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

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整个课题组的安排,我们承担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子课题。现在,青年人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上海,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需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大潮,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整个课题组的安排,我们承担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子课题。1992年底,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王荣华接任课题组组长,专门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研究部署了调查工作。1993年4月,我们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工大分别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深化”、“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和基本路线教育”、“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综述报告;同时,我们在10所大学对当前师生的思想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汇总了数十万个数据,在20所大学开展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状况的典型个案调查,共分析研究了120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探求学校培养要求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途径,我们又在全市范围内对近5年来毕业的上万名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综合上述专题研究和调查情况,在王荣华(已调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和现任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秦绍德共同主持下,形成了本课题报告。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论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现在,青年人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上海,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带动了整个上海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东西文化的碰撞也将引起年轻人思想上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青年学生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确实非常艰巨。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此为指导,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1)要抓紧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正在深化。以招生和毕业分配为突破口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也在更多的学校中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温邓小平同志十几年前的指示:“学生应该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管改革怎样深化,我们必须十分注意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就是说,学校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在改革中得到加强。

(2)教育的内容重点是理想纪律教育。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重点抓什么?邓小平同志指出:“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理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去建功立业的崇高志向;要加强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在反复的摔打和严格的约束下使青年人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

(3)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课内课外结合的“两史一情”教育。至于教育的方式,邓小平同志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用历史教育青年”。因此,我们应该创造各种生动而有效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当我们热切地看到上海和其他沿海开放地区近几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各地人民群众为改变家乡面貌所进行的改天换地的创业精神,鼓舞我们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为他们作形势报告,让他们在这些“活”的国情教育中培养爱国之情,激励报国之志。

(4)教育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层次性。要提高教育的成效,还必须十分注意教育的层次。“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有所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加强过细的个别工作,关心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系列论述,并以此为指导,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依据

在课题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学校与社会间的有形或无形的围墙正在加快消失。这就是说,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日益增大。世界各国的调查数据早就告诉我们,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众传媒和同龄人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大潮,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这几年发展较快,陆续建立了十来个要素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形成,一部分企业的转制,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三资企业的大量出现,都在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已经赋上了新的思想和内容,应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帮助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主体性得到加强,而随着生存竞争、等价交换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事实,人们对能力的注重也是很自然的情况。这些社会状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视野与脑海,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给学校德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以上海为例,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的指引下,近两年来上海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连续两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均超过了14%,轿车、通信、电子等一批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形成;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格局,近两年到上海投资的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就有上百家;浦东新区正从基础开发转入功能开发,四个功能小区的重点开发已经全部运转,1993年浦东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已比1992年翻了一番;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大规模地展开,高速公路立交桥,地下铁道高架线,一批市政建设的重大工程陆续建成,旧城区的改造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把浦东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市委、市府决定,用20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抓建设,具体实施分三步:“1995年奠定基础,2000年形成框架,2010年基本实现”。因此,未来的一二十年是上海发展的关键阶段。抓住这些发展的成绩与蓝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即请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学校给大学生讲形势,组织大学生看上海的重点工程、市政建设、市郊变化等系列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积极效应。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如前所述,学校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这两年的调查,我们看到,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有这么一些特点。

(1)对党的大政方针认同度很高,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和不良现象表现出关注和忧虑。在调查中发现,有67%的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景看好,85%的学生认为我国一年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效果显著,初见成效,75%的学生对我国一年来外交成就持肯定态度。而认为一年来中央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吸引外资,扩大开放上效果显著或初见成效者分别达到93%和91%。很多同学在问卷结束时写道:“睡狮已醒”,“明天会更好”,“希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让中国腾飞于东方”,“愿小平身体健康”,等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国内形势估价上的乐观与信心。在调查中,许多学生认为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例如,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会成功”和“有些曲折但终会成功”的共占66.6%,同意和基本同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者共占92%。同时,大学生们还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需要宏观控制,同意和基本同意这种观点的共占86%,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他们对新形势的思考。

