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探索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努力探索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要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必将进一步明确当前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针,方式和内容,指导教育活动引向深入。青年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自从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各级各类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在如火如荼般展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话中,强调“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又把这一教育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现在,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怎样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本文所指称的青年学生,系指十六七岁以上的学生,即接受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的学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分化,逐渐认识到自我本体在社会中的存在,能够独立思考,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这一阶段也是一个学生迈向成人世界、基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因此,着重研究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我们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先后对爱国主义教育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和指示。重温这些论述和指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他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因此,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是要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到了和平建设时,毛泽东同志则强调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用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他批评有些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由于党的崇高威望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蔚然成风,以社会需要作为人生准则已经深入人心,爱国自强,艰苦创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门打开了,看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自卑自扰,乃至有损国格人格的事都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要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综观这十几年间邓小平同志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思路: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团结,“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统一;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一是用历史教育青年,二是要让青年了解中国的国情,从而明确“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教育内容要反映“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教育形式上切忌“简单武断片面”的形式主义,讲究实效,落到实处。因此,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必将进一步明确当前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针,方式和内容,指导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后,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强调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把人们的爱国热情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上来。他多次和青年学生座谈,亲自给国家教委领导写信,要求对青少年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还积极推荐教材。尤其是最近几年,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国家利益为重,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建功立业;要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始终注意“把国家主权与安全放在第一位,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利益”;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持久、深入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教育成效,“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今天,当我们正在深入思考如何卓有成效地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重新学习和研究我党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是显得何等重要!

青年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还必须对青年学生接受教育、吸收信息的程度(或者叫接受度)作一番研究。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踏上工作岗位,在这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里,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育,才帮助他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许多研究表明,对各种教育,学生的接受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首先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从幼年开始,家长的教育即处于领衔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家庭教育的接受度逐年递减,到十六七岁就开始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进入学龄期的孩子,教师的地位很快就取代了家长,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到了十六七岁以后,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接受度也开始固定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上了。与此同时,同学之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则与学生年龄的递增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高中阶段及其以后的学生,同龄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某种程度上会超过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可以这么认为,青年学生对同龄伙伴之间的“自我教育”的接受度逐渐增强。最值得重视的是电影、电视、文艺作品,报纸传媒等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阅读书报杂志、收听观看影视作品、流行音乐,这些文化产品和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乃至从他们的接受度来评价,可将上述影响列为第一位。我国一个大城市中曾对青年学生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行调查排序,其结果依次为(从大到小):社会思潮、报纸杂志、学校同学、文艺作品、社会名流和专家、家长、教师、班主任。因此,青年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中,对书报杂志、文艺作品和大众传媒的接受度最大、其次是同龄伙伴,再次是家长和学校教育。

面对上述结果,学校教育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更应“对症下药”,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影视音像书刊等精神产品,发挥它们在学校教育中的促进作用;还要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从中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教育成效;最后,还要看到我国大城市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将学校教育和家长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与社区教育构成网络,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些启示都非常值得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泛指列入教学计划之内的学校所有教育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是一项指导生活的计划”,“使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发展个人——社会能力”。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在学校课程的范畴之中。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有必要借鉴课程发展的原则,确定我们教育过程中须遵循的原则。

第一是系统化原则,即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意系统性和与学校其他教育内容的配合。

(1)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区分为若干适应的范畴或领域,以便安排各种活动和教材。

(2)要注意教材使用的年级和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决定教材的使用及教育的层次。

(3)要注意横向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配合、使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的各项活动相互配合。

(4)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要注意系统性、有机联系、不要支离破碎。

(5)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贯穿到学校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通过渗透和结合,“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第二是效率化原则,即学校实施的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应注意效果的考核,不光是做过,还要能做好。

(1)要注意整个教育环境的安排,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

(2)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平时的考查和定期的考核。

(3)教育计划和内容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对象变化不断地加以修订。

(4)要注意循序渐进,设置一定的教育坡度。

第三是个性化原则,即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学生个体,注意个体差异、个人发展及个人的学习效果,在面上普遍施教的同时加强个别教育和辅导的工作。

(1)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态适时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

(2)要注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接受程度和有关表现。

(3)要进行个案调查和分析。

(4)要和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相呼应。

第四是社会化原则,即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学校与社会互相配合、共同受益。

(1)教育的各项要求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2)教育的过程要由学校领导、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

