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恩教育促进民族教育

感恩教育促进民族教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恩教育应该基于感恩这一人类美好的情感,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挫折,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在感恩教育中,知恩是最重要的步骤。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既然学生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就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

李 超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然而,现实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效果不佳。感恩教育应该基于感恩这一人类美好的情感,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让孩子用切身感受体会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的“恩”,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学会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的培养。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而当今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行走”的能力。正如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所说:“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感受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会知道成功的美妙。”没有人生的不平坦,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挫折,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学校感恩教育的操作方式

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恩心态。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能感恩?因此,在感恩教育中,知恩是最重要的步骤。现实社会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感恩教育:

1.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恩情

例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感悟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经受挫折的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并引导学生感激曾经的挫折。

2.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大多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任务,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了一些一样。”集体活动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对于集体重要意义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每个学生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3.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把学生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是每一个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

4.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古丽尼格尔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是典型的“90后”独生子女。她说:“不少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既然学生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就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能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培养健全人格。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不良习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要让学生在温暖中学会感恩,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