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创业研讨类课程中建立学习社群的教学实践探索

在创业研讨类课程中建立学习社群的教学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创业研讨类”课程为应用背景,介绍了如何利用“O2O”互动研讨方法来让学生在课程开设的学期时间内跟踪关注创业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开展情景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建立“O2O”的学习社群,是指于教学活动中,在立足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环境上进行有交互式的学习形式,并且根据线上社群互动的情况,在线下进一步进行差异化的深入指导。

陈雪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摘要】“O2O”学习社群研讨是通过教师设计研讨主题,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对课堂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微信中的群组讨论功能,介绍组织“O2O”学习社群如何进行分组、设定研讨的任务和话题、进行差异化推进和确定研讨互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四个步骤。本文以“创业研讨类”课程为应用背景,介绍了如何利用“O2O”互动研讨方法来让学生在课程开设的学期时间内跟踪关注创业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开展情景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学习社群 O2O 差异化 情景教学

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ies),是指通过设计和运营,使来自同一组织的一群人基于共同的兴趣、任务或价值观,有组织、交互式地发生群体学习行为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课堂一维教学空间里,教师是传递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者,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学习来掌握前人所创造的经验知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是一种接受学习。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区SNS的兴起,通过网络结识他人、进行人际互动的便捷性和体验不断增强,成本却逐渐趋零,这使得以线上新媒体工具为载体的社群学习成为可能。社群学习是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新时代学习中的体现,是一种基于人性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在创业研讨类的课程中,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能够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设计能力,所以需要为教学创造多维的拓展空间。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的英文缩写,是指将线下的交互与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相结合。建立“O2O”的学习社群,是指于教学活动中,在立足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环境上进行有交互式的学习形式,并且根据线上社群互动的情况,在线下进一步进行差异化的深入指导。根据学生接受程度、专业背景、思考方式等信息的差异性,可以让有相近信息的学生组成社群,在教学期间有效进行互动交流,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到差异化的教学推进。这种学习法,强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积极知识的探究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演化为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路者。

在创业研讨类课程中开展基于“O2O”学习社群的差异化教学实践是指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搭建一个线上(on-line)学习社群,让具有相似背景和兴趣点的学生,结合课堂线下(off-line)授课内容对创业实践中的有关话题进行持续性地关注和讨论的新型学习方法,并且在课堂上,对这种社群线上互动进行差异化的点评、指导和知识延伸拓展,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是对他们个性化思考学习过程的尊重和满足。

通过构建“O2O”线上线下双重环境下的学习社群体验,引发学生对具有创业实践中的问题形成讨论话题,并设计线下互动讨论的有关任务,让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理论有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显著提升的效果,主要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社群特征的差异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创业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宽泛,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对创业实践中能够活学活用的知识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无法让教师扮演一个“咨询者”的角色。所以,在创业研讨类课程中有必要增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深度教学内容,弥补当前课程设计上的不足。让学生结合社群讨论的观点来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评梳理,课后让学生在社群中自行梳理真实的感知表象与课堂讲授知识之间的关系。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情景化延伸,并形成深入思考。研讨主题是选取创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或问题。学生学习社群在对实践现象有了初步分析后,教师引导进行引导和深度分析,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堂理论对现象的机理进行解释,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的拓展,而且留下更多的不确定性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和研究。

考查学生背景知识、性格及在创业领域的兴趣、远景与机会,做到社群内成员既有合作的共性基础,又有差异化的个性特征,为后面进行一学期的研讨做好组织准备。90后有创业兴趣的本科生群体思维活跃,对网络环境熟悉,并且具有跨学科的背景,这些都是分组可以参考的维度。

创业研讨课程中的社群研讨具有双重任务:首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进行延伸;其次,对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思考的问题能产生针对性的指引效果。社群研讨的内容与问题的设定,则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课堂讲授的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比较理论的适用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二是以同学们提出的在创业中碰到的具体实际现象特征为对象,让学生探索性地选择课堂将讲授的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三是突破本课程现有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个课程学习的知识理论,对提出的问题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对授课教师而言,在课堂就不同社群同学们在总结最近讨论结果和过程进行分析评述,得到他们的反馈后,还可以跟进提出新的思考问题,这样各组的研讨主体可能随着差异化的推进会有所不同,但是还会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激发他们参与社群研讨的兴趣。

网络环境中的评价机制不是以往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课率、小测验、回答问题情况和小组展示等激励机制,而是可以设计一套基于社群线上研讨和线下课堂表现的评价机制。评价的核心构成因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线上讨论的活跃度及表现;②不同学习社群讨论问题的效果(深度、精准度、发现问题的能力、总结能力等);③在课堂对所学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教师差异化任务的推进的沟通反馈效果。

“新业态创业模式设计与研讨”是通过课堂讲授、研讨、课后对创业企业的具体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如何把初期的创业灵感或想法完善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企业模式,使学生掌握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框架、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的流程与实施办法。需要在课堂上熟悉商业模式的构造方法与价值主张的内涵意义,了解寻找客户以及搭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渠道,了解创业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关键业务的内涵与分类,掌握创业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估算方法。特别对当前的一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新业态,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如“O2O”“移动互联”“大数据”“新媒体”“跨界”“互联网金融”等的结构剖析。对学生中已经或者潜在会形成创业的想法,进行深入挖掘其商业价值的模式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创业执行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本节将以“新业态创业模式设计与研讨”课程为例,利用微信中的群组讨论功能,介绍组织“O2O”学习社群如何进行分组、设定研讨的任务和话题、进行差异化推进和确定研讨互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四个步骤进行展开。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每个人进行3分钟的自由演讲(free talk),通过心理测试,了解大家在感性、理性思维上的差异,再辅助以学科、年级、经历等其他信息,由学生自由组成创业社群。特别是每组搭配有些跨专业选修和双学位的同学,他们对某些行业或技术的理解更深。

首先,在课堂讲授如何设计模式的相关步骤阶段,鼓励大家进行发散式的讨论,可以把握商业模式设计的某一个环节详细开展;其次,在形成初步的具有商业挖掘价值的想法后,固定该组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设计的讨论。

选择研讨的延伸可以根据每组已经形成的想法进行进一步推进。比如讨论关键伙伴的时候,就已经初步设计的创业模式,考虑与其他团队进行合作,如何进一步进行模式创新。这都需要有充分的创意和想象力,无法按部就班的按照课堂讲授的理论展开,而需要和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解的模式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有意思的想法。

每位同学作为所在创业团队的创立者,在微信群中对创意想法进行发散讨论,在上课前一天由组长对讨论情况进行评述。采用了以下两种激励方法:一是每周的发言情况记录(数量、质量)为平时成绩;二是根据各组线下讨论情况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形式,以鼓励大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新媒介的应用,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基本的工具,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在90后的本科生中广泛使用,特别是方便的建群功能给予组织学习社群的线上研讨,拓展教学开展的情境空间。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线上社群中讨论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在学期结束期末考核时,持续性讨论的内容还可以渗透到试题设计与展示环节,让学生对持续性研讨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贯穿课堂内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考验了教师对课程学生的社群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制度及差异化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引导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1]李薇. 基于微博、QQ群的网络学习社群实证研究. 东南传播,2014(1):17~19.

[2]林晓凡,胡钦太.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的混合学习社群协作策略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73~80.

[3]乔雪峰,黎万红. 从特质视角到发展视角:专业学习社群的研究路径. 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73~81.

[4]邢清清. 共同体和社群: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两种研究视角. 江西教育科研,2007(2):101~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