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阐释

终身教育理论阐释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现代社会不断出现的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终于使终身教育成为一个具有相对丰富内容和独立存在意义的现代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终身教育的实践就是为了帮助人类应对这些复杂的危机。其次,他认为终身教育起始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终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要包含有关个体生存的各种关键要素。所以终身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它是一种新型态的教育取向。

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朗格朗给终身教育下的定义是:“所谓终生教育是指一系列非常特殊的观念、实验与成就;换言之,以其最完整的意义而言,教育包含了所有各个层面与方向,从出生到临终未曾间断的发展,以及各个不同的点与发展阶段之间非常密切且有机的关系。”终身教育思想是一个发源于古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而在现代得到提倡的重要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现代的传播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有其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终身教育不但使教育成为有效、公正、人道的事业,而且引发和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指导和促进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

人类历史的悠久和思想的宏大使几乎任何一种现代思想都能找到其历史的渊源,终身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日本著名学者诸冈和房在他编著的《生涯教育事典》中,称孔子是东方终身教育的伟大先行者。他认为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不但指出了人生不同阶段发展的特征,而且指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人们能够达到的思想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只有通过一生的学习和不断修养才能够完成。“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则表达了孔子通过自我学习、毕生努力、不断反省以形成良好人格的认识。尽管这些思想还十分朴素,但可以说已经包含了终身学习和终身接受教育的思想。

在西方,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的“派代亚”观念中就包含了将整个社会塑造成能够达成继续、终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母体的思想。“派代亚”观念最早出现在荷马的作品中,后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提倡,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一定的传播。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某种能力的培养或某种知识的研究。他认为,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使人们达成真实的生活目的,而这种目的的达成不能受限于少数几年的所谓高等教育,人们或许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达成生活的目的,或许其目的永远无法达成。而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他曾经表示只要他还活着,他会继续不断地质问和学习。古希腊最重要的教育家柏拉图也把教育看成是由出生到临终的一个历程,他认为一个人唯有终生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公民。而古希腊另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指出,所有的人都渴望知识,没有知识和理性的自由运作,无法获得幸福。只有经由教育和终生不断的学习,并且达到智慧的德行,人才有可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而在其后的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欧文、斯宾塞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也都包含了丰富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像一点火花,在历史的延伸中逐渐扩大、蔓延,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及事件

终身教育思想在古代和近代的生成、酝酿和发展,为其在现代社会的演进和彰显奠定了基础。而现代社会不断出现的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终于使终身教育成为一个具有相对丰富内容和独立存在意义的现代教育思想。

1.《1919年报告书》——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兴起的标志

《1919年报告书》是英国当时重建部成人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史密斯(A.L.Smith)向英国教育部长所提交的一份报告书,报告书中阐明“我们必须做成的结论是:成人教育不能被当成是社会中一群少数特殊分子的奢侈品,也不能被看作仅仅是成人早期一个短时期的事情;成人教育是一项永续性的国家需要,是公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成人教育应当是普遍而终生的。”

这份报告书发表之后,其终生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高度的肯定。在教育系统内,人们普遍认为这份报告书是终生教育学说的权威性宣言,是有史以来成人教育文献中最重要的单一贡献。因为在报告书出版之前,成人教育还被认为是奢侈品,是少数社会精英分子的消遣活动。而在报告书发表之后,引起了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开始认识到成人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终生接受的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每一分子的基本权利。因此,这份报告书成为成人教育史以及终生教育观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代表着终生教育学说的兴起。

继《1919年报告书》之后,在20世纪上半叶,又有一批教育家在他们的研究中阐述了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像杜威、陶尼、林德曼、叶克斯李、强森等人,他们的论述对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详情见表8—1。

表8—1 1920~1960年终身教育观念的综览

2.联合国在终身教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于终身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召开了一系列终身教育研究的国际性会议,提出了大量具有权威性的终身教育思想,把终身教育从思想家的思想中变成全世界各国的共识,详情见表8—2。

