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

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根据中国国情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和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点是值得重视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

学校,应该是为学生种下理想和信念的地方,应该是学生因为学会了学习所以热爱着学习的地方,应该是学生离开后也感怀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培养的是具有“生命自觉”的人。

(一)信念的力量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取决于他的知识、能力和理想信念的乘积。其中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有多大的内在驱动力,而且决定着他做人的取向。

1.团队需要领导者,更需要精神领袖

“校魂”教育:为学校“铸魂”。团队需要领导者,更需要精神领袖!所谓“精神管理”,就是在物质鼓励、制度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内在因素的调节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办法。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的行为不是靠制度的影响和监督才能得到优化,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因为自身的“境界”,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的近乎本能的流露。即使无人监督也能对学生有即兴的、恰到好处的应答,对即时事件有很好的判断和处理。这种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对于教师这个讲“良心”的职业尤为适用。

爬坡精神:就是要求师生齐心合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既不容懈怠,也不容急躁。垒燕窝战术:要求顽强勤奋,一嘴一嘴地衔泥,一粒一粒地粘连,既不容投机取巧,也不容一曝十寒。领导工作的着眼点要始终放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上,立足思想整顿,“扶志”“输氧”“化瘀”。校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问题的设计上。在思路上——急慢适度,稳步推进;在部署上——远有目标,近有措施:在策略上——有进有退,审时度势;在关系的处理上——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2.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读书

每个时代的教育巨匠和大师,他们创造的高峰是一道难以跨过的坎,所以必须通过读书来获得,来超越。我相信读书的力量。当然,仅仅读书是不够的,那就是还要反思。教育反思是一种过程,他不是一天两天的行为。此外,教师成长还有一个,就是分享。分享不仅要把自己分享给别人,更重要的是,把别人分享给自己。毕竟自己的创造是有限的。要打破学科界限,吸纳和取得别的学科的经验,批判和建设自己的学科。

人与人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没有精神,正如死人与活人的差别在于有没有一口“气”。因此,怎样振作精神,活得精彩,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给力”—中国教育

2010年,经过网民推荐和投票,“涨”“给力”分列年度国内字、国内词第一。

给力1:“规划”就是财富

规划是人类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其任务就是创造合理、高效、公正、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依据,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给力2:教育家学说。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等。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根据中国国情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和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点是值得重视的。我们如何正确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给力3:领袖思想。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毛泽东的《实践论》、胡锦涛的“和谐社会”理论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的《实践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

启示:面临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认识对象更具复杂性;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改变,涉及我们自己:如何掌握正确观念,更客观、科学地去认识、思考教育问题呢?

(二)建构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要在理论上建构一种教育:

·教育哲学关于教育本质的知识是改变教育现实所必需的。

·教育哲学实际上不是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理念中的“教育”与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往往是不一样的。

建构自己的教育智慧,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一个教师是难以真正成为名师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把建构自己的教育智慧当作终生的追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建构力?一种新看法的形成、新思想的获得、新视角的出现、新方法的运用,能够扩展我们的教育视野,提升教育趣味和教育品味,铸造了我们批判的眼光,建构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创造的激情,形成变革现实的需要和改造实践的技术路径。

1.教育理解力

理解教育、理解教师、理解学生。教育理解力就是把握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认识、判断、欣赏的能力。教育者应该是正确信息的承载者、是人生智慧的启迪着、是人生价值的引导人、是积极情感的影响者。

(1)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只有自我价值实现了,人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成就感。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

(2)自我的一贯性状态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

乐于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记住:“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追问到制度文化层面就不会是深刻的”。思考的缜密基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思考的深刻源于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即使我们向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结论,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

2.教育批判力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批判力就是发现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问题、矛盾及症结的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反思者。反思才有问题,不断反思才能形成问题意识,不断地追问、挑刺和批判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1)传统教育遇到尴尬

“态度彻底往往就会出现奇迹”。教育现实是充满矛盾与诱惑的,校长的办学价值取向是在众多相互矛盾的利益之间博弈的结果。在很多时候,将价值选择的天平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倾斜,校长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需要莫大的勇气。虽然抉择是痛苦的,但校长只有坚守自己的教育良知和教育底线,只有作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抉择,才能使教育回归育人的本原,才有可能使学生在灿烂的笑容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学习时光。

提倡并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对课本知识要始终抱有一种适度的怀疑态度,唤醒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把课本知识当作一种科学的静态知识来接受,并视作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对象。

(2)当今教育的弊端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贴得不紧。学科、专业和课程、教材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培养不出来;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不适应社会需要。高校科技链和地方产业链对接不紧密,不少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和成果评定阶段,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向权威挑战。不是期望学生们超越前人,而是要通过这种挑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意识,从而使学生懂得,科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同时,要让学生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前进,很多结论是不断被修正的。

3.教育建构力

以文化为基点的哲学建构。教育建构力就是改善教育实践和建构新的教育实践的创造力。建构教育的时代精神,增进教育知识积累。

(1)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理想

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办学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唯书,不唯上,不媚俗,独立自主,坚持教育理想。闲暇出智慧。创新教育也是开放的教育。开放学生心理、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思维空间、开放教学结果。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

让学校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学生要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不再是灌输的对象、考试的工具,要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张扬个性,要特别重视养成教育,重视学生人格培育,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增强发展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不缺乏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能力,但缺乏贯彻与落实制度的力度。要在保证制度自身科学性的同时,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每一件小事做精彩。在习以为常的惯性面前找出突破口,在管理上集思广益,工作上深挖细抓,凡事皆成教育,处处都可成为亮点。

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在身体素质、道德水准、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具体的教育细节中。只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教育实践,才能找准学校发展坐标,找到学校管理的切入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曾说过一句颇具意味的话,即“真正的教育者一定是一名建构主义者,无论其是否认识到建构主义这一标签,他对学生经验的关注已经在其内心深处深刻地烙上了建构主义的真实印记。”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教育者应该有很正确、很清晰、很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境界。

(三)行者,时刻在路上

善于在反思中寻求顿悟。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是社会的呼唤,其中尤其是优质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区域的优质资源怎样开发?怎样集聚?怎样辐射?发展的基本思路清晰以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就是关键。

1.行者-不断追求卓越

“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是中国特定教育环境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更多的是实践的指导,重在理论与实践的链接,需要关注的是教师的全面成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是教育的行者。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在行动的进展过程中,我们发觉教师的需求会不断提升。让教师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学习即研究。一个人的思想发育史就是他的读书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教师:“理论是我们最缺乏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性,看来补上理论这一课迫在眉睫”;教育专家提醒:“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论思维。”

2.学者-提高学识修养

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如果想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成为教师的精神盟友,不妨读读《论语》,研究研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

校本教研活动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将它称为教师的教学研修活动。校本教研活动旨在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动力。

校本教研活动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正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和“非正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力量,它们是学校的学习文化。

3.智者-学会哲学思考

鼓励教师学会思考。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好的教学研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结论或建议(教学策略、方法、模式等);二是结论是否基于证据;三是结论与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强调“证据原则”。科学研究的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必须要有证据支撑,如果一个研究只有个人的体验性观点、猜想、判断,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研究结论。而只有基于证据的讨论,教育教学研究才能深入。

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用人性、用智慧去实践,去建构。

教学改革是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教学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责任心和使命感,来推进这场关系民族复兴的伟大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