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活在价值体系中

人活在价值体系中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校魂”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被广大师生认同的,在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中,指引学校前进方向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学校精神是在学校办学与改革实践中蕴育和激发出来的,反映学校发展方向,引领学校前进的趋势,为学校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它是学校独特的气质、思想风貌和文化底蕴与氛围的综合体现。校训是学校核心价值具有代表性的物化表现形态,是学校核心价值的高度浓缩。

学校发展中的管理,涉及三个关键要素:校长、制度、文化。现在教育界比较流行三句话:一是“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二是“制度,最关键”;三是“名校之名,名在文化”。

(一)“校魂”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精神是什么?它是风,来无踪,去无影。可谁又离得开它。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的行为无一不受一定的哲学思想所支配。所谓“校魂”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被广大师生认同的,在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中,指引学校前进方向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它是学校发展力量的源泉。

1.人的行为受一定哲学思想所支配

校魂-校长是学校之魂,是学校办学思想之魂。人的行为受一定哲学思想所支配。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手段。如果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思想,并且没有理想信念的话,那么他就会茫然无所适从。

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一所好的学校总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这是一所学校的强劲的生命力和优势所在。拥有智慧的校长不会盲目跟风,不会唯命是从,而是始终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学生的成长和学校发展上,在对学校个体生命的把握中,孕育办学智慧的觉醒与突破,从而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风貌。

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在学校办学与改革实践中蕴育和激发出来的,反映学校发展方向,引领学校前进的趋势,为学校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它是学校独特的气质、思想风貌和文化底蕴与氛围的综合体现。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精、气、神,渗透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及学校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学校精神”并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大能量。联想集团的“项链理论”认为,对企业而言,每个人就像一颗颗晶莹圆润的珍珠,企业不但要把最大最好的珍珠买回来,而且要有自己的“一条线”,能够把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起来,共同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如果没有这条线,珍珠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它们起的作用不过是以一当十的匹夫之勇。那么这条线是什么呢?就是能把众多珍珠凝聚在一起,步调一致,为了共同目标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对于学校而言,要坚定信念,凝心聚力,铸建这种团队精神——校魂。

例:实践哲学告诉我们,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于“做”。强化“四个学会”培育“四有”新人。

“四个学会”: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让希望发芽。我们不能增加孩子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寻找生命的意义。“当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教师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书写一个有精神、有思想的人。教师精神在于生命的境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都生活在有一定意义的境域之中,也可以说都诗意地栖居于一定的境界中,亲自经历和体验着自己的意境。”

2.校魂-学校的精神文化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电视剧本——《校魂》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改造薄弱学校这个万众关注的重大社会热点,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艺术概括,塑造出一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开拓进取的教育者的形象,以其深刻的主题,敏锐的视角延伸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发出社会各界群众的注意,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电视剧本——《校魂》选材立意非常好,符合中宣部一再提倡的弘扬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该片在安徽电影制片厂已列入1997年“五个一”工程的拍摄计划。1998年《江淮时报》连载;《安徽新戏》杂志刊发;《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知网》收录并转载。

顾明远教授曾经说过:“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校长是一校之魂,魂就是思想。有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精神,艺术家的头脑,要不跟“风”,不追“热”,不搞“花架子”,不做“文字游戏”,因地制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校魂,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鲜明而又独特的精神。校魂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学校发展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在校魂建设中,学校管理者只有立足于长远发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让校魂成为师生的共同的灵魂,才能形成“关系顺,干劲足,效率高”的局面,才能将校魂的精神力量发挥到极致,才能使校魂成为指导学校发展的永远的灵魂和指南。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的核心是师生的价值追求,是学校中那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启迪创新的内在机制,也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经营,重视学校文化,将会保持学校发展的恒久魅力。

一所学校的发展成功,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它需要有社会的支持,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需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需要有一位好校长,但更离不开代代传扬的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坚定发展理念的校园之魂。

(二)校训是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载体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行为主体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思维方式、文化思潮、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及共创的精神氛围,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学校精神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

1.校训

校训是学校核心价值具有代表性的物化表现形态,是学校核心价值的高度浓缩。校训伴随着学校的形成与发展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于学校之内。校训本身又是一种最具渗透性的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渗透于整个校园并形成学校风范的精神氛围,对师生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2004年4月,时任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要学生永远牢记。校训是优秀道德规范与价值的集合,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黄埔军校校训: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抗日军政大学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日本筑波大学校训:追求教育与科研的新方法。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训: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校训”是规范全校师生员工思想作风和行为的训律或戒条,是对某种富有个性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是学校主体对学校理想状态的一种积极期待,对学校师生员工起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

例:在杭州二中的“赤子之钟”上,刻着这样一段铭文:“我们在此铭心相约:一切皆不能将我和祖国的命运分开,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是金钱,还是权势,是疾病,还是劳累。是为志。由此,我将发奋努力,上下求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为行。直至民族复兴、天下大同,此心乃敢稍息。是为公。赤子之心,山川可鉴,谨此镌金刊石,以为共勉。”

强化校训教育。校训是培养良好学风、校风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训像一面镜子,时时规范着师生的行为。因此,确定校训至关重要:校训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校训教育同养成教育相结合,校训教育同教育活动相结合。

2.校歌

校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音符和旋律谱成的规约和守则,反复咏唱以致达到自觉实践。学校应该是“书声朗朗、笑声朗朗、歌声朗朗”。

唱校歌:唱好“诚信”之歌。学校倡导“刻苦修炼一千天,诚信为人一辈子”。校歌要天天唱、周周唱、月月唱、年年唱,唱出心声的旋律,唱出爱校、爱国的热情。

校歌是一盏引路灯!让人从诗化的语言中感悟,在动感的音符里品味,化教育形式为旋律,隐“助人自助”于无形。校歌是一篇价值颂!稳定的价值取向,那就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3.校风

