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良师益友育桃李芬芳

良师益友育桃李芬芳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国明于学生亦师亦友,甘为人梯;于学术潜心钻研,孜孜不倦。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8年,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指导的1篇硕士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论文,6篇博士和硕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先后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研究生导师、“良师益友—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从教多年,他一如既往地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陈国明总会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往更宽、更深的研究领域拓展。

有位博士生写好论文请陈国明修改,只见他瞅了瞅综述部分,本来就经常一脸严肃的他又突然皱起眉头,让学生心里扑通扑通的。

陈国明从书桌上翻出一本书,查到一篇文章,开始对照论文的综述部分,顺手拿起一支铅笔:“这一句是一样的,还有这句,也是书上的原句。呵呵,我说怎么看着面熟。”

原来这位学生论文的综述部分是参考的本科毕业论文上的,而本科毕业论文的综述也非原创

“呵呵,我的眼睛也算火眼金睛了吧!”严肃的脸上露出慈善的微笑掩饰不住他待人接物的真诚和善良。这篇论文学生修改了5遍。

对于本科生的教学,除了传授一些必备的基本知识外,陈国明更多的是大范围、跳跃式地讲解,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各种文献期刊。

安全工程专业2013级的一位本科生说:“陈老师用他渊博的知识、深厚地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就像我把我们带上一座座山峰,不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提高了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陈国明(左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陈老师又另成一套体系,注重教育中的交流与合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陈国明开创了学术沙龙,在沙龙中要求每位学生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进展和新的想法上台讲解一番,并用PowerPojnt进行演示,然后大家共同探讨。现在,这种沙龙已经成了研究生们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比起“授之以鱼”,陈国明教授反而是那种“授之以渔”的导师。他不是生硬地把一些东西直接塞给学生,而是会用他丰富的知识与阅历来指导学生,扩散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方向,创造更多的可能。

“在最近的开题事宜上,陈老师没有规定一个确定的东西,而是把我们课题组之前已经做好的在无损检测方向上的成果告诉我,引导我去思考,”跟随陈国明教授做研究的博士生刘秀全说,“在这些已有的基础上,我们哪些方面还比较欠缺,哪些方面应该深入,国内外目前已经发展到哪一个程度了?一旦我有了这些方面的思考,我就知道,我该去做哪个方向的东西。”思考过才会深刻,陈国明扮演的这个角色,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去发现兴趣所在。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陈国明教授在给了学生们思维上的充分自由之后,在学术方面尤为严格,没有半点儿马虎。他要求同学们上午8:30、下午2:20之前到达实验室进行学习,每两周交一次学习工作总结,汇报学习上和项目方面的进展。其中,汇报中要求添加近期学习的相关文献,连参考文献的添加格式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要十分严格地按照学术论文引文的格式添加,细致到期刊号、页码、出版时间等。

陈国明一直对学生们说:“这些小事正是培养严谨学术风气的试炼石,希望有一天你们能将这种严谨的作风带到学术和工作中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言传身教的力量,让同学们从陈国明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对科研的执着,还有对待问题刻苦钻研的态度。在要求同学们早到学习的同时,他往往比大家来得更早,回得更晚。

刘秀全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次陈老师让我晚上10点左右到办公室汇报工作,我以为老师将上午错写了成晚上,没想到晚上10点时他果真在办公室等我。”“还有一次我通过邮件汇报工作,老师在凌晨1点回复了我。想不到陈老师有了今天的成就仍然会办公到深夜。”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言的行动比有言的说教来得更加坚定有力,同学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勤学、苦学,钻研学问。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在学术方面,在师德方面他更是典范。生活中的陈国明教授,更像是一位慈父。

每次出差回来先到实验室看看学生,挨个询问近期的进展。学生的住宿、生活、回家订票等等他都要过问,逢年过节他就邀请大家伙集体到家里聚聚。

有一次,一位学生因记错时间没去上课,陈国明课后打电话询问是不是病了。研究生家中有困难,他就通过课题组,发送给他们额外的补贴……像这样的小事,他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信手拈来。

在陈国明看来,关心学生是分内的事!

埋首学术和科研,崇仁厚德;献身教育与学科,甘为砥柱;心系学生未来,润物无声。陈国明于学生亦师亦友,甘为人梯;于学术潜心钻研,孜孜不倦。

他用华发书写春秋,寓教于乐,桃李芬芳;用真情勾勒人生,动人以行,大爱无声。生也有涯,行也无涯,他用一颗心,一点光,成为引领学生成长和中国油气安全工程研究领域中闪亮的“明”星!

【作者简介】

徐敏,女,1993年11月2日生,山东省潍坊市人。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201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入校后先后获得“优秀学生记者”,“宣传工作优秀学生编辑”,“优秀社团会员”,“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学习优胜一等、三等奖学金等荣誉。先后在《中国石油大学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半岛都市报》、中国青年网、人民网等媒体发表过多篇作品。代表作有《国际合作培养的“非常规”之路》《那些年,他们陪伴校报一起走过》《铅华溢彩 翰墨飘香》《当“代”先生走进校园》等。

蒋有录

蒋有录,男,1959年10月生,山东章丘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油气地质及勘探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国家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油气地质与勘探”负责人,国家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的《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008年,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承担完成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Ej收录40余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指导的1篇硕士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论文,6篇博士和硕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先后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研究生导师、“良师益友—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