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舒展
心理学测试表明,人们通过视听觉所获取的知识占自己所获全部知识的80%以上。里弗斯(Rivers)的研究也表明: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量的45%。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听、说、读、写”这学习语言的四大基本技能中,听的能力是排在首位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所以学语言首要是能“听”会“说”。听力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从语言因素中提取信息、理解信息。它不仅是英语测试的需要,更是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听力的提高对发展学生其他各项能力,如说、读、写的能力有促进作用。所以有人说:“听是攻克英语城堡的突破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升高中应达到的“听”的要求是: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但据笔者了解,在初中升入高中的新生中,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听说读写中的“听”的能力明显不够。从第一节课开始大多数英语教师就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英语指令比较茫然,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全英文或基本全英文的授课无法适应。在上Book1 Unit 1的听力时学生手足无措,无法下笔。在听了三四遍后,一半多的学生依然只能完成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都不到的练习。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笔者经过仔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几个原因,同时根据这些原因,得出了一些对策。
原因一:学生本身的听力能力不够,导致基本的课堂用语听不懂,授课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听的困难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语音障碍,包括语音、语调、单词发音在句中的变化,如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以及重音等。如果长期读不准单词的发音,听音也肯定不会准确。
第二个方面是词汇和语法障碍。在初中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和运用重视不够。他们觉得很多单词不需要记得很熟,很准确,只要大概记住,在看到词形的时候能记起词义就可以了。所以导致许多单词词义混淆,或是造成在听音过程中反应慢,更不要说在听力材料中出现些许的生词了。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任何一种语言知识都与该民族文化传统有关联,如果不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尤其是社会常识、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价值观念、幽默禁忌、文化习俗)等,就会在理解日常对话或听力材料时造成很大的困扰。
第四个方面是听力习惯和技能的障碍。很多学生习惯在听一篇连贯的短文或对话时,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停下来不断思索,始终想着这些个别词句,结果影响了整篇文章的理解。还有些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喜欢借助母语,把所听到的内容译成汉语再来理解,这无形中为听力理解多设了一道屏障,这样听者要跟上语速,全局理解困难重重。另外,学生在听材料时过于急躁,只关注题目的答案,而忽视对文段或文章大意的把握,从而影响了对人物关系、作者意图、因果关系和结论等的理解和推测。
相应对策:
1.提高听力,学好音标是前提。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有良好的音标基础更是听力理解和语言交流畅通的关键。所以初中老师在初一教学生的时候,无论他们小学里有没有学过音标,一定要重新进行细致到位的音标教学,教会学生读准每一个音标,使他们熟练拼读音标,经常训练学生听、辨发音相似的、易混淆的音素和单词。提醒和指导学生注意单词重音,语句重音,音的强读和弱读,音的省略和同化,音的连读和完全爆破等。同时,鼓励学生多唱英语歌曲,多听多看原版的音像材料,注意其中的发音并加以模仿。
2.加强词汇教学,强调词汇的重要性。平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和督促学生不断强化记忆所学词汇,积累新的词汇。除了常用形式听写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情景,填入适当单词。可以降低要求:如不要求词性,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有时意思对的单词可能有好几个,没关系,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复习词汇。但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对一些平时练习时经常辨析的词汇适当讲解。一段时间后,再提出对所填的词汇的词形要求,同时对学生说明原因。
另外,还可以采用竞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一组(人)学生说出以a开头的形容词,要求其他的人说出它们的意义,甚至说出它们的其他词形或派生词等。
以上都是采用了联想法,让学生更有效地实现单词的记忆、巩固和扩展。
3.加强学生的词群、句群意识。平时多要求学生将单词组成词组、将词组汇入语句进行背诵。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可以结合所学教材或是听力材料或是教师自己讲的一个故事,一则趣事,设计一段或几段完形填空式的练习,要求学生填写所缺词组或句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个的词群、句群上,而不是一个个单词上。
4.教师在讲解教材中出现的背景知识外,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英美等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和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即使是中文的,也是有益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讲、听、看有关英美国家风土人情的故事短文或视频等。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听的英语广播、英语电视剧或电影等,让学生多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不断地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
5.加强学生听力技巧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如,培养学生预先浏览所设置的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事先了解所听材料的大致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勿太纠结细节,哪怕是与题目有关的内容,错过了也不要停下来琢磨,以影响后面的内容的理解。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指导,如,指导学生在听前要注意预览,预测;听的过程中要采用一遍听全文,二遍听细节,三遍听全文的方法;抓主题句、关键词,训练学生听记的速度,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度等。
原因二:初中听力材料基本都比较简单,以简单的单词和词组填空为主。而高中教材中听力材料内容大多比较难,句子长、生词多、语速快,有些话题对学生而言又不太熟悉,过于专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难大的困难。另外,材料后面所设置的题目难,练习形式通常是选择题、问答题、填空题。而问题的答案又常常是几句比较长、比较复杂的句子。此外,书本中大量出现的“选择题—问答题—填空题”的题目顺序,违背了学习从易到难的基本原则。
相应对策:
1.对于内容比较专业的材料,老师可以事先提供一些书面或口头的背景知识介绍。如果生词比较多,也可以事先在介绍的时候让学生了解熟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难度。
2.对违“背易—难”顺序的习题,在布置任务时加以调整,以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有一定的梯度。另外,也可以对其中难度比较大的习题的形式进行调整,比如,问答题可改为是非题或填空题,或分为几个小问题来提问,最终引向该题的答案。
原因三:教师本身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首先,很多初中的教师,尤其是初三的教师,因为面临中考,所以将教学重心几乎全部转到应试上。学生除了做试卷以外就是听讲解试卷。老师上课赶进度,授课以汉语授课为主,听力教学形式单一,甚至能省则省,使得学生听的能力得不到训练和发展,对高中学习造成了影响。其次,有些高中教师,在高一一开始组织课堂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听力水平和对全英文授课还不能完全适应的事实,没有放慢语速或降低难度给学生一段过渡时间。另外,听力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方法不科学、过程过于简单化的问题。通常,老师都是先放录音,再对答案。教师只是对那些与答案相关的生词和长句进行解释,仅此而已。其实这种做法只锻炼了学生的泛听,忽略了精听的训练。这样,既忽视学生听力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相应对策:
1.教师要调查了解学生的英语听力程度,学习方式和方法,兴趣爱好,信心等。所谓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了解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具体情况,教师的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2.教师应明确听力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将它视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内容。语言是声音,所以,学语言的第一件事是先要听。
3.教师在组织听力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策略。当学生表现为对所讲内容不甚了解时,就可以采用学生学过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能抓住所听内容的大意。也可以通过用实物演示,或创设具体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以集中训练为主,分散训练为辅;精听与泛听结合,精听为主,泛听为辅(精听对听力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听力技能,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初三和高一,是初中和高中英语学习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做好两者的自然过渡。两者要是过渡好了,不仅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反之,则容易使学生收到打击,学生容易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作为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听的能力,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多培养。听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虽然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听力水平的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我们不断摸索听力教学规律,扎扎实实在时间、措施和训练上得到保证,就能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智敏.浅谈初中农村英语听力的重要性[J].今日中国教研,200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