在万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得出的结论与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是完全吻合的。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改革开放持较为积极进取的态度,其最关心的是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本单位改革进展。单位认为88.6%的毕业生对当前的改革开放能积极支持和响应,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毕业生的这一支持率更高达95%。81.5%的毕业生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抓住时机,充实自身,寻求发展”。在毕业生当前最关心的问题中选择“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本单位改革进展”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2.8%、32.0%,而表示最关心出国留学的仅占1.7%。

同时,学生们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和不良现象表现出关注与忧虑。对“廉政肃贪”的评介,50%的学生认为无效和基本无效,比去年的数据高出13个百分点。在影响政局稳定的8个要素中,学生将“党风不正,腐败现象蔓延”因素排序为第一位,此外,有47%学生认为消除社会丑恶现象无效和基本无效,而认为社会治安效果显著和初见成效的仅占41%,比去年比例低31个百分点。这项数据表明了大学生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要健康,稳定发展的愿望。

(2)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与现时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密切关系,同时又表现出自身内部的明显层次。在个案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多数青年学生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务实、奉献与索取并重,看重主体、注意功利等状况,与现时代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很多现象有联系,是时代的一种反映。在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许多学生在寻找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两者并重。在回答“学习之余,你对以下哪个问题想得最多?”时,四项选择中,选择“怎样才能做到贡献与索取的平衡”这一项的有41.2%的学生,排列第一,选择“怎样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的只有11.5%,排列第四。

还有不少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即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学生在问卷的“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这一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我要什么,但我知道我不要什么;我不在乎你对我评头品足,但我在乎我是否依然尖锐。我不需要你告诉我应该怎样生活,我会用头破血流换取人生的感受;我要永远抛开伪装和压抑,我也要剥下你的虚伪看看真的。我决不用信念换取更高的代价,我一生的准则是我自己;我不怕一无所有遍体鳞伤,我拥有的幸福是我的执着。”虽然这是一个学生的回答。但据了解,这种想法在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目标和追求是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目标和追求偏重实惠,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崇尚实际,重视物质利益的必然反映。在“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选择中,调查统计结果排序为:①健康②金钱③友谊④爱情⑤知识⑥家庭⑦理想信念⑧地位⑨名声⑩权利。以上结果表明:相对“地位”、“名声”和“权利”来说,大学生更看重“健康”和“金钱”。在对“毕业后希望到什么部门工作”的选择中,调查结果排序为:①三资企业②直接出国③国有大中型企业④科研单位⑤大专院校⑥民办公司⑦党政机关⑧个体户⑨乡镇企业⑩中小学其他。在对“选择工作时所考虑的最主要三位因素”的选择中,调查结果排序为:①经济收入②能否发挥专长③社会地位④工作舒适程度⑤工作地点⑥出国深造机会⑦政治地位(权力)。此结果与去年相同的调查排序完全一样,看来此项调查的结果既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也带有明显的规律性。如作具体对比分析,两年中变化也是有的。去年“经济收入”和“能否发挥专长”的加权统计百分比为28.21和24.4,只差3.81个百分点,而今年分别为35.31和21.55,差距增加到13.58个百分点,显然学生考虑“经济收入”因素比去年还偏重。在毕业生的调查中,也反映出了类似的倾向。总体上看,毕业生当前最为关注的是经济收入的提高,但以收入水平较高的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的毕业生更注重工作的发展前途。据调查,毕业生中注重经济收入的比例最高为45.6%,关注工作发展前途的占24.4%,希望能有轻松工作的比例最低,仅占4.2%。在各类单位中,收入水平较高的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的毕业生则对工作发展前途最为关注,所占比例分别为40.0%和34.9%。

在个案调查中,我们又欣喜地看到,大约有10%~15%的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讲理想比贡献的价值观,他们追求高尚的价值目标,积极争取入党;淡漠金钱,乐于奉献,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渴望成才,勇于实践,努力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来塑造自我,这批学生的身上充分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主流和本质特征。

总之,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后,我们感到,两者的关系比过去更为密切,影响力在增大;但是,两者的关系不是镜子关系,不是社会上有什么,大学生中就简单地反映出什么,而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反映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其中发挥导向性的催化剂作用。因此,不断研究两者的关系,以此作为依据,就能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三、适应和促进教育改革、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学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标