表8—2 联合国1949--1977年召开的会议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

3.终身教育论的倡导者:朗格朗

终身教育思想在20世纪前半叶的酝酿和传播,为终身教育成为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奠定了基础,而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实践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巴黎成人教育会议上以终生教育为题的报告,使终生教育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提倡。

朗格朗作为一个成人教育家,从他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观察和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点。首先,他认为终身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面临愈来愈多的挑战,包括变迁的加速、人口的膨胀、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演进、政治的民主化、资讯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达、休闲时间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物质与精神的失调等等。终身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终身教育的实践就是为了帮助人类应对这些复杂的危机。

其次,他认为终身教育起始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终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要包含有关个体生存的各种关键要素。人类在其生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要与人类生存意义有关,都是终身教育所要面对的课题。所以终身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它是一种新型态的教育取向。

再次,他认为在过去数百年,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认为少年、青年期用于学习,而成人期用于工作、劳动是有问题的。把学习和工作截然分开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他认为,教育和学习应该是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继续不断的过程。他主张,在人的一生中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为此,所有的教育机会和机构要综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组织,使各个教育阶段密切衔接,教育层面互相统整,以有效地应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挑战,满足日益普遍的教学、训练和进步的需要。

最后,朗格朗在终身教育体制的构建中特别突出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终身教育是持续人一生的过程,完全在正规和正式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终身教育必定要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这样就使得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机会及资源、各种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之作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任命曾经担任过法国总理和教育部长的富尔担任主席。委员会针对国际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极富影响力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是一份当代最令人振奋、最具发展性的教育报告书,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文献之一。在报告书中,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从个人自我实现和民主国家创建的高度强调了终身教育实施的意义,认为终身教育是个人自我成长及国家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并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主轴,提出了21项原则和建议,使这份报告书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奠基之作。

我们选择了21项原则和建议中最重要的几项列表如下:(见表8—3)

表8—3 富尔报告书中所提出的建议原则与建议(节选)

5.中国的探索: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终身教育的确认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45号令公布,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其第11、第19、第41三个条款中对终身教育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

第11条中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19条中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第41条中还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法中的确认一方面表明,我国已认识到终身教育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因此要承认和确立终身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在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另一方面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使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能够在国家法律的保护下得以逐步实现。

(三)终身教育思想现代提倡与传播的时代背景

终身教育思想在古代社会已萌发,为什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终身教育思想为什么得以迅速地发展和传播?回答这些问题,不能脱离对现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分析与思考。

1.科技发展、知识爆炸,对学校教育制度提出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爆炸是促成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社会在进人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使知识的增长、创新和淘汰的速度迅速加快。知识“半衰期”的迅速缩短,使人们一方面面对着快速增长的新知识和日益复杂的工作局面,一方面已经掌握的知识又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个体都深切体会到唯有连续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落伍和被淘汰。而原有的学校制度只能为青少年提供学习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大量反映成人生活和发展的学习需要。为此,传统的学校制度必须改革,必须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创建或重建教育体制。

2.生活水平、闲暇时间、人口及其寿命等方面的变化对终身教育的渴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劳动产品不断增多,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不断减少而生活水平却不断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随之增加。以美国为例:1965年城市成年人口平均每周的休闲时间为34.8小时,而1975年这一时间已增加到38.5小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渴望有增无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一方面为成年人的学习提供了最为宝贵的时间条件,另一方面休闲时间如何渡过又成为终身教育研究的课题之一。人们在追求自我生命更加丰富和灿烂的同时,对于终身教育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需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使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而寿命的延长又使得本来膨胀的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详情见表8—4、表8—5。

表8—4 主要国家近期人口寿命

表8—5 世界人口增长统计

人口的增加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在给就业、粮食生产、住房、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需求的迅速扩大。人口的增加使接受教育的绝对人数不断增加,而寿命的延长使人们一生中遇到的问题愈来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愈来愈大。所有的人都需要学习,整个人生都需要学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终身教育思想迅速崛起,获得广泛传播,逐渐成为广泛的共识。

