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对课程领导角色的自我认识

校长对课程领导角色的自我认识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多以行政领导者的角色出现,人们往往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而忽视校长的教学领导者的角色。从主观方面来看,造成以行政领导角色为主体的原因是,校长对课程领导角色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领导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足,没有找到定位的关键。国家规定的课程任务、目标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达给学校,由教师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校长都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他们大多是从优秀教师中提拔上来的,这种任命制度,保证了校长保留教师的原始技能。作为学校的“一把手”,烦杂的行政事务会使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无暇顾及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多以行政领导者的角色出现,人们往往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而忽视校长的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依然存在这种角色错位的现象。

从主观方面来看,造成以行政领导角色为主体的原因是,校长对课程领导角色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领导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足,没有找到定位的关键。一位接受访谈的校长说:

“课程领导这个名词最近经常听到,但到底是什么含义,我不很清楚。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对要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也不太了解。就管理和领导的区别来说,二者是属种关系吧,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确实需要理论的指导。”从客观情况来看,繁多的非课程教学类的事务占据了校长的大部分时间。一位校长说:“每周我开会的时间约两天半,有市级的、区级的、学校的各类会议。对我们普通中学而言,中心任务就是保质保量地执行上级部门的各种政策,完成规定好的课程目标,努力提升高考合格率,对得起家长和社会。什么研究性学习、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都是园中红花,仅此而已。”[2]

所以,客观现实如参加会议、执行上级政策、社会和家长的压力等,导致校长无暇顾及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工作,他们在现实中所扮演的更多的是行政领导的角色。

产生这种思想认识的校长不在少数,绝非个别,它涵盖了大多数校长的想法,他们在校长自我角色的认知上,对课程领导的内涵认识不清,在具体的实践中忙于处理各种行政事务,这在无形中也弱化了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

当然,也有一些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较为清晰,根据陈明宏对校长的访谈,有的校长说:

“我国实行的校长负责制,赋予了校长对学校充分的领导权。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的兴起,在理论上又给予校长一定的领导权。但是,我感觉,目前校长的行政权力相对过剩,真正意义上的课程领导权力缺乏。校长对外部资源、对上级决策的依赖性很强,解决问题倾向于外部求助,缺乏自己的判断。这些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学校管理传统有关,也与校长本身缺乏课程领导知识有关。”[3]

总而言之,以行政领导角色为主体的校长角色不利于对课程和教学的领导,这种角色意识及其行为影响着课程规划、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校长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开会、参加各种活动、听取并完成上级下达的行政指令等方面,而对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考并不多,这无疑是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的。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大多以学校的行政领导的角色示人,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长仅仅扮演行政领导者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行政领导侧重于行政,主要从事与学校有关的行政工作的相关事宜,而课程领导则不同,它侧重于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行政,从字面上看就是行使政令,是为完成或为实现一个政权机关所宣布的政策而采取的一切活动;从广义的行政角度看,校长行政领导是校长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保证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编制教育教学计划、领导教师队伍建设、领导总务工作以及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等行政性事务的管理,来保证学校教育职能发挥的动态的过程。而校长的“教学领导”(或者是课程领导)是一个较新的校长领导理念,它产生于20世纪中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6年美国的《柯尔曼报告》以及有效教育运动。[4]

下面是一些研究者对校长的访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校长对课程领导及其角色的认识。一位校长这样说:

“说实在的,从理论上我说不了多少,我觉得课程领导应该涉及硬的、软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校开发了礼仪课,还编写了一本《地震来了怎么办》,以及开设素描、水粉这样的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校长,应该了解课程领导、课程管理,尽量把课上好、落实好。有些校长不是从一线教师走出来的,也有从一线出去的,比如说我,现在的行政事务太多,现在感觉校长自己把自己当成官了,校长要出去跑这个、跑那个,这就要求校长要具有‘打外交’的业务能力,还有对内的协调能力。”“我给学生上课,校长的权力影响还是有的。学生会认真点儿。我觉得课程领导要有一个前瞻性的思路,课程管理就是怎样管理课程的实施。我们要开发好的必修课。课程领导与行政领导有矛盾,但不好说。”

从上面的访谈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校长把课程领导等同于行政管理或课程管理。正如台湾学者欧用生所说:“很多校长的实际领导作为大多仍着重在行政领导上,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校的行政工作、经费之运用与管理,以及与家长、社区的公共关系上,对于课程缺乏敏感性,以及行政领导代替课程领导,将学校课程开发当作一件行政工作来处理。”[5]

在实际的学校运作中,校长的行政领导职能虽然已经涵盖了课程领导的某些方面,但还不是完全覆盖,或者说相差甚远。一般而言,校长行政领导的职责包括: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执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和决定,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提高办学质量;②根据学校规模编制标准、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设置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选任多层级的干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③对教师的选拔、评价、培养,如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师的业务考核、学校中层领导的提拔等;④坚持勤俭办学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做好经费的预算、结算,包括学校财政收支预算、校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严格管理校产和财务等;⑤处理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促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与帮助;⑥领导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确定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校长的行政领导职责中,绝大部分还是有关行政指令的职责,但也涵盖了少许的课程领导职责。这就使得校长在履行行政领导职责的过程中,也间接地履行了一些课程领导的职能,从而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课程领导的职责,其实离课程领导还相差甚远,校长们从实际意义上已经将两者混淆。

有学者指出,在传统的课程管理背景下,学校是一种“工具性组织”,仅仅是完成游离于学校之外的上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课程任务的工具,没有自主决策权,仅仅是课程任务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国家规定的课程任务、目标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达给学校,由教师在学校中实施,毫无更改地传递给学生。校长的作用仅仅是外在目标、任务的守望者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教师的角色仅仅是课程政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在课程领导背景下,科层制的等级体系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外在的权威控制使学校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垂直的沟通模式致使教职员工间协作的崩溃,教师的作用被忽视,导致最低的绩效水平。由此可见,课程领导与行政领导,其旨趣相距甚远。[6]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校长依然紧紧抓住行政领导不放,对课程领导权力忽视,甚至是弃置不管。

因此,课程领导的提出,要求校长不仅要担负行政领导的角色,更需要重视与强化课程领导的角色。强化课程领导的角色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抛弃校长的行政领导角色,而是在两种角色的处理上有所侧重,更加重视课程领导角色,彻底厘清两者的基本内涵,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