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按照目的调节思维

按照目的调节思维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例:一个人走在一条他并不熟悉的道路上,走着走着,出现了一个岔路口。在生活当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类似“岔路口”的问题,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样做;面对不同的选择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选哪个等。可以说,问题决定着思维的目的,而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

我们已经探讨了思维这一思想活动在思考过程当中比较显见的表现,现在我们来谈一谈思考过程当中的一些次级过程。

思考的次级过程,简单来讲,就是用一种相对成熟、专业的思考方式去思考的过程,至少同婴儿孩童时期的初级过程相比是如此。这个过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一种困惑、犹豫和怀疑的状态;其二是一番思索或者考察,要进一步去查清楚事实,用事实去证明或者否定自己所想到的信念。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1)困惑、犹豫、捉摸不定的状态

以上文抬头看天的事件为例,我们说到,一个晴朗的天气,一个人在路上突然感受到阵阵阴凉,在刚刚感受到阴凉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会感到纳闷和困惑:明明是艳阳高照,怎么会有阵阵凉意呢?他至少会有一瞬间存在着这样的困惑,因为这种感受是出乎他的意料的,所以,这样的感受会让他感到惊讶和突然,需要他进一步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然,作为旁观者,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气温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否严重,这种现象总归是一个会让人有一瞬间的困惑的问题。正是这种突然的变化,使那个人感受到了不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他对原有的天气的信念才受到了挑战,从而进入了这种困惑、捉摸不定的状态。

(2)查明情况

然后,这个人抬头看天——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就是为了解决刚刚阴凉的感受所带来的困惑和疑问。这个动作所蕴含的是这样的思维和心理过程:艳阳高照的天气怎么会突然出现一阵凉意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凉意,他最初的感受是困惑,然后突然想到变天,所以抬起头,看到了满天密布的乌云。

如果说这就是调查研究,或许有些牵强,但是这样的举动的确是为了查明情况,解决内心感到困惑的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有可能证实他的推测,也有可能否定他的推测。可以说,他抬头看天,为的就是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实,查明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推测的那样——要变天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例:一个人走在一条他并不熟悉的道路上,走着走着,出现了一个岔路口。他停下脚步,不知道应该选择哪条,犹疑不决。这个人有两个选择,或者随便选一条,碰运气;或者思考一下,判断哪一条更加正确。

若是给出后一种选择——思考一番,然后发现事实,去证明哪一条路正确,他就需要进行仔细观察,判断到底哪一条路是正确的。他或许应该站在高点的石头上或者爬上树向远方眺望;或者每一天走一段试一试,通过路上的线索和印记,结合自己的记忆,去判断正确的方向;如果能够发现路标,那就更好了。

这个例子还可以更加抽象化。在生活当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类似“岔路口”的问题,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样做;面对不同的选择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选哪个等。当我们的生活或者活动一帆风顺、顺利前进的时候,或者在我们的心态足够舒适,可以有很多闲情逸致,任由自己的思绪浮想联翩的时候,我们都不会费尽心思去思考。

但是,一旦我们前进的道路遇到选择,或者我们的信念遇到困难和障碍,我们就会停下来去思索。在这种捉摸不定的状态之下,思维就会像登山一样,争取攀登上一个足够的制高点,从而极目远眺,看到更加全面和广泛的事实,并判断这些事实之间的联系。

在思想感到困惑的时候去争取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整个思维过程的持续和导向作用因素。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克服的困难没有出现,那么思维过程就是随心所用,也就是开始我们所说的第一种思维含义;如果思维的过程是通过一种和平的方式转到另外一种情景或者事物,那么思维就是第二种类型。

但是,如果存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者是一种模糊不定的状态需要得到澄清,那么思维就有了一个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思维需要流入一个渠道。任何一个可以想到的结论都会受到这个起调节作用的目的的检验,检验的目的是确认这些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面临的问题。

同样,采取的探索的类型也会受到理清思想困惑的需要的控制。比如一个旅行者的目的如果是发现最美的风景,那么他所要思考和检验的事项,就会与以发现城镇为目的的旅行者不同。虽然他们都是旅行者,但是他们的目的不同,所以思维过程也存在差异。可以说,问题决定着思维的目的,而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