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教学是审美力的培养与开发

写作教学是审美力的培养与开发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生审美情感既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也有别于成年人,他们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较浓,富有浪漫性,具有爆发性,但不持久。所以,本书中的“佳作借鉴”,尽量选取鲜活灵动的名家名篇。说起来,我们编这套《新语文写作》,就是受了朱自清、叶圣陶先生的《文心》的启发。这是感情体验,更是美学思考。众所周知,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初三学生,大多数在作文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

现在的作文课之所以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是因为它常常是强迫学生写他不愿写或感受不深入、不真切的东西,学生只好无中生有地去写些大话、空话、假话,长此以往,学生怎么可能对写作有兴趣呢?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是否能够把内心的积累充分表现出来,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是否切中学生的实际。本书中,我们十分注重作文前的指导(有“写作跳板”“佳作借鉴”),而不是作文后的评判(评语多为教师启发式的点拨或者学生自我点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生审美情感既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也有别于成年人,他们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较浓,富有浪漫性,具有爆发性,但不持久。他们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对象之中。所以,本书中的“佳作借鉴”,尽量选取鲜活灵动的名家名篇。选文的原则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朝气蓬勃的生活的激荡,日常而实际的、理想而崇高的睿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多层感觉。所谓多重感官,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所谓多层感觉,就是指:声、色、情、味、广、深、敏、美、厚、重、力、灵等。朱自清的散文善于从语言的音乐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朱自清的《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其实,用不着多分析,学生读此佳作,一定会有美的感受。这篇文章,其实是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春晖中学做国文教师时为当时的学生写的一篇“下水作文”,一代名师是怎样教学生作文的,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说起来,我们编这套《新语文写作》,就是受了朱自清、叶圣陶先生的《文心》的启发。有了初识的目光,便有了重新发现。在之后的单元章节中,我们又选了朱自清的《欧游杂记》,朱自清描写瑞士的山,有的是“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有的是“像一片一片插着”;有的山“中间豁然开朗,一片一片的谷”“只见一丝丝的树顶,到处是深的绿,在风里微微波动着”;有的大山峰上“瀑布左一条右一条的,多少让山顶上的云挂护着,清淡到像一些声音都没有”;有的“高山清得出烟”;有的山又“积雪皑皑,高出云外”。在朱自清的笔下,没有相同的水,也没有相同的山。以这样的选文作范例,学生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第二步,要开发学生的思维,把感情上升到美学思考。初中阶段,学生应该率性地写作。我们依循成长中的少年归属和爱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欲望,让学生在写作中表现自我、探究生活。我们将情感世界分为四个部分,即爱的基本母题:爱亲朋,爱人类,爱自然,爱动物;美的永恒追求: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心;真的做人根本:说真话,表真情,讲真实,求真理;善的文明之基:存善心,做善事,善待人,善接物。学生读过《背影》,可能没有读过《匆匆》:“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一经作家如此形象地描写,我们不得不在“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惊异于时光之易逝,并且不能不万分珍惜了。这是感情体验,更是美学思考。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不只是逐句讲解》一文中说过:进行美感教育,培植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目标之一;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学生要具有鉴赏的本领,因为这“不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的方向发展”,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目的”。于是,我们的读本中有这样的一系列章节:《我很矮,但是我很能干》《自然因我而美丽》《每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为什么动我的奶酪》《“克隆”一个克隆人》……

第三步,要让学生欣赏、热爱、歌颂世界的美。我们在设计思路上贯穿着这样一个训练过程:重新发现—不断发现—独特发现—发现自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自觉生动地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让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步提高。

众所周知,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初三学生,大多数在作文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在学生的眼中,初三的一切似乎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其实,学生认为读书苦,来源于对读书的期望太实际太迫切了。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试一试,也许,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依旧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第三册“第四单元”《走过多少磕磕碰碰》“写作跳板”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一眨眼,你们将要走过初中时代。这不到三年的时光中,你们走过了多少磕磕碰碰。你们初尝了成功的快乐,你们领略了书山的奇景,你们又体验了真诚的友谊,你们更遇到无名的惆怅,你们也懂得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你们还擦净了伤口重新上路……

磕磕碰碰中,你们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脚步坚定了,脊背厚实了。你们就是在这磕磕碰碰中渐渐地认识自我了。

认识自我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心理学研究证明,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到了三岁左右,才能把自己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到了入学前期,才有了自我评论、自我认识能力。尽管这样,认识自我仍然要比认识他人困难得多。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评价他人,却常常对如何评价自己迷惘不已。

人生对你们来说,还仅仅是开始,将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所以,现在要说你们已经认识自我还为时过早,你们也远不能说走出了磕磕碰碰。人生永远有磕磕碰碰,但每走出一段崎岖之路,就是莫大的收获。

不管怎么样,你们毕竟走过了一段难忘的人生之路。让我们暂时驻足回眸,看看我们身后的脚印。也许当时都没有在意,但现在看去,一定充满奇特的魅力。如何将已经付出的化为珍贵的拥有?相信这回眸能引领我们走上新的高坡。”

导语以“对话”的姿态、亲切的语言,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引发学生换位思考,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和写作的欲望。

书中在这一单元“请你尝试”后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1.缺点也美丽(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常常使我们犯错,更使我们困惑。如果换一个角度,这些缺点说不定就是一种优点呢!)。2.欣赏你自己。3.我是一个乐天派。4.如果重新上初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