现在学校的教育改革都在大力推进,以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青年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改革都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强烈呼吁:“改革,必须进入校园”。他们还具体地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三个矛盾:第一,飞快发展的经济形势与相对沉寂、滞后的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一位同学曾写道:“我们希望邓小平同志在教育上再来一次南巡讲话”。这基本上代表了高校学生对高教现状的焦灼与期盼。无论是滚动式问项调查还是座谈讨论,许多大学生都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时代差距,都翘首期待着改革的春雷。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院校、专科性院校,大学生都急盼着本校的改革举措。第二,市场经济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呼唤着适应这一新体制的新型人才,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现有的教育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在新形势面前已显得捉襟见肘,学与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所学的没有用,有用的学不到。上海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对专业设置感到满意和很满意的仅占16%。专业老化、知识陈旧、教科书落后、教学与实践脱节等等,成为高校学生普遍忧心的问题。第三,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与目前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一问项中,排序列于第一、第二的就是“国家对教育投资太少”和“教师待遇偏低”,尽管这是老生常谈,但在国民经济形势飞跃发展的背景下,这一问题确实显得突出、刺目。与之相同的反映还出现在对万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多数毕业生表示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很少得到运用,文史类专业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不适用的比例更高,达70%左右。据调查,62%的毕业生表示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很少运用或基本不适用,认为基本适用只占31%。文史类专业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不适用的比例较其他学科更高,达68%。各类岗位毕业生中,从事管理工作的认为专业知识适用性更差,表示很少得到运用或基本不适用的比例达74%。这些调查的情况都告诉我们,高等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这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呼唤,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青年学生的心声。最近几年来,上海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有:

引进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90%的普通高校已先后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转换管理机制,改变办学模式,挖掘办学潜力,明显提高了办学效益。高校的师生比从原来的1∶5~6提高到1∶7~8,教师工作量由原来平均19个教分提高到22个教分,科研工作量提高了三分之一。

变“两包”为“两自”,深化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改革集中单一的招生制度,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探索灵活多样的录取制度,逐步满足社会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是上海开展高校招生改革的宗旨。办法包括逐步扩大自费生的招生规模,实施多样化选拔新生办法,试行面向社会,自主招生,择优录取的新办法。近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为实现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扩大了学生择业的自由度,选择面和企业用人选择权,社会反映良好,特别是女大学生分配难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现在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已经成立,这一专业性的社会中介机构率先建设成全国性的人才服务中心。

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教学改革则是学校各项教育改革的核心。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全面实施学分制的试点工作上。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学分制,打破了原来班级授课的模式。华东师大、中纺大、上海外国语学院、上大国商等高校在新生中也开始全面试行学分制。1994年将在半数左右本科高校的新生中全部试行全面学分制。此外,各高校普遍加快了专业更新改造的步伐,一批适应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边缘学科的新专业迅速发展,以加速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上述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成效已初见端倪。内部管理改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不少高校名教授到第一线为大学生上基础课深受学生欢迎;毕业分配的改革和学分制的试行,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久违的晚自修要“抢”座位的现象又重返校园,莘莘学子的读书热情相当高。这些都为德育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研讨中达成了共识,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围绕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做到全心全意依靠教师来做好育人工作,努力去调动大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健康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良好的小环境,促使青年学生能更好地成长。

围绕着教育方针,就能在试行学分制的过程中,确保“两课”的学分;建立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进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系统之中;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从而强化校园法规的教育功能;吸引学生骨干参与种种教育活动,使他们成为德育工作的能动参与者。总之,从适应与推进教育改革出发,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最终目标,学校德育工作就具有不会中断的原动力,就能在培养人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做好这一工作要抓的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抓根本,那就是卓有成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注重教育,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改进和加强“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下功夫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几年来,我们重视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先后举办了6期“两课”骨干教师的读书研讨班,受训面占全市高校“两课”教师总数的10%。现在,这批教师大多已担任了教研室主任以上的工作,新的学术梯队正在形成。为了在课程中贯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又全面修订了“两课”的教材。新编的《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法学基础》等5本教材已经在全市20多所高校正式使用。现在,新一轮的“两课”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两课”改革的目标是:争取在3~5年内形成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形成一支有学科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建设成若干门受学生好评的重点课程。两课改革,要注意把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同思想性、针对性、现实性统一起来。检验两课改革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是教学的实际效果,即学生能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并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逐步以此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近一二年要突出解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以此作为“两课”改革的突破口,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走向21世纪的大学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门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其他各门课都要有计划、有侧重、有分工地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要内容融入进去。全市拟组织力量尽快编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的教学指导大纲。