3.我国加速现代化,提高全民族素质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同

“十年动乱”之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之路。国家的发展政策使蕴藏在人民中间巨大的发展潜能得以释放。从1978年至1997年的20年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为9.8%,人均GDP年均增长8.4%。这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工农业生产、外贸和外汇储备都有了明显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标志人们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在显著降低,人民生活提前进入了小康水平。

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方面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社会的发展、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新领域、新行业的出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使各行各业产生出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少数精英转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成为20世纪末中国教育最鲜艳的旗帜和最响亮的口号。

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这一目标仅靠现有的学校教育体制是无法最终实现的。如何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如何使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建立学习化社会,走终身教育之路就成为当代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终身教育报告会,朗格朗的报告就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作了较为精辟的概括,列表如下(见表8—6):

表8—6 终身教育的十大特点

(一)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应当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同的认识。在我国民间,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受教育,甚至认为人的智力是个常数,越早开发利用就越早枯竭的想法并不少见。“人过40不学艺”的说法也反映了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缓慢使人们不需要持续学习的认识。而终身教育则认为,学习在时间上是持续人一生的活动,学习将从胎儿时起,伴随人的一生,直至个体走向坟墓。这一点在终身教育思想家们的论述中是十分明确和共同的。

“所谓终生教育是指一系列非常特殊的观念、实验与成就;换言之,以其最完整的意义而言,教育包含了所有各个层面与方向,从出生到临终未曾间断的发展,以及各个不同的点与发展阶段之间非常密切且有机的关系。”“终身教育的时程‘贯穿个人的一生”,英国的贾维斯指出“终身教育是指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引导个人在人生任何阶段参与学习及理解。”

既然教育是终生的,它就必然超越了人们在以往实践中形成的“教育+工作”的学习和生存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成年后从事工作,在人的一生中学习和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绝对分开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从其基本的和发展的需要上看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和学习的。显然,这种人生划分已明显不适应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教育+工作”模式被各种终身教育模式、终身学习模式所代替也就成为必然。

人是未完成动物的心理学研究,为教育要持续人的一生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支持。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个体是带着大量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作为人的本质特性,一种社会性和实践性在个体出生时还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可能,而不是现实。也就是说,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是需要在其人的遗传基础上通过社会生活和实践才能够逐步实现和完成的。人的出生在一定意义上只标志人的存在,而个体在后天社会生活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才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充分地出生。”弗罗姆的论述最精辟地表达了这种观点。

(二)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既然教育在时间维度上贯穿了人生从胎儿到坟墓的全过程,在空间上也就必然超出现有学校的围墙,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这一点上著名教育学家都有相当充分的论述。

“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种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

“教育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越来越是每一个人的需要,那么我们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强中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所有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将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

当教育超越了学校的围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和它的体系就有了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实施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是多元且具有弹性的。我国上海的学者就依据上海市的教育资源情况,提出了疏通终身教育十大渠道的设想,包括:统和各种办学力量,建立“教育超市”,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回归制度,等等。其次教育体系涵盖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将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统一起来。终身教育冲破了原有教育体系的围栏,甚至提出了“在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的思想。

(三)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

由于教育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活动,教育已超越了学校的围墙,那么谁对一个人的教育真正负责呢?只有能够伴随这个人一生的他自己。因此,终身教育另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自我导向学习。

所谓自我导向学习包含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其二,学习者本人要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学会学习。在自我导向学习中,学习不再是社会或其他成员外部施加强制力的产物,而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活动。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方法,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设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自己选择教育资源、安排学习活动甚至自己进行学习评估。这样,学习者在离开学校之后就能够终身有效地进行学习。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改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当全社会都在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学习者能够自主对学习进行选择的时候,学习也就从目前的高度统一化、标准化中解放了出来。在终身教育的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接受社会所提供的义务教育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发展倾向、自身条件、社会选择等多个方面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并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的内容、结构、途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终身教育使学习具有了高度个别化的特点。

(四)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终身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无所不包的内容广度上。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目标出发,终身教育的内容远远超过了目前人们所熟悉的教育内容体系。从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新的职业技能,到学习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发展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从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和社群关系,到学习各种艺术和在生活中体现的文化;从学习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到学习如何面对困境和死亡等等,终身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终身教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没有界限或边界的教育。

