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了解学生的动机状态

深入了解学生的动机状态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动机问题会有差异。成功是激励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因素,很少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初中生努力学习以考上重点中学,高中生努力学习以考上大学。在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中,这种自我保护的动机在学生中非常普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不喜欢学习,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是否真的缺乏学习动机?厌学只是表面现象,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存在的动机问题既可能是比较普遍的,也可能是个体特有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动机问题会有差异。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其动机问题也会有所区别。作为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透过表面现象找出学生的症结所在。

1.学习中缺少成功的体验

现实教育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他们在学校中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也很少有机会参与一些重要活动,总是与各种奖励和荣誉无缘。从个体方面来说,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方法、努力程度或知识基础等是影响他们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从客观环境来说,激烈的竞争、单一的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等,使得一些学生很少能够体验到成就感。无论是在家庭或学校,他们得到的表扬和奖励少,遭到的批评和惩罚多,因而常常成为学校中的失败者或低成就者。成功是激励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因素,很少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对自己是比较自信的,但由于尚未适应正规的学校生活,因此,可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被课堂约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一些学生就会渐渐成为所谓的失败者,表现出更多的动机问题。

2.对学习的价值缺少认同

儿童早期,许多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都比较强烈,他们在学习和探究周围事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开始对学习持怀疑的态度,他们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深刻领悟和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无法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自己的未来生活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分数、升学,为了满足家长和老师的需求,许多时光都浪费在学习一些无用的东西和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枯燥的学习内容,繁重的课业负担,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加上缺少对学习内在价值的认同和感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倦怠。

3.对学习缺乏真正的兴趣

有些学生看似没有任何动机问题,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前用心复习,成绩也不错,有的甚至是老师和家长的  “宠儿”  ,但是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学习,对学习缺乏真正的兴趣。问及其学习的理由,回答大多是家长和老师要求自己这样做,为了让家长和老师满意,学习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初中生努力学习以考上重点中学,高中生努力学习以考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学生的答案竟然是:别人都上我也要上,父母希望我上。因此一些学生一旦达到目标,进入大学校园,就开始彻底放松,有的甚至因达不到要求而被勒令退学。如果对学习缺乏真正的兴趣,学习的动力就不会持久;如果学习只是满足某种外在要求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4.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

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面对困难时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克服,因此不战而退。面对失败时,他们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题目简单等。这种消极的归因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失败面前丧失信心,因而阻碍了学生的努力。

还有一些学生不愿付出努力,原因就在于当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仍然失败时,学生不仅会感到羞愧痛苦,而且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而丧失自尊和自信。相反,如果未经努力而遭到失败,心理上纵然失望,但挫折感反而比较低,而且自己还可以用  “没有努力”  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在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中,这种自我保护的动机在学生中非常普遍。

5.在学校中未能获得尊重和认可

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或个性等方面的原因,在学校或班里缺少朋友,被同学孤立或排斥,在团体中缺少归属感,不受老师的欢迎,甚至师生关系紧张,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总之,学生缺乏动机或动力不足,其行为表现背后会隐藏着深层的原因,有的是单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多种原因同时并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首先,系统观察学生的行为。教师需要认真观察、记录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任务下的表现。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比如: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中有突破时,是否会微笑、兴奋或大叫?取得成就后是否自豪?是否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抑郁、烦躁或焦虑等情绪?回答问题出错时是否觉得尴尬或羞耻?

其次,鉴别学生的动机问题。上面列举了常见的一些动机问题,教师需要在观察学生行为的基础上,与学生本人、学生家长或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对症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