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见》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要求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刘云山

今年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系统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经验,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意见》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对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充分认识中央《意见》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意见》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有计划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评论家,把理论工作搞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8月在北戴河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200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对哲学社会科学要做到“五个高度重视”,2002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哲学社会科学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要任务。”

《意见》体现了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意见》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不能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不能没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依托。

《意见》标志着我们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认识更加深刻。《意见》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提出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要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意见》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提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对外开放。《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此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发展。《意见》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改革,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改革,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意见》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保障措施,提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意见》提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思路,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怎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行动更加自觉。

《意见》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更加深刻。从根本上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党领导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承载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肩负新的历史任务。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深入研究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要求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面临极好机遇。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特别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正确方向,注入了强大活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营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按照《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就其总体和本质而言,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有个坚持什么方向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日益巩固。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中外文化的直接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大量发生在境内。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错误思想的影响难以避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方针。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科学理论方面,你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观点,但有一条是不能变的,是要统一的,就是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当具体地体现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的各个环节里,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上,体现在研究成果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贡献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这一重要思想始终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学术活动,把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同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统一起来。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生机和活力之所在。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提出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树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把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努力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正确回答国内外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自身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力量。我们要以时代的要求审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决防止和克服把哲学社会科学搞成脱离实际的概念游戏,搞成囫囵吞枣的照本宣科,搞成言之无物的刻板说教。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哲学社会科学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理论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自觉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要正确处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学术问题,要鼓励创新和探索,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科学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科学探索之路从来就不可能笔直平坦,出现曲折、失误甚至失败是难免的。成功的探索可以取得接近真理的认识,失败的探索也可以成为接近真理的过程。要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鼓励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不断认识真理、坚持真理。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要系统总结党在领导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在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敏锐发现、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着力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在思想理论体系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还要创造能够充分表达这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逻辑结构,以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落到实处

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十分明确,现在的关键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落实。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要认真学习宣传好《意见》。《意见》反映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重大举措。要把这些新认识、新观点和新举措掌握好、落实好,必须结合实际深入学习、深入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把学好《意见》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学习,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要加强对《意见》的宣传,形成一定的声势,营造浓厚的氛围,使社会各个方面了解《意见》的精神,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中央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的重大举措。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工程。实施这项工程,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帮助人们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牢牢掌握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干部群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施这一工程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抓紧编写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学科教材,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要把深化改革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科研及管理体制,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条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低水平重复,必须依靠改革,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调整结构,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能力和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坚持正确导向、有利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性、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机制。要深化学科体系改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使传统学科适应时代要求,使新兴学科迅速发展。要深化研究体制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推出有重大价值和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国家级社科研究机构和重点高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承担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地方社科研究机构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我们的高校课堂。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推动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更充分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对外开放,扩大学术交流,注意引进国外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同时注意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多地走向世界,不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要把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建设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当今世界的人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竞争,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竞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竞争。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努力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在队伍建设中,要着力抓好三方面人才的培养。一是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涌现出了一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理论大家,这些理论大家带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也使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今中国,党领导人民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应该也一定能够产生当代的理论大家。我们要有这种责任感,有这种雄心壮志。二是推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表明,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往往是培养出几个学科带头人就能带动整个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造诣、有名望的学科带头人还不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三是抓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迫切需要加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度。要着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多关心、多鼓励、多扶持年轻学者,着力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过硬、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崇尚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前提。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这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提高学术业务素养的同时,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学术活动的社会效果。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修身与治学相统一,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要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首先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能把这项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加强领导还要改进领导,注意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办事,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创造条件,并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进行咨询,并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智囊团”。要经常了解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关注思想理论领域的动态,妥善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正确引导社会思潮。要密切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同他们广交朋友,增强信任和理解,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求是》2004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