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摘要]“两依据、一参考”的新高考改革对高中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次自上而下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正本清源、改革创新建立了极好的政策基础和环境。直接作用于高中培养评价的改革方案,以及基于教育综合改革背景的高等教育改革,比如大学的分类管理改革等,为高中教育接轨高等教育、探索多元培养提供了路径。

郑方贤[1]

内容摘要]“两依据、一参考”的新高考改革对高中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高中教育要实现现代教育的转型,除政策和社会环境支持外,还要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从学生培养的理念、方法到目标重新进行梳理,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以适应现代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培养的基础性、教育的完整性和评价的过程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教育;转型;目标;路径

随着新一届高中生走进校园,上海市高中学校已经彻底告别了“3+1”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时代,完全代之以高考新政下的教育模式与对象。实际上从2014年秋季开始,高中学校就已经开始实施新的培养方案了。从媒体上可以看到,2015年暑假4万余高一学生走出校园,涌向各类实践基地接触社会,2016年我们又看到众多学生投身研究性学习。两年来从部分学生到全体学生,从部分年级到全部年级,高中学校的培养在处于改革转型之中。

人们通常以为“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改革是针对高校的招生新政,但我认为其实质意义是针对高中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近几年的高校招生来看,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有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与其说是高校招生改革,不如说是通过评价指挥棒引领高中教育转型发展。当然,这次的改革将使得我们的高中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体现教育的价值,也更接近于现代教育。

在高考新政主导下,伴之以高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办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的实施,高中教育要强化思想、行为、知识等公共基础的培养,要鼓励特长、兴趣、爱好等个性的发展,要以过程性的培养和评价替代单一的学业分数的终极性评价。不知作为教育主体的高中学校,在校园空间和教师投入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是已经顺利完成了培养模式的转型呢?还是以既有的办法化解了所有的新要求?

从法理上讲高中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具有极大的办学多样性和发展空间,理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教育。

但是长期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得高中学校的同质化严重。学校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与高考的评价目标一致,否则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有些高中尽可能地在创新学习、实践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但无论就其数量还是内容终究仅是点缀而已。久而久之,不仅是高考评价之外的素质教育、学科培养没有了机会,即使是高考科目的培养也是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的学生,所有学校的课程类型、教学内容、培养方式高度一致,根本上异化了基础教育的定位和作用。

长期单一的评价还严重固化了学校之间的差异。以升学成绩作为主要评判指标给予学校不同层级的重点高中或高中示范校等称号,其主要的政策利益是使这些高中能获得比原有更大范围的招生权利,制度性地建立了从生源入口到出口的体系,确保了学校升学质量的相对位置。而这种位置的稳定性也固化了整个教育界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认知,通过分析近20年来的高中教育基本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特点。与此相对照的是,每年招生结束,就会有众多学生落入无人待见的普通高中,而学校的分层无情预示着这些15岁左右少年的还未开始的人生将黯淡无光,这当然更是违背了基础教育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这次自上而下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正本清源、改革创新建立了极好的政策基础和环境。直接作用于高中培养评价的改革方案,以及基于教育综合改革背景的高等教育改革,比如大学的分类管理改革等,为高中教育接轨高等教育、探索多元培养提供了路径。而高中学校对于这次改革的正确认识和机遇把握,将重新确立其自身地位,同时改变高中教育的现状,其意义不言而喻。

高中教育要实现现代教育的转型,除政策和社会环境支持外,在现有人财物资源投入滞后的情况下,要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从学生培养的理念、方法到目标重新进行梳理、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以适应现代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予以特别的关注,即培养的基础性、教育的完整性和评价的过程性。

我们面对的高中学生普遍是15—18岁,正是成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身体和心理趋向成熟;尽管在实际生活和法律意义上还不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但面对同伴、面对身边的事和物,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极力尝试主导与掌控;同时由于大学升学的标准和要求,他们还不得不承担着强化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重担,或许还有必要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个成长阶段的学生,要满足他们对于身体、心理生长发育成熟的需求,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要传授他们足够的知识、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学校培养的基础性首先应该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教育,使得学生在一个模拟的微型社会中体验成长。高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而不是与家长或家庭在一起,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的话,更是要独立面对校园生活和同学群体,除了班级有班长、课代表等,寝室还有寝室长,个体的生活融入于有组织的集体中;学生可以从满足兴趣爱好和领导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组织社团,也可以参与学生会等组织,学习规划和管理学校的公共事务,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会以组织的方式处理同学间的各种诉求、冲突,体验民主与规则;通常高中校园的空间比初中明显扩大,设施也比较齐全,体育场馆、艺术教室、实验器具等足以满足学生的运动发展、兴趣培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的要求,使得学生不会因学校生活而制约自身的个性爱好与发展;同时高中的学业与初中也有极大的区别,不再是以模仿为主,而是注重知识体系的学术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并创设各种环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教育还要安排大量的社会实践与职业体验,使得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环境和职业有初步的印象,以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工作路径。

