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秀文学作品的吸收和内化

优秀文学作品的吸收和内化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应该记得宋代文学家朱熹写过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首句把书本比作“半亩方塘”,说把书本打开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第二句把书本的内容比作来回晃动的“天光云影”;后两句一问一答,说作者读书时领悟出事物的道理,犹如塘水之清澈洞照万物。半亩方塘为什么会那么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过来。

同学们应该记得宋代文学家朱熹写过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首句把书本比作“半亩方塘”,说把书本打开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第二句把书本的内容比作来回晃动的“天光云影”;后两句一问一答,说作者读书时领悟出事物的道理,犹如塘水之清澈洞照万物。半亩方塘为什么会那么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过来。书本的内容之所以那样清粹纯美,是因为它取自丰富的写作源泉。人们学习写作,就同池塘水有源有流才能清澈明亮的道理一样,必须将“源”和“流”结合起来。

人们把书籍比作精神食粮,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每当周末假日,或课余饭后,取一本好书,斟半杯清茶,慢慢研读,细细品味,书中优美的词句和曲折的情节使人如食甘饴,似品佳茗,一个多彩的世界就会在你面前展开。

鲁迅先生曾自称“厨子”,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饭菜”,真是形象的比喻。书如饭菜,味各不同。小说故事,可称风味小吃;散文诗歌,可称清茶咖啡;中外名著,则是“满汉全席”。一部好书,不仅让人咀嚼、品尝,更可供人回味、吸收;不仅可以刺激感官,愉悦身心,更可以提供营养,促进人的成长。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看见或听说的那一些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另外的世界,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物。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多,而且还在于精神的培养与提升。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作品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巴金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的力量。北京大学谢冕教授这样深情地说道:“读书人是幸福人。读书吧!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

写,从读书开始。

据统计,《列宁全集》中引用列宁读过的书多达16000多种。马克思写《资本论》,先后研究过1500多种书籍。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为了创作《月球探险记》,认真阅读了500多种图书资料,一生作了25000多种读书笔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写作《本草纲目》时,搜罗百草,访采四方,旁征博引,做了1000万字的笔记,走了40000里路,用了27年时间,3次改写,才最终成书。

曾经轰动全国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明白晓畅、文采飞扬”。应该说,其语言上的功夫绝不是考场上的妙手偶得。据考生蒋昕捷自己说,《三国演义》他读了三四十遍,精彩章节甚至能熟读成诵。可见,他的“一鸣惊人”是平时积累的结果,考场上只是唤醒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