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光课程的理论依据

阳光课程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光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积极心理学”和“课程模式理论”为指导研究打造的。“课程模式理论”认为课程模式多样化是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因此,学校着力开展基于“5S”模型的阳光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旨在通过课程重构,培养具有“阳光”心态和人格的学生,打造学校“阳光教育”品牌。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

一、概念提出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式启动。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批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等6项教学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了三类课程的建设意见,再次把课程改革提上日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这里的学生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发展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把目标锁定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独立生存能力等,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阳光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积极心理学”和“课程模式理论”为指导研究打造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使人类走向幸福。“课程模式理论”认为课程模式多样化是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实现充分、自由而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倾向是多样的,学生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学校显然不能按同一种模式办学,课程模式必须多样化,课程结构的可转换性为课程模式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因此,学校着力开展基于“5S”模型的阳光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旨在通过课程重构,培养具有“阳光”心态和人格的学生,打造学校“阳光教育”品牌。

二、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定义为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同时,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