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考查形式多样些

让考查形式多样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略读从整体上先把握文章大意,有利于精读时的准确理解。笔者认为,目前的语文中考既不要求“精读”,也不是“略读”,那么,在当今信息迅猛发达的时代,其处境无疑是尴尬的。近年来,许多学科已不再“开卷”考。“开卷”考试,能够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促使教师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促使教师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语文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无非是读、写两种形式。考试手段的单一,已成为二期课改向纵深推进的“瓶颈”。读和写,是一个人语言文化和思维活动的内显;听和说,是一个人语言文化和思维活动的外显。要探索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内外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的新型考试模式,应对现有的考试形式、方法、手段、程序予以全面改革。

1.“听力”与“口语”考试相结合。听话要听音,要透过语言表面,深究说话目的,做出得体的回答;说话要注意场合,看清对象,说得简明、连贯、得体是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也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具体地说,听力考试主观性试题的命题及其评价的主要方法是:(1)听: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能抓住中心和要点;听记叙性文章,能听清所写的人和事;听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听议论性文章,能明确作者的观点和理由;听课、听报告,能作记录,不遗漏主要的内容。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与人交谈,要耐心、专注地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能听出弦外之音、话外之意。(2)说:当众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语音清晰、音量适当、神态自然、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注意场合、对象,用语文明、得体;课堂答问、参加讨论,说话要简约、有针对性;讲述见闻,内容要具体、有条理,能用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口头介绍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用恰当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扣住话题发表意见,要观点清楚,有一定的说服力。

语文听力和口语考试可以借鉴外语相关考试的做法。小范围的考试用预先录制的磁带播放测试材料,大规模的考试借助电台传输信息。听力和口语考试可以与平时测验相结合,以改变一次书面考试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弊端。况且,有些知识和能力,只有运用口试的方法才能考查,口试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提醒、追问、反问等,这样,能更灵活、更全面、更深入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笔者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学校尝试过口语与听力考试,效果良好。

2.“精读”与“略读”考试相结合。略读是指为了概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略读从整体上先把握文章大意,有利于精读时的准确理解。所谓“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法,“局部”指对文章的分析性精读,后一个“整体”指对文章的综合性精读,而开头的“整体”,就是指概览,即从整体角度上进行泛读。有“略读”作先导,“精读”就能抓住重点,深入钻研。

笔者认为,目前的语文中考既不要求“精读”,也不是“略读”,那么,在当今信息迅猛发达的时代,其处境无疑是尴尬的。尤其是筛选资料时的阅读、学习之余的消遣性阅读、开阔眼界的涉猎性阅读,都可以采用“略读”。因此,今后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可以是一篇1300~1500字的记叙文,主要考查“泛读”能力,如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性格;一段500~600字的说明性、议论性语段,主要考查“精读”能力,如词语运用的准确、严密,构思写法的鉴赏、评价等。

“略读”与“精读”是相辅相成、循环往复的。如果没有“精读”的能力和习惯,一味强调“略读”,容易形成肤浅的思维习惯;一味强调“精读”,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至于是将“略读”作为初级阶段的能力,还是将“精读”作为初级阶段的能力,学术界有不同看法,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但关系到试卷结构是“略读”在先,还是“精读”在先的问题,却必须是要大家取得一致意见的。

3.“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近年来,许多学科已不再“开卷”考。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开卷”考自有“闭卷”考不能替代的作用。

“开卷”考试,能够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促使教师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促使教师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开卷”考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机械训练”的学习状况,避免过多的低效的反复操练,减少“题海战术”,从根本上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

“开卷”考试,能够顺理成章地与“新课标”的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推荐篇目相联系,以语文课外阅读推荐篇目为阅读考试的范围,从而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和自主探究。

(本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初中语文教学》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