为使“两课”改革更为扎实,全市确定4~6所高校为两课改革试点学校。试点学校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口,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材编写、教学时数等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市里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优惠。

将筹建全市性的两课教学信息资料中心。该“中心”依托一两所大学,以会员制形式组成,各高校可以会员单位的身份参加该中心,实现两课信息资源共享,为两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要创造条件培养两课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今后3年内全市每年举办1~2期两课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建设好三个思政专业硕士点。增加两课改革的经费投入,要把两课的主干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全市每年将在两课师资培训、社会考察、软课题研究和资料中心的筹建上投入50万元经费。这样,坚持数年,使“两课”真正成为培养教育青年学生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2)努力实践,充分利用上海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上海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这6 3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有许多可供开展传统教育的地方。通过积极开发,全市已开放了162个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每年都有几十万学生前往参观,接受教育。还要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上海市有150多个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组织,根据“因地制宜、就近安排、逐步开发、各具特色”的原则,形成了市、区县和街道、乡镇三级网络,现有市政府命名的青少年教育基地20个,区县一级青少年教育基地1 016个,街道(乡镇)一级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学生的社会考察点、服务点9 900个。为了保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学农基地二十几个,大学生教学实习基地697个。这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搞得有声有色,取得应有的成效。

(3)强调参与,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导下,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国情和形势教育的极好教材。近年来,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先后多次为大学师生作报告,讲形势、话改革,宣传党的基本路线,使大家深受教育。为了高标准地开展“两史一情”教育,我们正在努力使形势教育制度化,参观考察经常化,乡土教材“立体化”,不断提高教育效果。每学期初,都相对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教育,这已形成制度;经常组织师生参观上海市的重大工程建设,光是1993年就有30多万师生参加了这一活动;拍摄“改革开放中的上海”、“新上海向我们走来”等录像片,共制作了近千盒像带发到学校组织观看。每年寒暑假有十余万大学生参加各种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生动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4)加强美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要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加强美育。要学会利用优秀影视片、优秀戏曲和戏剧作品、优秀的音乐和美术作品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修养。高等学校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加强指导和引导,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建设,使之成为开展美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的文科高校中学者荟萃,有一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和学者。组织他们编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丛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如果再利用大众传媒使这些丛书的精彩内容形象化、艺术化,将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这些美育活动,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他们拨出经费,鼓励文艺团体带优秀作品到高校去演出、支持双周免费音乐会和广场音乐会等普及性的美育活动,从而使得这个工作能够持久、健康地深入下去。

同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西方文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西方文化的渗入面和渗入量必将通过种种渠道不断扩大。因此,西方的一些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生活方式也完全可能以影视、书刊、音带等文化载体乘机涌入。尤其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开放大都市,文化市场比较发达,再加上大量的外籍人员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因而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更加大。我们既要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又要注重对大学生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西方文化。西方的某些人士曾直言不讳地宣称,要通过向中国“输入”价值体系而达到改变中国青年一代的目的。我们不能对此等闲视之,而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如果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西化”了,那么我们的培养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效益就会等于零甚至会是负值。但是,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在当今开放的形势下让大学生与西方文化完全地隔离绝缘,恰恰要让大学生在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同时也增强分析辨别能力和对腐朽东西的免疫力。这样,广泛地组织教师、专家和学者利用报纸、讲座等途径和形式就一些西方思潮、影视片、名著等向大学生作评析,加强指导,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对“净化”大学生的某些模糊观念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在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在上海这么一个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都市,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断研究社会环境与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教育内部的改革与发展,不断研究德育自身的内容与方式,从而全面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方向与改进措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本文原载《思想理论教育》,1994年第5期,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改革开放条件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的子课题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