高中学校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如上所述的成长平台,这也是判断其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学校的基本要素。

高中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完成义务教育但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难以预料的,即使大多数学生继续高等教育学习,他们也无法很早就能确定是选择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抑或职业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面对未来的选择,也是高中教育的定位。

高中教育的完整性就是要提供足够丰富的课程和教育模式,并且让学生在课程教育的选择过程中学会选择。由此,我们看到现有的课程计划(如表1所示),发现十多年来的基础教育始终是以这几门课程为主体,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学生对于知识、专业、学科、社会和世界的认识,也无法反映学校的教育特色和价值指向。

表1 上海市高中2016学年度课程计划

合适的学校培养方案设计首先应该满足全面培养的价值导向,比如健康(身体与心理等)、知识(知识与技能等)、能力(实践与创新等)、责任(情感与价值观等),再根据培养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通过课程和实践分年级进行有机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兼顾高中教育要求、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融合(如表2所示)。多年来,许多高中学校开展了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索,并逐渐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现在则需要加以制度化。学校可以将培养内容区分为核心的素养培育与拓展的能力训练,其中核心部分以政府规定的课程和内容为主,而拓展部分则以学校自行探索与组织的课程和内容为主,以满足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需求。同时,这种以培养领域分类的培养方案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从整体到分类、再从分类到整体的成长认知,也是学生对课程知识、认识专业、职业、社会及其文化的循序渐进的认识和体验路径。

表2 上海高中培养方案设计例

将教育的完整性落实到课程计划并实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课堂讲授、现场体验、动手实践、主题活动等各种方式均是课程实施的内容与过程,学生都将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谓评价的过程性就是要对学生在课程和活动中的付出与成果加以评价,并统一反映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中。

要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对教学活动(即课程或课程化活动,以下均称为课程)的“量”和“质”进行界定,所谓“量”是指完成课程所需要的总课时数(或平均周课时数),而“质”是指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所有课程都应该具备这两个特征,综合而成的指标通常以“学分”来标记,通常很多学校也会以某课程在一学期内的平均周课时数作为该课程的“学分”。课程的设计,需要目标清晰、过程严谨,既要满足培养的功能需求,也必须遵守教育学的规范要求,那种把一个讲座也称为一门特色课程的情形是不应该出现的。

其次,要对学生在所参加的课程群体中的相对表现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如以体验为主的课程可以以“通过”或“不通过”区分,也可以在其中再选拔部分学生评价为“优秀”,但要确定比例;如对有一定持续性的课程,可以综合日常表现、作业及考试结果而给予“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不同的等第评价,但是各部分要规定比例、细化要求;当然也可以采用传统百分制、再转换为等第的评价方式,但是可能会不够稳定。表3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等第和绩点的对应表,当然这种评价方式并不是唯一的。

表3 课程评价等第例

具备上述基本信息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体评价采用的考察指标通常称为平均绩点(GPA,Grade Point Average),其计算方法是用学生所修课程的学分乘以所获绩点后的总和,除以所修课程的学分总和,得出平均绩点。

平均绩点(平均成绩)含有学生所参加的所有学习活动及评价,改变了过去仅以高考课程的最终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方式,综合反映了学习过程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达成程度,从评价制度设计上与“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一致。

高中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预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既要着眼于基本素质的培养,也必须传授和训练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要求,所以在教育观念与思想、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等方面都必须服从这样的价值目标。

上海市的高中教育有很好的基础,最近若干年里生源人数又处在低位,正是整体推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极佳时机。高中学校自身要在培养的基础性、教育的完整性和评价的过程性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培养改革,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与成长需求,提升高中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达成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Zheng Fangxian

Abstract:The new reform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under “two bases and one referenc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reform.Apart from policy support and socially supportive environment,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should be depended on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The idea,method and goal of student cultivation should be renewed and perfect cultiv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a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ity of training,integrity of education and process of evaluation.

Keywords:new reform of entrance examination;high school education;transformation;target;pathway

注释

[1]作者简介:郑方贤,男,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考试招生制度与基础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