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

基于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而PDCA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本节以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为主线,对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四个环节作详细探讨。当前,要特别加强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重点的文化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始终。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而PDCA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模式,其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循环性的特点也恰恰适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在高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就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而展开的、由一系列教学管理步骤组成的有序的连续活动,其具体程序虽因管理对象和条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一般都有调查、预测、计划、决策、实施、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分析和处理等步骤管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40." class="calibre11">[27],概括起来,就是制订计划—运行调控—检查评估—总结提高四个阶段,分别相当于PDCA循环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在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管理过程四个主要环节,控制好各环节的质量,这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本节以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为主线,对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四个环节作详细探讨。

计划是我们一切有意义、有目的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对未来行动的有目标、有条理的设计和筹划,也是管理过程后续各环节的依据。计划具有定向、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可以防止管理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可以说,制订一个科学和完善的计划,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计划,是一个系统。按时间分,有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如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就属于中短期计划;按层次分,有全校性计划、院系计划和基层单位计划;按内容分,有综合的计划和单项的计划,前者如教学实施计划,后者如课程建设计划;按范围分,有全局工作计划和局部工作计划,前者如学校年度教学计划,后者如部门年度教学实施计划;按作用分,有主体计划和辅助计划,前者如教学计划,后者如教材建设计划和实验室建设计划;按性质分,主要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两种,人们平时所说的计划,主要是指这两种计划。下面就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问题加以探讨[28]

(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对学校有关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它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和协调部门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行动纲领和工作准绳。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和学校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的要求,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如何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和培养目标,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1.制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办出特色”的要求,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要以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和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为实践依据,在集思广益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

制订教学计划,应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9]

(1)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削弱。在教学计划中,这几方面都要有具体要求和安排。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与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当前,要特别加强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重点的文化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始终。

(2)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在知识、技术更新期越来越短的当今时代,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显得日益重要。基础课程较之专业课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它不仅是构成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还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在教学计划中安排较多的时间为学生打好基础,既要加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又要重视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夯实基础,使学生具备比较宽厚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发展后劲。各专业还要在校、院公共基础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术基础课平台建设,促进文、理、工互相交叉渗透,并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建立体现宽口径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新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突出主干课程和强化专业特色的原则。在教学计划中,不同的专业和专业特色的形成是由不同的课程设置决定的。因此,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又要注意突出主干课程和专业特色。专业主干课是知识结构的主要骨架,专业特色也主要由所设置的主干课程来体现。每个专业都要设立和建设好自己的主干课,使其具有先进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反映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要对过深、过窄、陈旧的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合并或重新组合,增设内容较新或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确保主干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4)坚持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创新之根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实践机会,将为学生创造意识的开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实践性课程或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类演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各类实习,社会调查和课外科研训练等环节,它与理论性课程互相衔接与配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比重,给学生提供或创造更多的参与实践和科研工作的机会,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还要创设条件,将实践性课程单独设置,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5)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程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置课程。要注意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要注意每学期课程门数的均衡安排,主要课程的门数和时间不要过分集中,以使各学期的课业负担更加均衡与合理。

(6)坚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随着社会对多样性、个性化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时,要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即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使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为学生自主学习留有余地和空间,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志向、爱好和特点,较为自由地选择学习进程、课程、授课教师,乃至专业,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计划的内容

要正确地、全面地执行教学计划,必须了解教学计划的内容,认识教学计划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学时(学分)分配等基本内容,具体而言:

(1)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明确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优化教学计划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规定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方向和标准,是考虑课程设置及安排教学环节的出发点。例如,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或课程结构)。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主要取决于课程结构和由课程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结构,一般包括公共课(含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外语课、体育课、文化素质教育课等)、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也可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为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能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3)主要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计划中除了课程(含实验课)设置外,还列出其他各种教学环节,如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并标明在哪一学期进行,学时和学分是多少。

(4)学时(学分)分配。教学计划规定了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规定了每门课程在每学期和每周分配的学时(学分)数,还规定了学制年限内应修满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

(5)学年编制(简称学历)。内容包括学年或学期的起讫时间,军训、上课、考试、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等环节以及假期的起讫时间,毕业条件及其他说明等。

