜活”生命之本性,课程资源要来源于生动“活泼”的真实生活,教学方法要活学“活用”,教师的任用要机动“灵活”。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精神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真正的教育。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作为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单位的优势,学校逐步确立了“知行”文化特色的发展方向,将办学理念确定为:走进生活,学做真人。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师生员工热爱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品格的形成,尤其是学生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培养重涵养、担责任、求真知、乐生活的人。“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强调人是生活的主体,要求师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活。

课程是理念践行的载体,承载着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建构的课程目标为“发展”。一是指教师、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通过课程规划、实施促进师生发展。二是指目标上的发展。即通过课程特色发展的建构与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即通过“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入挖掘和利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教育元素,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日常教学和特色活动为载体,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增加生活知识、发展生活能力、改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并通过学生的参与实现生活的精彩,实现“活”的教育。具体如下(见表1-1):

表1-1 钱塘小学生活教育课程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三、课程体系

“未来之学校,未来之教科书,未来之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经历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这是1930年陶行知为《教育大辞书》所写词条的结束语,名为“生活历”。

陶先生指出:“盖生活为建设生活最重要之引导,无生活历,顾此失彼,茫无所从。有生活历,则一切课程,教材、教法、工具,皆可纳入轨范之中,而与生活发生有机体之关系。”构建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陶行知课程思想的核心。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已经走过了“多即丰富”的阶段,进入了“结构性”设计的阶段。针对阶段目标,我们以“建设三江闻名,国内知名的知行教育品牌学校”愿景为课程价值取向,以学校原有课程为基础,通过归类整合与拓展创生等途径,着力课程的结构性设计,构建课程特色发展体系——“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发展课程(见图1-2)。

“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发展课程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学科课程本位化,将“能生活”“会生活”“爱生活”几大核心元素以整合、拓展的方式融入学科课程中,形成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二是实践课程综合化,围绕“能生活”“会生活”“爱生活”三大主题,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养成教育、经典诵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等版块的实践课程。

图1-2  “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发展课程体系

四、课程结构

围绕“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发展课程体系,我们建构了“知行”文化生活教育特色课程结构,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类型

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补充课程。把国家课程统称为学科课程;作为拓展和补充,将除了学科基础课程之外的一切教育活动和课程,统称为实践课程和补充课程。通过课程的整体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有涵养、有担当、求真、乐活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内容

结合学校“重涵养、担责任、求真知、乐生活”的育人内涵,通过归类整合与拓展创生,依据课程内容,我们构建了校本实践课程总体框架,主要分为涵养课程、责任课程、求真课程和乐活课程四大类。

1.涵养课程

主要包括养成教育课程、经典诵读课程、善美体艺课程。通过养成教育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养;通过善美体艺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拥有学校文化内涵的特质素养,为学生成为更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人奠基。

2.责任课程

责任就是担当,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发展,结合我校陶行知生活教育办学特色,特编写校本责任课程《生活教育》,即生命教育课程、生存教育课程和生活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适用于低年级组),主要内容为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教育。生存教育课程(适用于中年级组),主要内容为生存安全、生活常识、简单生活技能教育。生活教育课程(适用于高年级组),主要内容为对生活的认识及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教育。通过三大责任课程的实施,既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3.求真课程

教育本身就是探求真理和传播真理的事业,因此培养求真务实的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价值追求。辅助活动课程和少年宫活动课程正是根据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开发的具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校本求真课程。

辅助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项目,认真落实“2+2”辅助课程。树立学校特色课程,结合实际开展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体操等活动。少年宫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我校体育特色学校资源,建设“乡村少年宫”主阵地。确立了以体育、音舞、语言、书画四大类为主,以雪梨种植、手工编织、生活劳动实践为辅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求真课程的实施,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到活动的快乐,真正走进生活、铸就精彩、练就真人。

4.乐活课程

“乐活”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而校本“乐活课程”正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乐活课程主要包括多元发展课程、生活德育课程和社区实践课程。多元发展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更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与追求、兴趣与爱好的差异,使学生在智力、情感、道德、社会和身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生活德育课程深入开展回归生活的学校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外、校外,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社区实践课程指导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乐活课程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活。

(三)课程运行

基础课程中,关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要求来设置和实施;辅助课程和少年宫活动课程的实施,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全面育人,又要尊重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此,在完成校本课程构建的基础上,我们将校本课程确定为必修、限制选修和选修三个层次,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分层培养,最终实现学生分层发展。

(四)课程执行

结合学校的特色课程,形成特色教学,以人为本,围绕“还、导、活、新”四个字改革课堂教学。构建出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课随心动,心随课动”的“552”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学校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学生、教师、课程,实行自主、多元、过程性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再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

课程结构确定后,我们立足培养目标,结合本校生活教育的传统和优势,历经课程梳理、深入挖掘、有机整合、优势融合、开发优化等环节,统筹处理特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利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教育元素,构建本位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进一步突出知识的体系,提高课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见图1-3)。

