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翻转学习,以教师对相关视频等材料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结合专家的专业引领及同伴的研讨、交流,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新方式。学校开展的课例研究、读书报告、教研讨论等都需要适时录像,将其中的精彩片断及时提取出来进行加工,制作成微视频,以便供未参加此活动的教师或新进校的教师学习。教师翻转学习内蕴着学训研整合的机制,至

○刘建强 曾文婕

一、教师翻转学习的理念与模式

教师翻转学习,以教师对相关视频等材料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结合专家的专业引领及同伴的研讨、交流,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一)教师翻转学习的四大理念

个体性:指重视教师个体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进度的选择,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主管理。

参与性:主要指通过技术支持,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并突破个体学习的局限和学校的围墙,与更多的校外同伴甚至校外专家联结形成共同体,就共同的学习主题进行交流与协作。

实用性: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生产性:主要指教师作为学习者要能够创造和生产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知识等,并为教育教学领域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做出贡献。教师翻转学习的四大理念模型见下页图1。

(二)教师翻转学习的基本模式

翻转学习借助于混合学习理念,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将原来的课前预习变为真正的知识学习,将课堂教学变成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交流,从而完成以前没有办法独自解决的学习任务。教师翻转学习在操作上充分吸收这一创新举措,并突出学习的实用性,进而构建出“自主学习—专题培训—实践研究”的“学训研”三位一体模式。

图1 教师翻转学习的四大理念模型图

另外,教师翻转学习尤其应重视以评促学,通过评估反馈,促进教师学习质量的提升。教师翻转学习的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翻转学习的基本模式图

该模式将教师学习过程具体构建为“学训研”三位一体的活动,同时突出项目驱动和评估反馈,既融合和继承了已有基于网络的多种教师培训模式的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已有模式存在的学习过于随意化、零散化、学而少评及学难致用等局限,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

二、教师翻转学习的组织策略

为进一步推进翻转学习,提升学习效果,重构教师学习,可以运用依托项目学习、开发学习资源、改变专家角色、整合学习方式和开展学本评估等组织策略。

(一)依托项目学习

翻转学习以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项目为载体,教师能够在一定的情境或虚拟环境中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等学习手段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在知识的活化形态中吸收和创新,以及运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的成果。教师和助学者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能够运用人性化的评价机制对学习进行全方位评价。这种以项目为依托的策略,让参与学习的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是翻转学习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实践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一个时段内选择同一项目开展翻转学习,有利于将全校的人力、物力等都投入到项目学习中。比如,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开展“有效课堂”的实践和研究,一般情况下是分学科进行的,很容易造成学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如果将其上升为学校的一个重点项目,就便于学校、专家和教师根据构建“有效课堂”的学习需要,共同选择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设计学习过程,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实现专家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保证教师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项目的驱动下,教师不但能够根据项目学习的目标和视频资料,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空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能够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学习中,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还可以得到更为及时的指导和来自更多渠道的帮助。另外,选择相同的学习项目也更有利于对教师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学习情况、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等开展自评与他评等。