3.教学计划的修订

教学计划作为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稳定教学秩序的一个基本文件,具有指导性、严肃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受到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顾客”需求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学生和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不断深化,教学计划也要不断加以调整和修订。因此,高校要成立有校领导和教学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教学计划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布置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主管教学的校领导要专门负责教学计划修订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论是开设多年的老专业,还是新设置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都有一个周密研究、合理组织、科学论证的过程。对原有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时间安排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问题,要在新计划中加以修订和完善。

(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要求和具体安排,根据国家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规定,结合本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制订的关于教学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长期工作规划和短期工作计划。它是人们进行各种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指导,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基本保证。根据计划周期长短的不同,教学工作计划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前者如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教学改革五年计划、教学基本建设综合计划等,后者如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安排或某个教学项目的计划安排等。应该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做好长期的和短期的计划安排。各类教学工作、各个职能部门也都要有专门工作计划和教学基本建设计划,如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教材建设计划、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计划以及教务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建设发展计划等,它们构成了教学工作计划的主体。还有其他一些工作计划,如各种教学工作会议日程安排、教学观摩和教学经验交流计划以及各种临时性工作安排等,也是教学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起到规范和保证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必须具有方向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可控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具体来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方向明确。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不能脱离教学计划的总要求。教学工作计划是全面实施教学计划的工作安排方案,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目的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计划的依据。同时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还要依据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各个时期的教学工作方向及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教学改革及发展的总依据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②切实可行。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与计划有关的实际情况。计划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既不过高,又不偏低;既有一定难度,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③系统谋划。不论制订何种教学工作计划,都要尽最大努力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从大系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谋划全局,使子系统的工作计划服从于母系统的工作计划。也就是要以教学计划为中心,使整个学校的工作都围绕教学活动运转。④分工协作。教学工作计划不仅要提出任务、要求、措施,还要明确分工,使每位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能明白其位、其职、其责。⑤遵循程序。一个正规工作计划的制订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分为计划准备、拟订方案、分析论证、统筹安排、系统实施、运行掌握、修改更新七个阶段,教学工作计划的产生和完善也要遵循这一科学程序[30]

组织实施阶段是质量管理过程的第二步,任何计划要想变成现实,都必须经过组织实施这一步骤。组织实施就是根据预定的计划目的,把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管理要素组织起来,实际施行,使计划付诸行动,从而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制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之后,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组织实施阶段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管理活动中工作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组织实施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管理要素的发挥,影响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效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组织实施阶段的具体工作有很多,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建设、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建设等,这些活动和环节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实施教学计划的基本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考试与学业成绩的评定,以及课外学习活动、试验和实习、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下面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及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

迄今为止,课堂教学一直是高校教学工作主要的、基本的形式,也是学校教学组织实施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它是以班级教学为特征的,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经济地培养人才等方面,是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精心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领会、巩固、运用知识,一直到对学习结果的检查评定这一连串的活动过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节节课来完成的[31]。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教学活动,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指导下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只有每个环节(工序)都保证质量,才有课堂教学的质量。

1.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备课。教师按规范备好课,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大纲是一个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教材则是实施教学大纲的详细计划和方案。教师在上课前,要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熟悉和钻研教材内容,大量阅读参考文献资料,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确重点、难点和疑点,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然后写出比较完整的教案。一份规范的教案应包括授课时间、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课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习题及答案等。

(2)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课堂讲授中,其讲授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其科学性、前沿性与综合性,能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②在教学方法上,要着重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和难点;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问题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教学艺术上,要求理论阐述准确,讲解概念清晰,条理结构分明,逻辑性强;语言要生动、精炼、流畅。④在板书和教态上,做到板书工整、清楚、规范;教学仪态庄重自如,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⑤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程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3)辅导答疑。辅导答疑是教师对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指导,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和补充。答疑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问和学习中的困难,启发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能够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个别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答疑方式包括个别答疑和集中答疑,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和网络教学系统,开展网上答疑,以提高答疑效率和自由度。

