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实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实意义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南大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1年8月,学校在湖南高校中率先成立了社会科学处,以加强对人文社科工作的统筹管理。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后,新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力量大大增强,学科的快速调整与融合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可谓异军突起,已产生了较大影响。

湖南大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03年岳麓书院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湖南大学。同年,学校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确立理念、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加大投入”的人文社科发展十六字方针。2001年8月,学校在湖南高校中率先成立了社会科学处,以加强对人文社科工作的统筹管理。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目前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9个硕士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与教学的专任教师813人,其中教授170人,副教授311人,博士生导师8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9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7%以上,中青年学者占了人文社科教师的绝大多数。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励计划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人,入选省级各类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5人。

一、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校人文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走学科综合发展之路,以1984年修复岳麓书院、建立书院文化研究所并随后恢复历史专业人才培养为标志,在工科背景下通过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例如,借鉴历史上商科人才培养的经验,设置了工业外贸专业,发展管理科学,较早获得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建立了管理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史学、经济、法学、高等教育、新闻等学科逐步恢复建立起来。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后,新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力量大大增强,学科的快速调整与融合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可谓异军突起,已产生了较大影响。

1.高度重视,将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贯彻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之中

对于湖南大学来说,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加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环境的需要,是继承和弘扬千年书院办学传统和优秀文化的需要,是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是全面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时,无论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还是队伍建设,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予以重点研究和规划。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学校特别强调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倾斜。正因为学校办学思想上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在发展战略上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倾斜,使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了精神动力和政策保障。通过十年的努力,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迅速崛起,崭露锋芒。

2.着眼长远,为人文社会科学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合理的学科格局,先后恢复和新设立岳麓书院、法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11个文科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7大学科门类。

长期以来,学校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发展和建设,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资料信息建设等方面,成为重要平台,发挥示范作用。学校目前有985工程三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校级研究机构96个。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学校充分发挥书院在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许多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经常在岳麓书院举行。学校着力打造“岳麓学术论坛”这一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岳麓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感召力,通过现代传媒,广泛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积极推进学术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扩大哲学社会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以人为本,加强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充实师资力量,学校采取了“对外引进,对内培养”的有效措施,积极实施了“三英计划”和“诺丁汉师资培养项目”。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学校中青年学者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精力充沛,但科研经验和基础相对于老一辈学者较弱。学校注意发挥中青年学者的作用,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他们担任有关学术团体的负责人,资助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努力提高他们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引进和培养有发展潜力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为他们创造从事高水平研究的良好环境,使中青年教师迅速脱颖而出。统计数据表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各类在研项目中,主持人90%以上为中青年科研骨干,国家项目中标者中青年学术骨干占了80%以上;已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中,中青年老师的成果占了很大比重。

4.加强研究,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1)建立有效的经费配套机制。2001年,学校出台了《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配套管理办法》,并在2006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对学校教职员工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给予经费配套。

(2)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将科研任务和目标较好地融入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中。学校从2001年起开始实行学院经费动态包干和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把科研列为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院的目标管理中,学校将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数作为承包任务下达,促使学院领导重视该项工作。

(3)建立科学的政策导向机制。为鼓励教师主动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学校在考核中突出项目政策导向,对科研项目的工作量计算给予很大的区分,对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其计分权重分别为5、3、2,省(部)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分别为2、1.5、1.3,而一般横向协作项目则是0.8的权重。

(4)建立科研项目的预研机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最高级别的人文社科科研项目,课题的成功申报需有长期的积累和扎实的前期工作。为此,学校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建立了科研项目预研基金。

二、春华秋实,人文社会科学成绩斐然

春华秋实,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成绩斐然。

1.全面培育,项目申报(立项)形势喜人

学校的项目管理工作以“积极鼓励项目申报、狠抓项目申报质量、提升项目立项层次、落实项目跟踪管理”为指导思想,继续保持国家社科申报立项的领先优势,2001—2010年共承担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近2625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7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21项,同期承担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28项;承接各类横向课题491项。

2.重点扶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成果显著

近年来,学校按照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对目前的文科院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加大投入,全面培育,重点扶持,集中精力建设好已有的1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经济开放与贸易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依托全校综合性研究优势,集成涵盖经济、管理、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创新与研究团队,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背景,围绕经济开放与贸易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63计划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WTO研究基地承担了相关的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30余项,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举办WTO知识讲座、培训及提供咨询近100场。

3.打造精品,优秀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学校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逐步增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1—2010年全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发表重点期刊论文726篇,核心期刊论文7104篇,公开发表论文共计13245篇,出版著作1279本,被收录文章(新华文摘/人大复印等)3395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64项;论文及获奖等成果长期在省内名列前茅。

三、“十二五”规划,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再上新台阶

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湖南大学总体上实现了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两个转型”,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第一阶段,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人文社科建设要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力争科研实力进入全国高校前25名,为从“文科大校”向“文科强校”转变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文社科建设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重大项目预研基金

重点支持对六大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前瞻性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程序,确定一批有重大研究价值的研究项目,给予前期资助,积累研究力量、研究经验、研究成果,积极申报国家和教育部的重大研究项目,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

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以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寻找新的科研增长点,推出一批原创性成果。重点加强湖南大学“985”工程第三期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基地的建设,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等举措进行重点扶持,培育特色学科,汇聚学术队伍,提升科研实力,成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孵化地。同时鼓励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力争一部分校级基地能够进入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行列,一部分基地所依托的学科进入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建立校级、省部级、国家级逐级培育体系,形成平台基地与学科建设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研究新局面。

3.实施在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科研发展的软环境,提高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提高人才、成果的社会知名度。为及时提高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学校将实施和完善教师学术休假制度。

(1)针对骨干教师,专门实施骨干教师派出计划、骨干教师在岗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学术交流和派出进修计划等政策,促进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和更新,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2)针对青年教师,注重培育和扶持,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渠道专门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创新扶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青年学者学术著作出版项目,支持具有自主创新思想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活动,鼓励潜心研究,为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政策倾斜与经费资助。

4.推进社科研究国际化发展计划

(1)支持各学院与各研究平台基地承担各类国际组织(联盟)的科研计划。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特设立国际交流项目,重点资助我校在海外的学者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的各类学术研究与合作。

(2)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资助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以提高我校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使研究成果逐步走向国际化。

(3)建立学术会议专项基金,用以重点支持高层次、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资助在我校举办的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资助开展国际知名学者、知名人士来校讲学等。

(4)加大海外优秀学者与著名大学留学人员的引进力度,为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之成为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5.推进严谨治学计划

积极营造学术自由的环境,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朴实凝练的文风以及团结协作的品德。要以广阔的胸怀包纳各种多彩多姿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人才、鼓励创新、信任理解、民主团结、宽松宽厚的学术环境与学术风尚,促使一批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浮躁、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的学问家们脱颖而出。

6.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优良的学术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促进学术水平提高。着力打造“岳麓学术论坛”这一品牌活动,充分利用我校岳麓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感召力,提高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扩大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