决定终身教育在内容方面无所不包特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终身教育以培养完善的人作为教育目标,而完善的人所需要的全部学习内容就必定包含在终身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其二,终身教育是持续人的一生、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活动,而人在一生中所产生的学习需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是相当广泛和大量的。其三,终身教育不是社会少数成员所独享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而不同社会成员会由于其个人潜能、发展趋向、社会职业等方面的差别,对于教育内容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现行狭窄的、比较单一的教育内容体系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一定会发生彻底的变化,教育和学习内容无限多样性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五)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

教育作为人类自觉的社会活动,在人们从事它们的时候都有其明确的目的,终身教育也不例外。终身教育的目标作为终身教育实践的引导和依据,对终身教育的实践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终身教育目标的认识上,教育家们有过不少精彩的表述:

“终身教育的目的不仅在社会化,更在‘再社会化’。所谓再社会化是指在面临人生许多转变的阶段时人们会改变其‘效忠、知觉和习惯’,以重新适应一个新的情境。在长期不断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之后,终身教育至终的目的,在帮助个人达成‘完满的发展’”。

终身教育实现“解放、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理想。“终生教育是谋求社会和谐问题的一个答案。”终生教育的目的在“维持并改进生活的品质”

终身教育“被视作为一个社会持续社会化历程的一部分。”

终身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来加以限定。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完成社会的改造与发展,使社会在全体成员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有效、和谐和圆满地得到发展。如何谋求个体和社会健康而圆满的发展,建立学习化社会就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长远和终极理想。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学习的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是学习的家庭,每一个组织都是学习的组织,学习成为社会的中心。整个社会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学习和发展融为一体,使个体和社会都得到最完满的成长与发展。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仅是提醒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学习时间上的支出要有所延长,延长至人的一生。而且在体现教育的真正本质、使教育成为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引发和推动现有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指导、加速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教育使教育成为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却有所不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教育是特权阶层独享的权利,而广大劳动阶层被排斥在接受正规教育的范围之外。古代教育的效率是低下的,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权利上没有公正可言,教育也是非人道的。人类进入现代之后,由于现代化生产对于劳动者科学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使教育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迅速普及开来。班级授课制使教育的效率普遍提高,普及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和推广,使教育的权利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在现代,教育的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显现,教育的人道色彩也在加重,但是由于各种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教育的公正性、有效性和人道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还不能最充分地体现。只有到未来社会,当终身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终身教育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选择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的理想实现之后,教育的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特征才能最充分地体现出来,教育发展人、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性才能够得到最彻底的实现。

“教育只有在它的行动实质和空间时间方面经历了急遽的变化,简言之,只有采纳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才能变成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

“如果确实是如此,那么教育就要终生进行,要在所有现存的情况和环境中进行。这样,教育就会体现它的真正本性,即完整的和终身的教育,而超越千百年来硬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终身教育的发展尤其使弱势群体在其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上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保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弱势群体是确实存在的,由于种族、社会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原因,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生活的状态是不同的。弱势群体要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接受更多的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弱势群体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确实是受到各种限制的。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使所有有学习需要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应得的教育,为弱势群体走出弱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发和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不仅在逐步实现教育的有效、公正和人道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使我们思考教育的角度和视野得到了提升和扩展,许多以前认为天经地义的观念和做法受到质疑,从而引发和推动了世界教育思想、观念和实践的巨大变革。

1.超越围墙的大教育观

以往我们思考教育总会想到学校,想到孩子,想到课堂,想到朗朗的读书声。而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已经超越了学校的围墙,成为整个社会的事业。一切工厂、企业、行业和机构都有教育的功能,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的一切组织和部门之中。学生也不仅仅局限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是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学习的方式同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种开放的、实践的、活动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一起共同完成着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任务。