(二)开发学习资源

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库是教师实施翻转学习的关键。资源库应包含学习清单、主题学习(概念、原理、方法、技能)、问题设计、在线讨论、在线作业(自测试题库)、资源上传、学习拓展等模块,进而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网——“知识地图”。以教师“公需培训课程——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为例,既有通识学习模块,又有分学科学习模块,各模块的设计自成一体。教师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按图索骥并跳转到相应的需求模块,既增加了学习的自由度,又有利于教师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层理解。与此同时,学校层面应注意引导每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积累学习成果,并通过开放源代码使不同教师建立的资源都能实现共享。另外,还可以把教师上传的资源作为评价指标,以期提高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围绕项目学习任务,学校层面的项目组织者还要及时整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留下的学习过程记录,分门别类完善相应的资源库(如实验数据、错题集、创意集、成果集等),持续更新各模块的内容。对新参加学习的教师而言,可以为其提供思维导图作为参考,以减少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在参考其他教师学习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学校可以集中开发三类资源。其一,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资源建设。2013年底,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亦称“爱课程网”,网址是http://www.icourses.cn/)专门开通了“教师教育频道”,第一批44门教师教育类高质量课程正式上线,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学校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分析校内教师的学习需要,筛选出适合的课程,制作出视频资源清单,推荐给教师。其二,基于专家精品讲座的资源建设。学校可以组织人员在网络上搜集和下载相关专家的精品讲座,并按知识点或技能点将其切分为微视频供教师学习。其三,基于经典研修活动的资源建设。学校开展的课例研究、读书报告、教研讨论等都需要适时录像,将其中的精彩片断及时提取出来进行加工,制作成微视频,以便供未参加此活动的教师或新进校的教师学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发出来的视频资源要力争做到生动、有教育意义、有创造性、引人思考、可以理解、相关性强、令人愉悦。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将上述这些单词的首字母串联起来用“LECTURE”来表示,这就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即制作出的视频不能是一般化的演讲,而应是具有以上七种特质的生动、形象、有教育意义、有创造性、能够激发思考、便于推动翻转学习的微视频。

(三)改变专家角色

专家要以帮助者和问题引导者的身份,关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要以学习设计者的身份,思考如何运用更好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学习;还要以评估者的身份检查现场或网络学习中教师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每位教师的学习情况,引导教师彼此帮助、相互借鉴,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每位教师成为可持续的学习者。

(四)整合学习方式

教师翻转学习内蕴着学训研整合的机制,至少包含学习为本,合作学习、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混合学习和学训研共同体等核心内涵(见图3)。它努力将培训者和教师学习者的关系从以往单一的知识授受,发展成为丰富的学训研共同体,旨在尽最大可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培训者整合为共同体;通过活动学习将共同体的知识习得、能力提升、问题解决与专业发展整合起来;通过混合学习将现场面对面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起来;通过问题式或项目式研究性学习把共同体的学习、培训与研究整合起来。进而,它通过开发个性化的开放学习环境,提供丰富而适切的学习研修机会,激发教师的学习愿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并增强责任感,积累创造性经验与生成性知识,持续地达成知识和能力建构、经验和意义生成的整合统一。

(五)开展学习评估

在组织管理层面,学校需要发挥评估对教师翻转学习的促进作用。

其一,开展学习性评估。学习性评估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估,让教师得到及时反馈和具体指引。而且,学习性评估关注到教师的情绪,要求能够激发教师对评估结果的乐观反应。

图3 教师翻转学习的整合机制模型图

其二,开展学习段评估。学习段评估是依据既定的学习目标,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搜集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教师学习结果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判定教师的达标程度。同时,对这些数据做出适当解释,并反馈给教师个人、学校领导或教育行政部门等,以便其改进有关教师学习的策略。学习段评估非常强调对评估数据加以分析、解释、反馈和适度的透明化。这些解释成为教师再学习前的信息,能够帮助教师理解、检测自己的学习状态,并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其三,开展学习化评估。学习化评估旨在追求“评估即学习”,促使学习和评估一体化,让教师成为评估活动的主体,对学习活动展开自我评估和同伴互评,随时反思、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将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丰富评估活动经验,增长评估知识与技能,养成可持续的评估素养,成长为优秀的自我评估者和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学习化评估不是独立于学习活动之外的评估活动,而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的元认知层面的监控、反思和调节。

此外,学校建立教师翻转学习的“信息公开”和“成果推介”机制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学习信息公告栏,可以及时发表一些重要的通知或新闻,让教师便捷地了解到项目学习的前沿信息,以便做出合适的反应;也可以记录教师项目学习的具体进展,这样既能让教师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和成就,又能让每位教师都了解到别人的学习状况,还能方便辅导团队有效地追踪每一位教师的学习情况。另外,学校组织相关人员搜集每位教师在每一学习阶段的成果,编辑成网络杂志、纸版材料来加以介绍和推广,同样能够起到评估学习情况和促进学习活动的双重功能。

(摘自《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