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文科类

教学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文科类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期间,该校文科不断扩展学科领域,把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知识领域引入到学科研究中,以增强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在推动蒙古学学科群、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同时,该校开始打造自治区级重点基地,先后获批了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综观10年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该校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上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内蒙古大学切实地承担起教书育人创新学术、服务社会、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矢志推进民族和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步伐。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方面,该校大力“抓优势特色学科、抓成果水平质量、抓社会服务能力、抓科研创新平台、抓管理制度改革”。该校的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特色与优势,形成了鲜明的科研方向,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积极主动地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的亮点、新的突破,使该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朝着学术和社会服务并重、基础优势特色学科和应用学科共进的方向发展。10年间,该校在项目、成果、研究报告、获奖、平台和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主要成绩

1.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和改善,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该校文科拥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极其有限,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亦是屈指可数。“十一五”期间,通过学科建设和学科方向的凝炼,该校文科先后新增了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7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与“十五”相比,该校文科在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2.承担科研项目能力增强,科研经费成倍增加

“十五”期间,该校文科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120项、横向项目11项、其他项目98项,共计257项,获准科研经费1279.9万元,鉴定结项40项。“十一五”期间,该校文科共获批国家级项目58项,省部级项目181项,横向项目52项,其他项目286项,共计577项,获准科研经费3270.36万元,鉴定结项60项。与“十五”相比,该校文科项目总数增加了近2.3倍,科研经费增加近2.6倍。而且,应用和社会服务类项目明显增加,重大委托项目和资助经费都有了新的突破。

3.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并进,所获奖项大幅提升

“十五”期间,该校文科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247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541篇;完成研究报告6份;出版学术著作253部;获省部级奖项47项。“十一五”期间,该校文科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254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721篇;完成研究报告27份;出版学术著作259部;获省部级奖项187项。与“十五”相比,虽然论文的数量增加不明显,但论文的质量在提升,2009年该校三位教师在SSCI收录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实现了该校在此方面零的突破,所获奖项更是增加了近4倍。

4.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意识增强,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该校文科不断扩展学科领域,把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知识领域引入到学科研究中,以增强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该校文科有30多项咨询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如“乌兰察布市经济崛起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对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与“十五”相比,该校文科科研活动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提供的高质量咨询报告也有所增加。

5.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该校文科在原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在全国都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科研平台方面,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的“蒙古学研究中心”,为此校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竞争创新、人员流动”的完全开放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运行机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建设模式。“十一五”期间,在推动蒙古学学科群、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同时,该校开始打造自治区级重点基地,先后获批了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作为“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此校投入经费640万元,遴选和开展了三个层次共27个文科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十五”相比,该校文科承担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学科方向—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成果“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和新格局。

6.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增加,学术交流和合作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该校文科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9次,国内学术会议56次,为文科学者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拓展了该校师生的学术视野。“十一五”期间,该校文科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6次,国内学术会议67次。而且,该校还定期组织校级学术活动,邀请校外知名学者、政府和企业界名人来校做学术和时事报告。与“十五”相比,该校文科承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都有所增加,这些交流活动既活跃了学术气氛,又创建了浓厚的学术环境。

三、主要经验

1.积极进行学科体制的改革与建设,努力解放和发展学科生产力

从2007年起,该校结合新的发展实际,对文科学院学科建设体制进行了改革。按照一级学科重新设置了学院,并对学院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2010年,为加强蒙古学学科的发展,又成立了蒙古学部,确保蒙古学在内蒙古大学的特色优势地位以及长远的发展。这些学科和学院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学科生产力,对推进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积极进行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为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结合本校文科科研的实际,该校制定和不断修订了多个科研管理文件。管理内容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使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整体上朝着规范性、学术性、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3.强化优势学科特色,推进文科学科的均衡化发展

在发展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基础上,该校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特色学科群——“蒙古学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发展研究”的建设。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应用学科,大力培育和发展交叉学科,全面推进文科学科的均衡化发展。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该校打破地域劣势,强化人才战略,以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为重点,采取了灵活务实的人才政策。例如,启动了“特聘教授岗位计划”、“513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先后引进文科博士200多名,重点支持、扶植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使他们尽快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综观10年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该校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上都取得较大的成就。就标志性研究成果而言,可分为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两种。

1.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首推《内蒙古通史》。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主持完成的这项重大研究项目,是国内外第一部贯通内蒙古古今历史的巨型通史著作。该项目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于2007年通过了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结项验收,被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确认为基础研究优秀成果。同年,《内蒙古通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近1000万字,共8卷20册。

《内蒙古通史》是第一部以原创性为主贯通古今历史的通史著作,与之前的研究相比,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学术上也有很多创新,尤其增补了20世纪后半期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是对此前通史著作时限上的延伸,填补了当代史的内容。《内蒙古通史》是人们了解内蒙古历史较为系统、全面的著作,为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历史平台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部社科司《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在“2009年度高校推出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的报道中,将《内蒙古通史》列入精品力作,并作了简要介绍。2011年2月,《光明日报》在其报道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推出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学术精品。”《内蒙古通史》位列其中。

2.社会服务成果

(1)该校学者提交的“乌兰察布市经济崛起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关于我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的调查报告”、“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及配套政策研究”、“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课题研究”、“关于大力提高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实施意见”等研究成果,被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盟市采用。

其中,“乌兰察布市经济崛起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认为切实可行,给予了乌兰察布市10亿元的财政支持;“关于我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副书记杨利民的批复,高度评价了该报告,并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参照落实。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在2010年完成的《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调研报告,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先后调阅,对内蒙古制定科学发展决策和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3)此校学者撰写的《论蒙美关系》、《论蒙日关系》,被国务院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采纳,成为有影响的政府咨询报告;2011年下半年,蒙古学研究中心的专职研究员、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周边国家研究所所长图门其其格教授提供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蒙古国纪念“民族解放运动”100周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90周年相关活动及几点建议》,被教育部《专家建议》采纳上报中央领导。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

1.抓住机遇,加大内涵建设,矢志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11工程”建设和省部共建等重大战略契机,利用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有利时机,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计划和工程的各项工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动文科学科快速、特色和整体发展,实现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大繁荣。

2.改进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

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质量和水平为核心的科研理念、模式和评价方法。继续实施学科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奖励标准和制度,建立健全由“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转变的科研激励机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我校形成以质量第一为评价导向的、实施科学合理分类评价标准的体现了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

3.加强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加强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加强特色优势和新兴学科建设,全力扶持文科均衡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水平和创新能力。

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各文科学科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积极开展对相关实践领域问题的研究,参与事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尤其注意研究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积极提倡和鼓励教师参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智力资源,承担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课题,从而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大力构筑科研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实现学科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建设,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大力构筑科研创新平台和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三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和新格局,组织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和重点项目,实现学科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5.增加投入,完善经费使用机制,为科研发展创造条件

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以及其他政策的支持,确保重点研究基地、团队建设经费的配套到位和正常使用,继续奖励优秀成果。调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争取多种经费来源,努力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条件,在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平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库等建设方面予以加强和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