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代表人物

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代表人物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目前国内提出的教育评价基本都是围绕教师常规教学和学生终结性评价的,无法满足教育领域教育评价领域多样化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国内评价模型的分析发现,目前设计的评价模型主要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由于高校学生和基础教育学生在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他们在思维方式、学习潜能、学习方式、认知模式、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也导致教学目标、教育过程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差异。

这些评价模型的信息化设计各具特点,但也存在有一定的缺憾,这主要是教育理念和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所导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主体单一

大多数评价模型的评价主体仅仅是教师到学生的单方向映射,使得评价主体不够全面,虽然个别模型加入了同学、家长等评价主体,但仍然缺少自主学习小组、社会实践单位、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等显性、隐形教育参与者的评价过程。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49], 根据整体课程观理论,个体是全面、整体发展的[50],尊重教育就要尊重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的过程,个体的生长需要全面,教育也需要全面,作为教育监督和指导的教育评价自然也必须要突出全面性。

2.评价领域狭窄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51],学生需要在八大领域学习和提高,布鲁姆更是将教育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每一类都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都是教育评价的应用领域,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再一次细化了教育评价的领域和范围。而目前国内提出的教育评价基本都是围绕教师常规教学和学生终结性评价的,无法满足教育领域教育评价领域多样化的实际需要。

3.高校评价为主

通过对国内评价模型的分析发现,目前设计的评价模型主要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由于高校学生和基础教育学生在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他们在思维方式、学习潜能、学习方式、认知模式、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也导致教学目标、教育过程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基于高校学生的评价方法和模型不能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

4.终结性评价为主

目前的评价多集中于终结性评价,基于整体课程论,个体的生长和学习过程是连续的,约翰·米勒在其列出的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处理的平衡关系中,就提出了要处理好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关系[52]

5.网络承载弱

目前提出教育评价的信息化实现一般是基于ASP+ACCESS,少数是基于SQL,网络环境主要是基于B/S架构的TCP/IP环境,对于目前基础教育单位多校区,不同网络结构差异性互联的环境来说,稳定性和安全性均存在一定的隐患,特别是无法满足部分地区提出要在近几年以地区为单位进行基础教育学生教育评价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