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至美是相遇

人生至美是相遇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中不但有对教育大方向的指引,也有对了解学生的方法的具体指导:“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生至美是相遇,我庆幸,在我寻找职业方向的时候与书相遇,让我看到未来更宽广的路;我也庆幸,在我工作迷茫的时候与书相遇,让我看清脚下该走的路;我更庆幸,在我职业发展的瓶颈期与书相遇,让我踏踏实实走一条幸福的路……

张洪艳

行走于茫茫人海,总有一些相遇,或让我们怦然心动,或让我们久久回味。回首讲台上十几年的时光,与书的三次相遇,让我成长,更让我难忘。

时间的车轮转回到十五年前,初登讲台的我满腔热情、浑身是劲儿,备课、上课、批作业,与学生斗志、斗勇甚至斗法。一学期下来,成绩卡在一个不高不低的数字上再难有突破,学生冷漠地跟着我听讲、做题、考试,班中状况频出。我所憧憬的老师与学生的那种亲近感,做老师的那种成就感、满足感,都成了埋藏在我心底的一种渴望,现实生活中维系我和学生的只有算式和几何图形,学生拒我于千里之外,我焦灼又无奈。

校长一句:“读读《论语》吧!”让我有幸遇到人生第一本经典,仿佛有一双手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封闭的课堂外真正的教育世界。

读《论语》,我读到教育应遵循的顺序:“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读到教育的内容:“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读到什么是好学:“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读到……一句句经典名句,跨越两千多年的光阴进入我的脑海,我才发现:教育要以德为先,做教师首先要做“人师”,教学生首先要教学生做人。按照圣人的教诲,我开始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开始走近学生心灵。《论语》中不但有对教育大方向的指引,也有对了解学生的方法的具体指导:“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要抓住细节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当我把目光投向学生,用敏锐的眼睛捕捉每一个让我感动的瞬间,我才发现,学生的世界不应该只有加减乘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足,正是这些不同才有参差错落的美,才有形态各异的美。

我把观察到的学生的一个细小动作、一个优秀表现、一句真诚的话语或一次无心的错误都用笔记录下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交给学生,让学生透过简单的文字看到老师关注的目光,这样学生开始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我听、写给我看。每个学期,我都能整理出两大本与学生的“心灵相约”,每一页纸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我和学生彼此走近的过程,每一次走近都会发现自己在与学生一同成长。

从对分数的单一关注,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从对知识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关注;从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到面向每一个独特的孩子的差异化教育……我发现,《论语》正以她特有的魅力改变着我的教育观,让我从“技”的层面跳脱出来,在“德”的高度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

工作因与书结缘而有了小小的成就时,我离开原来的单位来到现在的学校。在农村工作的十几年,一直面对那些“拿老师的话当圣旨”的质朴的农村孩子,接手新的班级后倍感不适:班里的孩子无论是成长环境还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眼界见识均与农村孩子不同,他们更崇尚自由,更注重自我,更渴望“平等”,再加上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原本信心十足的我,在一群学困生的“轰炸”下焦头烂额。

无意中从同事那发现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翻开书后便再难释卷,心中曾无数次感谢这一次无意的相遇。书中详细阐述了班主任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具体介绍了如何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如何用真心赢得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一下将我从与学生的“搏斗”中解救出来,他说:“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是惊心动魄的过程,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么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无穷魅力!”我开始尝试着用李老师的方法解决班级里的问题:

孩子们要民主,不希望老师什么事都管,我就一次次召开班会,制定、修订班规,用“法治”取代“人治”;孩子们要自由,我就采用学生自治,把班级事务交给学生来管理;男生常常漠视老师的感受却更在意集体的评价,我就将男生们的行为放到班会上让同学们来评价;有的孩子游离于集体之外,我就请全班同学找他的优点,诚恳地向他提出意见……像李老师一样,我把班内的一个个变化写成文章,把每一个孩子一个阶段的变化详细记录,将我的担心、我的欢喜、我的失望、我的温暖写在其中,在每一天即将结束时,把我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随着文字流淌在心间的,是我和学生渐渐深厚的感情。

一路行走,书籍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职业幸福的捷径,当我在“班妈”的角色中陶醉于学生的改变时,又遇到了新的挑战——课堂教学。学校举行了两周的“赛课”,两周内每一节课都是参赛课,每一节课都要接受领导、老师的检阅,疲惫又焦虑的同时,我在反思:为何大赛、小赛参加过无数次却在学校的赛课中如此力不从心?细细想来发现:课堂需要人文,也需要学科本位知识,作学科教师更需要掌握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幸运的是,行到水穷处,我与一批书相遇:《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数学学习心理学》《课堂方法》《课堂密码》《叩问课堂》……虽然阅读这些书籍的时间不长,还不能完全消化,但书中传达的思想、指导的方法让我重新找到课堂的活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包括为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奠基。因此数学课堂不应是灌输而应是引导,讲台不应是老师讲的舞台而应是学生展示的平台——课堂应服务于学生。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加上从书中学到的具体方法,我开始了“前置性学习”加“课堂交互学习”“课后延伸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评价贯穿起课堂,我从“一言堂的主讲”退居到了“幕后指导”的位置。看着学生在讲台上一板一眼地讲解,时而能听到他们激烈的辩论,我的思绪因他们的精彩而飞扬。

人生至美是相遇,我庆幸,在我寻找职业方向的时候与书相遇,让我看到未来更宽广的路;我也庆幸,在我工作迷茫的时候与书相遇,让我看清脚下该走的路;我更庆幸,在我职业发展的瓶颈期与书相遇,让我踏踏实实走一条幸福的路……

作者简介:张洪艳,河北省唐山市东方国际学校数学高级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唐山市名师、骨干教师。被聘为北大远程教育专家,在贵州等地为数学老师做培训,曾以“读书与职业幸福”为题在天津、秦皇岛等地讲座,先后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数学》《河北教育》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