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的家教观

健康的家教观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小的家长培训,重点是帮助家长树立健康的家教观。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一种美德。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真诚地对待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不欺骗、不轻视、不敷衍、不虚伪,信守对孩子的承诺。父母以高尚的品质和人格才能培育出孩子高尚的品质和人格,这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理。“当孩子2.5岁到3岁时,脑重达到900到1000克,约等于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二”,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现代社会,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准指导一个小学生的学习大多是胜任的,缺失的是先进、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念,观念的落后甚至愚昧则导致家教走入误区。附小的家长培训,重点是帮助家长树立健康的家教观。举例如下:

(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其重要性我们在本书中已有论述,电子科大附小家校共育制度第一个就是“家校共育好习惯”。儿童时期形成的好习惯将受益终身,儿童时期形成的坏习惯也最不容易改变。培根说:“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起始的习惯。”

(2)家庭应该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精神生活。父母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这是必须的,但如果忽略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精神空虚、贫乏的家庭氛围中,问题就严重了。

儿童的可塑性较强,任何进入心灵的事物都容易留下较强的印象,特别容易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说:“第一次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事情必将影响其一生。第一次喜悦,第一次悲伤,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第一次辉煌,第一次灾难,所有的这些第一次构成了他这一生的生活背景。”这就要求凡对子女负责的父母说话时语言必须规范,讲究礼仪,没有不良语言习惯,因为孩子长期浸润在家庭语言环境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所难免。父母给孩子讲的故事,传授的知识应当是健康有益的,而不是无价值、无品位、格调低下的东西。如果让儿童经常接受一些废话、愚蠢粗鲁的话,他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堆满语言垃圾的场所。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儿童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又是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比如,给孩子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欣赏内容健康向上的音乐、美术、电影作品,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精神,呵护他们纯洁敏感的心灵等。儿童时期拥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将是他们一生快乐幸福的源泉。

(3)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一种美德。孩子从来到世间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应该把他当做一个血肉丰满、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有多种需求的“人”来平等对待,哪怕是他的一声啼哭也是欲求的表达。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真诚地对待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不欺骗、不轻视、不敷衍、不虚伪,信守对孩子的承诺。父母以高尚的品质和人格才能培育出孩子高尚的品质和人格,这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理。因为“父亲和母亲的一切生活,一举一动,都是儿女的榜样,也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相互关爱的基础,这就是向往真理,却不倾向于一己的境界”(别林斯基)。

(4)呵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儿童成长和探索未知的内驱力,是发展的后劲,是最好的导师;好奇心是儿童追求知识,了解世界的欲望。家长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耐心地回答他们的一切问题,参与并帮助他们乐意开展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成长。

(5)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仅有本能之爱是不够的。“单单爱孩子,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生活知识,必须谨慎从事,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稍有不慎,就会窒息儿童的求知欲。”(高尔基)太温柔的母爱容易使男孩“太早懂得强烈的狂热”;太娇养的母爱让儿童生活在童话般虚幻的世界中,“不懂得人生和社会自有他们的无可动摇的铁律”,缺乏开辟自己的人生之路的勇气、耐性和毅力。理性的爱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既得到神圣的母爱,又受到温良的教诲,生活得积极,生活得阳光。

(6)抓住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性节点,对孩子的成长及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其自身的规律,比如,研究表明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最后一个月,就已经能够感知外界了,这时候,妈妈的心理情绪就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情绪发展”。“当孩子2.5岁到3岁时,脑重达到900到1000克,约等于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二”,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3到6岁是儿童心智、思维发展、自我意识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段。心理学家胡邓博士认为,0至1岁是一个人安全感的形成期,完全取决于孩子和妈妈的关系;2至5岁是人基本行为价值观的形成期,则需要父母用规矩矫正孩子。虽然孩子在不同年龄分别有保姆、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等履行着部分教育责任,但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最密切的仍然是家长,家庭是重视教育的第一线,家长能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抓住敏感期,进行适合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语言、思维、习惯、性格等的培养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反之,如果从小养成某些不良习惯,后期弥补是非常困难的。

让我们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如果儿童在2到3岁时,没有通过他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母亲——在这一年龄儿童可接受的范围内认识整个人类世界,如果他不曾从或亲自从母亲目光中感受到那温柔、关怀、不安和充满智慧的神情,不曾从亲人话语中听出细腻而充满情绪色彩的声调——他的智力生活就不会像在正常的母亲养育下那样,得以正常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