校训——学校文化的关键。体现了学校办学意向,反映了学校文化特色,彰显了学校研究重点,校训是学校形象的最好代言,是学校广告词,是学校品牌。校训,是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校应然之风。

校风是长期工作形成的团队的稳定的思想作风,是学校实然之风。校风也是一种心理定势,是学校集体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心理倾向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校风是学校的社会环境,是对全体师生员工的心理发挥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办学理念是办学宗旨,体现在校训中,是学校应然与实然之风的统一。

校训对校风起引导作用,是校风的精神导向、精神实质。校风是校训的贯彻落实和外显形态。办学理念指导校训,校训是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载体。

重视仪式:国旗下讲话、入党入团宣誓、教师誓词、学生宣言、入学宣誓、毕业赠言等仪式教育。让师生员工有一个内化或自省的过程。优良的教风、学风熏陶,会使师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过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对自己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是什么?其中,校会占6.2%,团队活动占20.6%,班会占15.5%,班主任个别谈话占25.5%,教师的言传身教占32.2%。

4.校会:余音绕梁

教师的威信在课堂,校长的威望在会场——余音绕梁的校会。

校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学校管理,培养良好校风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对召开校会应予以高度重视,要把开好校会作为校长的一项“基本功”。

主题鲜明。一次校会要开得成功,必须有一个突出的中心,鲜明的主题。如果在一次校会上事事都讲,面面俱到,那么,其收效将是微乎其微的。这就要求学校领导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校会的中心和主题。会议的每个“讲话”,都要围绕中心,紧扣主题,切忌“讲话老半天,不沾中心边”。围绕校会中心和主题写出会标,让学生一看便知道开的什么会,要解决什么问题。

讲究实效。在讲话中以适应教育对象的“口味”为出发点,努力运用引人入胜的、生动风趣的口头语。将要传达贯彻的文件,深入钻研、融会贯通后,编写出讲话稿,用通俗生动、新鲜活泼的口语讲给学生听。美妙的语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壳,它能吸引听众去深入理解“内核”。增强校会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入耳入脑”。每次校会控制在60分钟左右,每个讲话都简明扼要。打破“一报告,二发言,三总结”的公式,从实际出发,灵活安排会议程序,该谁讲话就让谁讲,该几个人讲就几个人讲,使会议安排具有新意,引人入胜。

提高效果。校会,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课堂,和课堂教学一样,也要注意复习巩固,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校会以后,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的活动及写作日记、谈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把校会教育再深入一步,把教育效果再提高一步,做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个能干的领导人对开会的目的总是非常清楚的。在会议结束时,他应该总结一下,把最后的结论与会议的原来意图和他的开场白联系起来。

(三)教师精神是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

教师是支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精神是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应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的主张。

1.教师要夯实学习力,做严谨笃学的文化人

要增强创新力,做创新创业的开拓者。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课堂教学为原点,从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流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三个纬度解剖课堂教学,通过相应的教学实例来诠释新理念,在具体课例和新理念的比照中,让教师们实实在在地领悟教学的真谛,直观感知操作的具体方法,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磨教学细节,追求细节的精湛。

要提升教育力,做教书育人的实干家。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履行教师职业规范,严于律己,以身立教,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要积极应对职业压力,善于化解精神负担。以丰富的学识教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主流的精神引领学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要打造公信力,做勇立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2.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

(1)内心认同是教师成长的起点

教师成长包括“精神成长”,或者说“心灵成长”和“专业成长”两方面,而且,教师的“心灵成长”比专业成长更重要。“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认同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认同你自己”。选择做教师,首先需要自己认定:我就是这样的,应该从事这样的职业。教师成长只能建立在他自己的“愿望”和“认同”上。有了这种认同,才不会有太多的不平和不满。

认同职业。很多人把教育当成职业,当成谋生手段,其实这也不错。但是比较高的层次是当成“事业”,觉得它是值得自己努力去做的事情。

认同现实。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空,肯定会受具体时空的限制。在我们置身的时间“节点”上,相对于过去,再落后可能也是进步;相对于未来,再进步可能也是落后。教育是理想的事业,而理想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局限,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承担。

认同价值。一个人认识不到工作的价值,发现不了超越工作本身的意义,可能很难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成为青少年学生回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2)教育,不能没有虔诚之心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教育,不能没有虔诚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3.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构建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应当了解、掌握教育哲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思想观念,透过每一个教育哲学观点的视角,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思想。一旦教师作出决定,就可以开始用自己所选择的哲学观点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可以与同学、老师或者家长一起讨论自己的教育观点。教师一旦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它就会支配着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指导的功能。尽快普及教育哲学理论,起码是我国教育改革少走弯路的一个可行的办法。

所谓教育观点,是基于对教育的各种现象和各个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以及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观念形态。例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属于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活动有促进作用。

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分析并反思自己的教育经验。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对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是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另一方面,教育实践经验并不必然具有真正的教育性质。杜威说:“一种特定的经验虽然可能在一个特殊领域内增加一个人的机械技能,然而,又会使他陷入陈规旧套”。要挖掘真正有教育性的教育经验,提炼教师的教育思想,促进教师教育哲学的最终形成。

赫尔巴特认为:“凡没有哲学思维的人去从事教育,很容易自以为自己已经做过广泛的改革,其实只是对方式、方法稍作改进而已。在这里比任何别的方面都更加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检验如此严重地使人的视野变得狭隘。”一个教师有教育哲学观念,有助于他反思自己的教育经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