图1-3  “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发展课程结构

第二部分 特色教材:敬畏生命 创新生活

一、开发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为积极配合新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项目学校“规范+特色”发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特长”发展为根本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项目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基本原则

1.规范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应充分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2.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开发。

3.整合性原则。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现有师资、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与文化优势、社区和家长等人力资源的优势。

4.特色性原则。结合学校、社区和家长等人力资源状况,审视教师能力、学生需求、家长期望,开发构建有地域优势、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基本目标

1.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用品,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3.增强老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开发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层次;三、四年级为中年级层次;五、六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 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五)课程内容

1.结合我校陶行知生活教育办学特色,编写校本课程《生活教育》。共分三大块:第一块为《生命篇》(适用于低年级组),主要内容为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教育。第二块为《生存篇》(适用于中年级组),主要内容为生存安全、生活常识、简单生活技能教育。第三块为《生活篇》(适用于高年级组),主要内容为对生活的认识及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教育。

2.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开展,编写各活动小组课程。主要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合唱、小记者、小巧手、篮球、田径、乒乓球等。

3.结合学校活动的开展,编写社会实践课程。包括清明节扫墓、重阳节慰问老人、打扫街道清洁、维持秩序等。

4.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编写、选用主题教育课程。包括健康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法治教育等。

二、《生活教育》编写说明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钱塘小学传承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以“走进生活,学做真人”为办学理念,以“生活因我而精彩”为校训,培育“生命·生存·生活”主题文化,构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努力引导师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的同时,也重视师生品格的形成,尤其是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培养真正有涵养、守规则、懂道理、求真知的一代真人。为此,学校教师在教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出了钱塘小学校本教材《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以学生成长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线索,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主题,力求主题鲜活生动、平实贴切。以文字图片、问题思考、实践提示等将每个主题分为导读、正文、练习、反思等四个部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根据地区历史文化及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及接受能力,将本教材分为“生命·生存·生活”三篇,意在为学生提供既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又符合本校办学理念、特色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的校本课程。

(一)《生命篇》

《生活教育》之生命篇共12课,适合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使用,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如何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从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开始到参与学校有趣的活动,以及如何适应小学生活,如何当好小学生等实际问题来确定主题和选取内容,如:《我们的学校》《我是小学生》《我爱红领巾》《有趣的课间活动》《我爱班集体》等,意在帮助小学生通过能动的实践,认识并热爱自己的学校,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

(二)《生存篇》

《生活教育》之生存篇,适合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使用,通过《我爱家乡》《妈妈,我长大了》《突发天气的应对》《自我保护二三招》等12课来教会学生如何自我成长,如何自我保护,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困难乃至灾难,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学会保护环境

(三)《生活篇》

《生活教育》之生活篇,适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使用,通过《钱小文化》《能说会道我也行》《钱塘梨》《巧做丝袜花》《感恩的心》《革命的历史——金子沱武装起义》《让未来更精彩》等12课,联系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中的美,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懂感恩、有理想、勇进取等良好品质。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最大心愿,希望《生活教育》这本教材能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培养“能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学生,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尊重生命 绽放精彩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与师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特色的内化主要由课堂来实现。因此,我校把改革课堂教学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重点。

一、建立机制,落实管理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在“2+2”课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模式。首先,以发展中心为核心,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了分工,明确职能。其次,在课程实施上,建立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以教研组为依托,推进课程实施,落实管理。最后,由课程评价组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学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落到实处,提高了课程管理的实效性(见图1-4)。

图1-4 校本课程管理模式

二、合理开设,自主选择

尊重差异、自主选择,是现代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依托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挖掘课堂教学与生活有联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直观参与,体验生活。

(一)“实践课程”德智共进 和谐发展

学校立足培养目标,历经梳理统整、开发优化,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在实践课程探索中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活动课程的系统设置,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校课程的特色发展。根据学校课程体系与结构,我们对学校课程周课时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各类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实践课程具体安排如下(见表1-2)。

表1-2  实践课程一览表

1.“涵养课程”——“养成教育”每周40分钟。“经典诵读”每天20分钟,开发“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经典诵读》教材,开设“微课堂”诵读经典,与古圣贤对话,吸取文化思想精髓。“善美体艺”包括合唱、书法每天各20分钟,阳光体育每天40分钟。

2.“责任课程”——《生活教育》校本教材,每周一节“生活”课,每期一次成果汇报展示课,每生有评价。

3.“求真课程”——“运动与健康”“艺术与科技”等课程选修,每周五下午开课,时长80分钟。以辅助活动和少年宫活动为载体,1~6年级辅助活动设置了阅读、书画、英语、跳绳、主持、科技等十余个课程。少年宫活动设置了篮球、足球、田径、剪纸、十字绣、舞蹈、合唱等课程。师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真正成为学生、教师“个性成长、全面发展”的舞台。

