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就目标的分类

成就目标的分类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目标,又称掌握目标,这种目标指向学习任务,关注的是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个体自身能力的提高。持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专注于如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关注自己的进步与提高。持这种目标的学生,关心的是自己的能力是否得以充分表现,以及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过,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学生可能既拥有学习目标,也拥有表现目标,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的。成就目标的三分框架已在众多实验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1.两分法

在成就目标理论的早期,研究者大多把成就目标区分为两种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

学习目标,又称掌握目标,这种目标指向学习任务,关注的是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个体自身能力的提高。持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专注于如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关注自己的进步与提高。学习本身就是目的,以自我为参照标准来定义成功,与个人过去的成绩相比有所进步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好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持这种目标的学生,关心的是自己的能力是否得以充分表现,以及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学习本身是手段,其目的是超越他人,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定义成功。

在学校中,人们很容易发现上述两类学生:一类是努力学习以赢得高分,并向老师和同学证明自己的实力强;另一类学生以求知为乐趣,不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课堂情境中,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两类学生在对成功的理解、关注的焦点、努力的原因以及评价的标准等方面都有差异。表5-1对课堂情境中的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表5-1 课堂情境中的成就目标比较

不过,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学生可能既拥有学习目标,也拥有表现目标,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的。如学生在学习中,既希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也希望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获得别人的认可。

国内学者(连榕等,2002)认为,把目标取向分为两种对立的类型并不合适,这两种目标一般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不同个体之间只是水平高低的差异,不存在有或无的区别。换言之,学生既可以拥有学习目标,同时也具有表现目标。不同学生之间可能在两种目标的水平上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以学习目标为主,表现目标为辅(即高学习目标倾向);有的以表现目标为主,学习目标为辅(即高表现目标倾向);还有的两种目标水平都高(属于高成就目标倾向);也有的两种目标水平都比较低(属于低成就目标倾向)。

2.三分法

埃利奥特及其同事(Elliot, 1997)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类型,即掌握目标、表现趋向目标和表现回避目标。尽管表现趋向目标和表现回避目标这两种取向都关注自身表现的结果,但前者关注的是展示自身能力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评价,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如学生努力学习以获得优秀的成绩,从而证明自己有能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就是表现趋向目标;而后者则着力于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避免得到否定性评价。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竭力避免失败,以避免让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表现为课堂中不愿回答问题,生怕出错等。成就目标的三分框架已在众多实验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