终身教育使我们所熟悉的范围狭小的教育观念被大的教育观念所代替,而在大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教育、学校、学生、学习等相关概念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2.学校的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中相当响亮的口号和旗帜,那么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是什么关系呢?从时间上看,我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前,而素质教育在现代的提出在后。从内在精神上看,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同一性。首先,终身教育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成为更加公正、人道和高效的事业。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学生,在这一点上它与终身教育是相同的。众所周知,20世纪末我国素质教育提出的直接原因,是登峰造极的“应试教育”把教育的筛选功能扩展到一切功能,教育变形了,所有的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沦为考试的奴隶,而为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而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做法在教育领域大行其道。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教育的公正、人道的特性在丧失,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成为一个需要重申的话题。于是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恢复和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和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强音。

其次,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人为什么要终身接受教育?因为教育可以使人的一生过得顺利、充实而快乐,使人的潜能得以更深入的挖掘,使人的发展更加充分。在每一个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公正、快速、和谐地发展。而素质教育摈弃教育为少数人和他们的片面发展服务,追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他们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但关注学生的今天和分数,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认知世界、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关注学生一生的成就与幸福。在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点上,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共同的。

再次,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实现的途径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终身教育强调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地实施,素质教育也要求教育要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相统一,学科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协调,共同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对于素质教育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确实的,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共同发展和传播必将更快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3.强调使学生成为主体的目标观

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之间巨大的区别点之一。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位置。这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性质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目标不同所造成的。在古代或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是围绕着教师、课堂和课本展开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相当被动,通常被认为是接受教育的客体,是可以书写和描绘的白纸,是知识的受纳容器。而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普遍确立,教师、课程、教育和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观念被逐渐认可,学生被动地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逐渐被教育适应学生的发展所代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些改变都是根本上的。

现代教育思想中,终身教育思想对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是功不可没的。在终身教育理念中,因为教育是伴随人的终身的,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对自己以外的人的一生的学习负责。能够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负起最大责任的只能是学习者本人。这样学习者本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更加突出了,没有学习者对于自己学习的负责精神,没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而积极的状态,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想就无法最终实现。为此,终身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主体的教育目标。

(三)加速现代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终身教育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在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育体系是各种教育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使各种教育能够有机地相互连接起来,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多种接受教育的途径。教育体系越是丰富、合理、有效,教育的功能发挥得就越好,教育支出与收效的比例就越合理。为此,在教育实践体系中,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构建更加完善和合理的新教育体系就成为宏观教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为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为改革传统教育体系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各种有学习需要的成年人被置之于校门之外。而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又使各种校外教育应运而生,校外教育和各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发展又不断提出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问题。于是,重新、整体构建体现终身教育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就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教育的整体构建再也不能无视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这样一个明显的现实,传统教育体系必须加以改造,这一切都是不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新教育体系的逐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任何一个新教育体系的出现都不是少数人在书斋里想出来的,而是千百万人的实践和在实践中思考和创新的结果,反映终身接受教育的新教育体系也不例外。事实上,在人们要求终身接受教育需求推动下,各种反映这种需求的新教育元素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和成长起来,当这些元素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便会要求将它们纳入到教育的体系当中去。这时反映终身教育需求的新教育元素与原有的教育体系之间会发生各种同化和重组关系,当新的教育元素被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之后,原有的教育体系本身也必将发生变革。这样终身教育实践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有教育体系的发展,使教育体系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教育需求。

2.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在的一致性,使终身教育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既然教育是终身的,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为人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就是最重要的。而学习基础中的重要因素,包括学生对于学习的广博兴趣和倾向、学会选择和掌握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意志等在传统教育中所牺牲和被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理念得到了弘扬。

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选择“应试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机会的缺乏,稀缺的高等教育机会与庞大的教育需求之间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因此要想使全社会选择素质教育,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这个瓶颈问题。而发展各种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是增加高等教育机会的有效举措。终身教育机会的增加会缓解目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缓解学校教育中应试的压力,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奠定基础。

3.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与教育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先知者、圣人、贤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在终身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学生依附于他,而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传统的师生关系为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新的师生关系所代替,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信条。

总之,终身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向每一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只有紧握这把钥匙,才能在新的世纪中跟上形势,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