(4)批改作业。课外作业是教师布置的有关课程内容的教学作业,对学生提交的课外作业,教师自己和助教都要认真检查、细致批改。通过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对作业中发现的典型错误,教师在课堂上要抽出一点时间加以讲解;对错误较多的作业,应要求学生重做,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十分重要。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定期抽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作业质量及教师批改情况,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

2.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

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上述课堂教学各环节(工序)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各环节相互协同配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学管理者而言,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就应该管理好形成质量的这些“工序”活动的全过程,特别要重视对讲课环节质量的督导和控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抓好以下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

(1)严格管理,把好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关。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或称教师教学规程),对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命题考试等各环节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并抓好检查落实工作,以督促教师严谨治学治教,认真教书育人。

(2)加强主讲教师队伍建设。要安排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和博士担任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要坚持新教师的试讲制度,试讲合乎要求后,才能安排他们走上教学讲台;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以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改革,不断获取优秀教学成果。

(3)建立听课制度。学校各级领导要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状况,以及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组织教师互相听课,指出讲授的长处和不足,达到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还可组织观摩课,积极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名师评选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评比和竞赛活动,评选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或“教坛新秀”,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管理。由于教学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教”与“学”两个过程构成的,所以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对学生的预习、听课、课后作业和复习考试等环节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掌握学生到课率、课堂秩序、作业、晚自习率、实验实习、考试考核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6)完善教学信息搜集、统计及反馈制度。通过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教学督导、领导随堂听课、学风检查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反馈教学一线的信息,并作为教学管理和领导决策的依据。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1.实践环节的构成及作用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知识、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培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创造性思维、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性环节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有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教学实验、教学参观(见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外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理论性课程一般比较有系统性,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常被分散在理论课之间,且组织困难、花费较多,故实践教学往往被置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未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致使质量不高。

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就必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切实加强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文科专业主要是加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学年论文环节,增进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理科专业主要是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课要有计划地逐步从验证性实验向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过渡,从单一型的实验向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过渡;工、农、医类专业除了要搞好实验教学外,重点要加强实习环节,在企业、医院或农场建立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师范类专业要遵循高师教育规律和特点,切实加强教育见习、教学实习、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活动。

2.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

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稳定性以及与课堂教学的相辅相成性,对实践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加强质量管理。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深入、强化的过程,并非某一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单独完成的。因此,高校要从系统角度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全校的实践环节进行长期安排,制订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保证各实践环节的结构优化和相互配套,实践环节可以按不同年级及其特点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安排,比如:在二、三年级,安排社会参观、专业见习、生产实习,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在四年级,要抓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训练。

(2)加强实验教学。要重视实验课教学,编写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加强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仪器设备,整合实验资源,通过合并、资源共享等方式,将基础实验室发展成实验中心;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应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特别是专业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机会。

(3)改进实习环节。实习环节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保证实习质量,各专业要选派责任心强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实习;实习地点要选在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高、乐意接收学生实习并能提供锻炼条件的单位;实习期间,要严明纪律,加强教育,严格要求;实习后,学生要认真总结,写出实习报告。为了使实习环节制度化,提高实习质量,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研训练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关键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尽量结合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课外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由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开阔视野、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理解与应用、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各种学术社团及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沙龙、学科竞赛、科研创新、技术推广、创业实践等,都属于课外学习与科研创新训练活动,管理人员和教师应积极组织并参与这些活动,教师还要尽量吸收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之中。

(5)改革实践环节管理模式。要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制度,为他们提供深入企业接触生产现场和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完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和实践教学制度,改革实践环节评价办法;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考勤和考核,评定成绩,计算学分。

全面质量管理倡导预防为主的思想,但并不否认质量检查的作用。质量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产品的质量与质量目标间的差距,只有及时发现这个差距,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生产过程的方法与技术,才可以提高质量。质量检查是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是质量管理过程的第三步,是管理者为实现计划而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就要通过检查、评估等方式,了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与计划相比较,对工作结果和管理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同时为下一步总结提高提供依据。教学检查评估也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必不可少的措施,抓好这个环节,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起到很好的调控、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检查和评估,能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总结交流先进经验,发现和诊断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教学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和教学考核。

