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节水型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节水型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省和江苏省本身都是缺水大省,人均水资源量常年低于严重缺水线,对于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申报和建设比较积极踊跃,说明两省政府对于节约水资源的重视。从水资源城市的生态发展情况来看,90%的城市也同时将“生态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属于节水型生态城市,并将节水作为生态城市的品牌定位,围绕此定位设计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在这些节水型生态城市中,做得最好的当属福建省厦门市。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六位,位居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400平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四分之一,被列为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而且,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较高,但是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布局。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水质恶化问题日益突出,缺水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得以顺利实现,1996年建设部、国家计委和经贸委印发了《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首次明确节水型城市的内涵,将节水型城市界定为“一个城市通过对用水和节水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调整用水结构,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使其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用的水量控制在本地区自然界提供的或者当代科学技术水平能达到或可得到的水资源的量的范围内,并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提出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设想,期望以此来推动节水型城市的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建设要从基本条件、基础管理及技术考核指标等方面着手,针对性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才能成功创建节水型城市。

在几年的准备和建设之后,2002年,北京、上海、唐山、太原、大连、徐州、杭州、济南、青岛、郑州等10座城市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和考核,被命名为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2004年新增8座城市;2006年新增11座城市;2008年新增11座城市;2010年新增17座城市;2012年新增7座城市;2014年新增8座城市(详见表3-1)。截至2015年底,我国国家节水型城市已达到62个(因山东的胶南和江苏的吴江划归青岛市和苏州市管理,所以未重复计算)。从水资源城市的省份分布来看,山东省和江苏省的城市最多,分别有15座和16座城市,几乎在每一批入选国家节水型城市中,都包括这两个省的城市。山东省和江苏省本身都是缺水大省,人均水资源量常年低于严重缺水线,对于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申报和建设比较积极踊跃,说明两省政府对于节约水资源的重视。从水资源城市的生态发展情况来看,90%的城市也同时将“生态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属于节水型生态城市,并将节水作为生态城市的品牌定位,围绕此定位设计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在这些节水型生态城市中,做得最好的当属福建省厦门市。在2009-2013年资源节约型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中,厦门一直保持在前10名,在2014年的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中,厦门更以优秀的生态建设成效在所有生态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三[3],其品牌建设经验值得其他节水型生态城市借鉴。

表3-1 我国国家节水型城市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网站资料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