(3)要充分发挥社会各项教育资源的作用,包括大众传媒、精神文化产品、纪念场馆等等。

(4)要注意及时沟通信息、更新观念、改进教育。

第五是一体化原则,即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个跨学科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情感和行为作起点的多学科教育过程,必须注意融会贯通。

(1)教育过程要吸收师生共同计划。

(2)教育过程中要保留适当的弹性。

(3)要以问题为中心,加强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4)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计划之中,统一实施、统筹协调。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教育对象接受度的分析,对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原则的深入研究,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讲话中的有关论述为指导,就能对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第一,精心组织、学好理论,帮助青年学生确立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建功立业的共同理想

高中阶段及其以上的学生,理性思维不断发展,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日臻成熟。我们现在说的爱国不是抽象的,是和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使青年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一定要组织他们认真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真正使青年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还必须精心组织好有关的教学活动:

(1)启发式教学,认真组织的讨论。

(2)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真正解决一至二个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3)积极指导青年学生阅读原著,选好篇目,出好题目,抽查笔记,辅导讨论。

(4)根据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分层次定重点,精选数十段语录式的论述,要求读熟、搞懂、背出直至能灵活运用。

第二,精选内容,古为今用,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

爱国主义,一般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态度和深厚情感。爱国情感是一种高尚纯洁的情感,是各民族共同认识的对祖国的依恋崇敬之情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时期正是爱国情感的形成阶段。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是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当代青年学生的需要,精选有关素材,加以整理编辑,发挥其教育功能。

(1)要认真发掘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古为今用。

(2)历代爱国志士仁人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和胸怀,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志气和精神,舍身救国、不怕牺牲的理想人格都是爱国情感教育的极好教材。尤其要弘扬历代爱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和情操境界。

(3)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要精选篇目,加以提倡,使之成为青年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精心设计,加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堂教育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爱国认知水平的提高一定要与主渠道结合起来。应该进一步设计好各科教学中与爱国认知和情感教育有关的隐性内容,加强在各科教学载体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渗透,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于无声中见真谛。

(1)高中阶段的教育要严格按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做到分解和贯穿,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高等院校除了开设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外,也要认真研究专业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3)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的形象与风范是非常有力的无形力量。必须十分注意下功夫抓好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使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拓宽了人类的视野、缩短了人间的距离,给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完全可以借助这些现代科技成果作为教育手段,把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1)对于中央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书籍,要充分研究可视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结合各校学生实际加以挑选,提高这些精神文化产品的教育效果。

(2)密切注视青年学生的阅读和收视热点,及时加以指导和引导,纳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轨道。

(3)经常注意青年学生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第五,同龄互助,加强引导,启发青年学生之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活动,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各种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加青年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要与学生中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将教育要求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

(1)自我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自我说服、自我批评、自我强制、自我限制。这里的“自我”包括青年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

(2)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是青年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设计和组织有影响、有突破性的活动,发动青年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

(3)坚持在区别上建立对策,注意发挥学生骨干的榜样作用,积极做好少部分落后学生的个别工作,并引导他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4)密切关注青年学生中非正式团体的领袖人物或关键人物,广交朋友,广开言路,广做工作。

(5)正面宣传“慎独”的积极意义。

第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推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形成熏陶青年学生爱国情操的良好氛围。

青年学生思想发展、认识提高的过程,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对国家美好情感的凝聚,也有从近及远、由小至大的发展过程。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逐步使他们从热爱集体、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发展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1)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使校园环境达到净化、美化、优化。

(2)配合各地政府规划、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将这些基地的利用纳入计划。

(3)加强对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社会思潮的评析,创造育人的科学和健康的小环境。

第七,积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按照系统工程的建设要求,创造教育的最佳状态。

爱国主义教育是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和配合。从学校自身来言,就必须主动与学生家庭、生活社区、精神文化产品制作机构等加强联系,逐步形成反应灵敏、效率较高的工作网络。

(1)走出爱国主义教育自身的“小循环”,投身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大循环”中,找到正确定位

(2)研究教育的衔接,把高中到大学中各个年级的具体要求分解出来,有分有合,落实到位,并专题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分年级的衔接问题。

(3)学校与家庭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逐步达到双向反馈,互相补充,共同施教。

(4)学校与社区联系的范围要更宽更广,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区的各项公益性活动,反过来,社区也将给学校更多的回报。

(5)学校要密切关注、主动参与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艺术品的价值和作用。

注释:

①②③《毛泽东著作选读》第272页、第273页、第743页。

④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1页、第14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页。

*本文原载《首届上海高校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交流会获奖论文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