(一)教学检查

1.教学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检查的目的是考查、检验、督促各方面的工作,看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教学检查除检查教学进度和管理效果外,主要是检查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一项规律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检查的主要对象又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所以要讲究检查方法和检查艺术。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的检查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可采取平时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分散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专题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随机检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以及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多渠道、全面地了解教学动态和教学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虽然教学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调研、个别谈话、座谈、走访、听课、汇报、会议、数量分析、数理统计等,但常用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日常检查。在日常教学、学习和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者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来了解、考查教与学的情况,主要是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情况,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师教案、教学秩序、教学风气等。又如,学生学习过程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听讲、作业、复习、考试等内容的日常检查,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平时检查具有分散、及时、灵活、简便的特点,对教学工作能发挥比较直接的监控和促进作用,但是难以做到全面完整地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

(2)阶段检查。它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确定性的检查方式。如按教学周期可分为期初、期中、期末等关键阶段的教学检查。学期初主要检查教师到位率、学生的缺勤率、教材到位情况、教学计划下达情况和教学文件准备情况;学期中主要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运行状况、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反映等;学期末主要进行教学质量考核和考试情况检查。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可采取听课、查阅教案、抽查批改的作业、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法。阶段检查具有全面、集中、系统的特点,能较系统地分析各个阶段教学工作的状况和质量,但需要集中一定的时间和人力。

(3)会议检查。它是通过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来达到检查目的的一种检查方法。例如,每学期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以及院系教学主任例会,校领导、各院(系、部)、教务处等可以利用座谈会,直接与学生、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分管教学副校长还可通过召开教学副院长例会,检查、讨论和布置教学工作。

(4)自我检查。它是各个单位或成员对自己执行计划情况等的检查,具有及时、客观、易行的特点。自我检查一般是由各学院(部)组织自查小组,对所属的系(教研室)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主要方式有:听、看、查、议、改[32]。“听”,即组织教师互相听课,院教学检查小组随堂听课和听取各系、教研室教学主任的汇报,或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看”,即看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和手段、教学秩序及教学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查”,即查看教师的教案,查看系(教研室)活动计划、工作总结、师资培养计划和教学实验准备等;“议”,即讨论和研究听、看、查所发现的问题;“改”,即对本学院各系、教研室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5)专题检查。它是对某一方面的教学工作进行专门检查的方法,具有重点突出、深入细致的特点。如对一门课程、一个环节或一个系进行专题检查,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双语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该方法要采用多种形式搜集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6)教学督察。它是指学校聘请一些有教学和管理经验、有威信、有教学思想的老教授和退休干部组成教学督导组,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其具体工作是经常深入到课堂、实验室、教师和学生中去,对教与学的情况、教学管理工作、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检查、考察、监督、指导和反馈等。通过教学督察,既可以对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监控作用,也可以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为管理部门改进教学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

上述检查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在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应根据检查目的和被检查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单独运用和组合运用。

2.对教学检查的几点要求

对教学检查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要有可靠依据。教学检查要以教学计划或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想象作为衡量的标准。②要做到经常化。必须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如通过听课、检查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召开学生座谈会以及搜集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反馈的信息,了解和检查教学内容、进度、秩序和效果。③要有程序地进行。期中教学检查等集中式教学检查主要有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各学院按照学校提出的教学检查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查,并对教学检查工作进行总结和书面上报;第二步是教务处组织各科室人员对各学院的教学情况进行抽查,听取各单位教学检查情况;第三步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组织教务处、实验室处、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对各学院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第四步是学校召开教学检查总结会,总结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④要多渠道搜集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和反映,包括教、学、管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的意见。⑤要切实解决问题。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要认真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而不是等问题成堆以后才去解决。

(二)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以一定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为依据,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对被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估是教育评估的重要内容,它侧重于对教学工作状况和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具有考察、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教学评估已逐渐成为一种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的专门手段,被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广泛用来对高校教学水平进行宏观监控。但教学评估不单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检查和监控,更重要的是高校内部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高校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评估,总结经验,诊断问题,激励先进,必将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评估作为教学管理的调控手段和动力机制,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要结合教育部的“水平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教研室评估等,以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估。