4.“乐活课程”——“多元发展”每周40分钟,包括“小先生”传动站、“梦想种植园”等。“生活德育”以主题德育活动为载体,包括“感恩的心”系列活动、“书韵飘香”文化节、“精彩童年·放飞梦想”艺术节、“团结拼搏·绽放精彩”两球一会比赛等。“社区实践”关注学生的行,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包括“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清明节扫墓、“粽叶飘香·快乐生活”亲子包粽子比赛、“天才梦工场”体验活动、环保监督等,让孩子参与大众文化,体验不同社会角色,收获成功与快乐。

(二)“个性社团”以人为本 凸显素养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社团活动课的建设,使之成为充分展示学校特色、打破课程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根据学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围绕“走进生活,学做真人”的主题,凸显生活教育特色,推进“个性社团活动”课程化,提高办学品位。社团课程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课程的组织上体现“平等协作”“关爱互助”“进取快乐”等社团课程的价值内涵。

“个性社团”为师生生命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在空间上打破了班级界限,在活动方式上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的选定上满足了学生的自由选择,在活动参与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社团活动实施如下(见表1-3):

表1-3  “个性社团”实施一览表

续表

(三)“辅助活动”自主选择 人人参与

辅助活动课程要充分发挥生活教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功能,除了立足课堂教学这一实施方式外,还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造走班选修、主题活动等多种实施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辅助活动课程走班选修项目,采用将同一层次分层设置的方式,分设低、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人人参与,为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发展、个性发展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采用特长优先的原则,安排教师授课,使教师担任项目授课安排相对固定,不因年级、年段的变化而改变,从而保障某一项目、某一层次教学的专研和课堂实效。具体如表1-4所示:

表1-4  辅助活动实施一览表

续表

三、聚焦生本,精彩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特色的内化主要由课堂来实现。经过探索、总结,提炼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做到教学做合一,实现做是教和学的最终落脚点。

(一)构建“552”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特色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我校基于“走进生活,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全力打造“552”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把改革课堂教学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重点,围绕“还、导、活、新”四个字改革课堂教学。

(二)推行“小先生”制,团结互助,优势互补

陶行知先生倡行的“小先生”制,究其本质,其中蕴涵了“即知即传”“文化共有”“教育民主”“人人有才”等基本价值和理念。“小先生”制的推行其实就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相信学生的具体表现。

我校推行的“小先生”制,从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为课内“小先生”和课外“小先生”。“小先生”的选择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而是有的放矢地选择各个层次的学生去充当“小教师”的角色。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经老师“验收”合格后,就能去辅导或者检查、督促他人。所有学生都可以是“小先生”;“小先生”也要备课;“小先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老师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师要对“小先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小先生”既可以教全班,也可以教小组,还可以教个别学生。学生成为“小先生”,在指导别人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与人交往、团结互助的品质,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三)建设合作学习小组,牵手合作,共同提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课堂。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实效显著,“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做”含有三个特征,即“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在今天,“做”更倾向于集体合作,更应体现团队精神。这也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

我校基于对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合作教育等教育理论的探索和研讨,创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操作要领:要尽量而不是必须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建设是关键,每个小组的最佳人数为4~6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角色并在一定时间交换;教师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备课的关键;每次小组讨论前,要留大约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的时间一般在4~6分钟;每节课小组讨论的次数一般不超过2次。

第四部分 课程评价:注重多元 滋养成长

钱塘小学立足实际,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学校文化发展核心,立德树人,构建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特色课程文化,开发了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多种教材,其中正在使用的有《生命篇》《生存篇》《生活篇》。这里谈及的课程评价主要是针对我校“知行文化”特色课程而言的。

钱塘小学的生活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能生活、会生活、爱生活为总目标,课程评价将结合学校的特色课程制定,帮助了解学生在生活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激励,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帮助老师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便于学生改变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开拓创新,真正达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增加生活知识、发展生活能力、改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

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我们发现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也有些不足,所以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本校“知行”课程文化特点,改变过去用一张枯燥的考卷来评定学生的优劣情况的方式,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制订出一套适用于我校课程文化特点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1.客观科学原则。课程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模式为理论支撑,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2.参与性原则。课程评价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并将出勤作为评价考核项目之一。

3.指导性原则。制订专门的评价量表,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意义。

4.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课程评价主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全面性原则。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其中,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课程方案即教材选取、教学计划、教案撰写和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两方面。

二、评价内容

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评价。

三、课程评价方式及量表

1.对教师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教材选取、教学计划、教案撰写。

2.对教师课堂的评价

对教师的课堂评价主要从教材选取、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几方面展开,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制订以下评价量表(如表1-5)。

表1-5 教师课堂评价量表

3.对学生的评价

由于本课程有很多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操作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上课出勤率;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由老师的描述性记录和评价量表相结合。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以描述性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另外,可通过评价量表由学生自评、组评、师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如表1-6)。

表1-6  学生评价量表

诚然,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同时也有不足,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能根据校本课程特点,不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