教学评估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科学性、规范性、程序性、可比性都很强的工作系统,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估时,要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并遵循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硬件评估与软件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相结合的原则[33]。由于教学评估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并且本书第九章第四节还要对教学评估作专门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三)教学考核

考核是检查、评估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教与学质量的关键。高校的教学考核,可分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能从学生的考核成绩中得以体现,通过教学考核,既能反映教学质量,也可为教学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1.教师教学业绩考核。

高校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是指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师德修养、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所作出的成绩进行检查、衡量和评价。建立健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对教师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他们今后的职称评定、利益分配和合理奖惩等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自身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有多种方法:一是教师自我考核,由教师自己按规定填写教师考核表;二是组织领导和督导组专家听课,或组织召开教师教学效果评议会,并在教学评价表上打分;三是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评选教学标兵或教坛新秀;四是开展学生网上评教,由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一般在学年末进行,教学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并将教学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晋升、岗位津贴联系起来,使之与教师的利益挂钩。

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应从量和质两方面进行综合衡量:①教学数量,即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既反映了勤,也体现了绩,且操作简便。要考核教师是否完成每学年规定的总工作量,但总工作量不等于课时数,而是课时数与课程门数的加权,以鼓励教师“一人多课”和“多人一课”;教师每学期的教学工作量也不宜太多,因为教学工作量过重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②教学质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书育人、教学效果等方面内容;教师教学质量也可以从学生考试成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出版、教研论文发表和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等指标反映出来。

2.学生学业成绩考核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全面检查教与学两方面情况的重要环节,它主要采用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和批改作业、考查、考试等方法,其中以考试最为关键。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核,可以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管理和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学籍处理提供依据;可以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检验学业成绩,为改进学习提供依据。同时,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结果,还可以与学生的一些切身利益(如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推荐保送研究生、出国留学等)直接挂钩,它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各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试是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主要形式,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反馈教学课堂讲授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要保证考试的公正、客观和严肃性,充分发挥考试效用,必须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管理。考试是在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例如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全面复习之后进行的。对考试过程的质量管理,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考前管理。这是整个考试过程的基础。考前管理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①成立考试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极大地提高考试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该小组可由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长、学生处长、各院分管教学院长等组成,其下还可设立“考务中心”等专门的考试组织管理机构,来承担具体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考试专门机构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制定和落实考试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全校大规模的考试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负责基础课程的试题库建设与管理;组织考试质量分析和考试的评估工作等。②制定和完善考试规章制度。为规范考试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考试规章制度,如:《考场规则》、《监考人员守则》、《学生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考试工作人员违规处理办法》等[34]。③考前动员。在考试前召开有关考试的专题会议,明确职责,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学生考试纪律教育,以引起教师、学生和监考人员对考试的重视。

(2)考中管理。考中管理主要包括对命题、印卷、监考等环节的管理,它是考试过程的关键,每一环节都不能松懈。①实行教考分离。命题是考试过程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提供能全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试试卷。为提高考试的质量和水平,应尽量做到任课教师不命题,公共课和基础课的试题一般由试题库抽题,实行教考分离制度。②加强试卷管理。试卷的印刷、封存、保管等环节,都要严格保密,并由专人负责。③加强考场监控。一是实行考试证制度,以减少替考、代考现象的发生;二是实行随机座次表制度,座次表为计算机随机排列;三是加强监巡考工作。学校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纪律严明的监考人员队伍,和校、院(系)两级巡视队伍,负责对考场情况进行监督和巡查。

(3)考后管理。这是考试质量的重要保障,包括试卷评阅和试卷分析两个重要环节。①试卷评阅。试卷评阅工作由各院(系)负责统一组织,并制定评分细则。原则上答卷评阅采用按题分组的流水作业方法,以做到宽严适度,标准一致。②试卷分析。要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效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考试应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为此,要进行必要的考试题目试卷分析,包括检查试卷的难度、广度、题量是否相当,检查阅卷的质量、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等,然后将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使之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命题和考试方法,提高考试质量。

教学总结是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最终环节,是一个管理周期的结束,也为一个新的管理周期的开始作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总结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前三个阶段(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汲取教训,从而提出今后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改进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使下一周期的管理活动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实现螺旋式上升。

(一)教学总结的类型和作用

教学总结的类型有很多,按时间分,有教学单元小结、教学阶段小结、学期总结、学年总结;按性质分,有课程教学总结、专业教学总结、实践教学总结等;按主体分,有单位总结、团队总结和个人总结等。教学总结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总结经验,促进交流。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不足和值得汲取的教训。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应逐步总结出比较系统的、带规律性的基本经验,比如如何制订好教学计划、怎样上好一堂课等。只有通过教学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认识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增强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通过校内外的经验交流,还可获得本校其他单位和成员以及兄弟院校的信息,既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

(2)深化认识,提炼规律。教学总结的过程,是领导者、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化认识、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在进行教学总结时,要将在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素材加以概括、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从管理实践上升为管理理论,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3)推动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师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教学管理的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教学总结,有利于在今后工作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深化改革,创新提高。

(二)教学总结的方法和要求

总结必须讲究科学性,防止主观随意性。总结的方法,一般是自上而下地提出要求,进行动员,明确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再自下而上进行总结,肯定成绩,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通常的步骤是:动员—个人或部门小结—组织交流—全体总结—对存在问题加以处理。要自上而下地逐级抓好学校、学院、系(教研室)、教师这四级教学及质量管理工作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深化改革,促进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教学总结的一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总结要立足于平时教学情况的积累和信息搜集。总结是建立在分析和综合现有情况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各级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平时应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和调查,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还可通过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员、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途径,搜集教学信息和评价意见。在进行教学总结时,要通过对各种途径广泛搜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中探索、总结出一些带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2)教学总结要按照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进行。总结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总分析和总评价,应该紧密地联系前面的教学管理活动,特别是要以教学计划所设定的目标作依据。在总结之前,必须认真、全面地进行教学检查和工作回顾,以检查获得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将计划与检查的结果相对照,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

(3)教学总结要突出重点。全面的教学总结,涉及各方面的工作,但不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要突出重点,抓住能反映经验和教训的典型素材进行总结。总结要切中要害,防止以偏概全。对存在的问题,要注重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推动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4)教学总结要实事求是、着眼未来。教学总结的内容要翔实,不能夸大其词,一定要如实反映教学工作进程和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要充分总结各阶段性工作的成功经验,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入、中肯地分析原因,而不要遮遮掩掩、敷衍塞责。教学总结还要着眼于未来,因为总结过去,是为了谋划将来,开拓进取。

(5)教学总结要及时。要把握教学总结的时机,以便及时地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例如,教学单位的年度总结应在期末考试期间加紧准备,放寒假之前向教师通报和向学校上报,这样才有利于制订下一学期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于总结中发现的问题,还要及时反馈给计划制订部门和有关领导,以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方法。

(6)教学总结要有理论性。实践经验只有上升为理论,才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总结不是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终结,而是向更高水平的螺旋上升。因此,不应只满足于对教学及质量管理工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流水账式的罗列,而应当把总结作为由管理实践上升到管理理论的过程,作为探索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规律的过程。

(7)教学总结要有激励性。在总结时,管理者对教职工的工作成绩,应予以充分地肯定和热情地褒奖,对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对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总之,要认真地组织和规范地实施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上述四个主要环节——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和总结提高,这四个环节主要存在于较大周期的活动单元和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管理循环中。上述四个基本环节的内涵是基于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它们之间按一定的顺序首尾相衔,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厚此薄彼。其中,教学计划起着统率全过程的作用,它是教学行动的“向导”,是教学质量检查、总结的“裁判”和“准绳”;实施是计划的组织和执行;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监督、检测和反馈;总结是总评价,检查和总结中的各种信息及其处理,又成为下一周期制订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学计划改进的这四个阶段是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过程,每一个周期都有新的内容加入,这也意味着教学计划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并以此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和管理,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满足个体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