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调研统计,民族地区各行业人才均短缺,尤其是公共卫生医疗、政法、教育等行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其中双语人才尤为紧缺。基于广泛和深入的调研,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开展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的“高校+地方+行业”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已开展了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张明善 严 茜 李永政

目前,我国共有15所民族高校,在校学生达220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均在60%以上,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才培养与民族地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才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

一、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质量偏低,高层次人才紧缺

众所周知,由于民族地区条件普遍较差,经济社会不发达,加之教育基础薄弱、高等教育不均衡,高级专门人才向民族地区流动少而向外流动普遍,导致目前民族地区人才质量相对偏低,高层次人才紧缺。据统计:2009年,全国民族自治地区每10万人口中大学阶段的入学者1385人,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生活艰苦,硕士以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更是十分匮乏,其中少数民族硕士及以上人所占比例,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23%,其中新疆、西藏等地分别为0.09%和0.04%,而云南仅为0.02%。[1]

(二)“双语”人才奇缺,基层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既熟练掌握汉语和现代文化,又通晓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基层少数民族人才严重短缺。全国政协组织的“少数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短缺问题”调研组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就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问题进行调研发现,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翻译人员非常匮乏,案件只能用汉语审判,有的甚至无人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公诉、辩护等,少数民族当事人在刑事案件审结后,只知道自己被判了多少年,其余根本没有听懂。这种双语人才缺乏的事实在民族地区比比皆是。又如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2008年10月30日前,云南全省法院系统共有政法专项编制内人员10937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仅有327人,占全省法官总数的6%,特别是新上任的年轻法官中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寥寥无几。据统计,37个国家级贫困县法院的情况尤为严重,如西盟、孟连、贡山、大姚等10个国家级贫困县法院,能讲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仅有50人,而且年龄多在50岁以上。[2]

(三)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行业与区域分布也不均匀

由于民族地区(含欠发达地区)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前往民族地区择业的意愿降低,远远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根据调研统计,民族地区各行业人才均短缺,尤其是公共卫生医疗、政法、教育等行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其中双语人才尤为紧缺。根据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卫生员比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与初中学校生师比等指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见下表:[3]

二、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开展订单定向式培养模式的对策

导致民族地区人才紧缺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对地方的需求没有很好的针对性;二是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对吸引人才到民族地区去工作十分不利。由于鼓励政策的力度不够,因此到民族地区去就业的大学生少、研究生更少,同时来自本民族本地区的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回去工作。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广泛和深入的调研,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开展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的“高校+地方+行业”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地方+行业”的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根据民族地区的人才紧缺行业的人才需求,国家或当地政府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吸引考生报考面向民族地区的人才紧缺行业的专业,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按招录时的签约到指定民族地区的行业就业。具体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或它们的并存形式。

(一)“高校+地方”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民族高校应挑大梁

“高校+地方”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地方政府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订单定向招录,高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生毕业后到签约的民族地区服务就业。

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开展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例如,云南省已于2010年出台《云南省法院系统订单定向招录培养少数民族人员方案》,云南省给予特殊优惠政策,面向人口较少民族、特有民族、特困民族及指定的民族地区,通过高等教育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又如,四川省2010年出台《四川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协议签订办法(试行)》,解决四川省农村基础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紧缺问题,重点解决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紧缺问题。[4]

(二)“高校+行业”订单定向培养模式,特色院校应担重任

“高校+行业”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尤其是特色院校与面向民族地区人才紧缺的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订单定向招录,特色高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生毕业后到签约的民族地区指定行业服务就业。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已开展了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开始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每年招收4.5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今年已首届毕业奔赴农村基层义务教育学校。又如,自2010年起国家将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面向农村基础医疗卫生单位的订单定向人才培养,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5]就四川省而言,2010年国家分配给四川省此类本科生招生名额500名,其招生效果好,大大超过预先的期望。

再如,2009年国家司法部、教育部等部委已在部分政法院校和民族高校开展双语藏汉双语人才培养。针对藏区基层双语政法人才的缺乏,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开始承担了此项人才培养任务。

毋庸置疑,“高校+民族地区+行业”的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可以较好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环境下民族地区人才紧缺的状况。

三、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搞好规划,完善政策

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推进,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巩固,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项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因此,这不仅是高校与地方的双方行为,更应是政府的行为。为了促使改革不断深化和有序、有效地进行,政府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协调合作机制。

做好本地区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是实施这项举措的前提。根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本地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对紧缺人才的现状做好深入准确的分析,并采取强有力、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其次,要出台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健全相关机制,建立一套刚性的制约机制与柔性的激励机制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本地方来就业。政府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确保订单定向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免除学费,获得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费,对定向免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建立订单定向学生的诚信档案,如学生因自身原因未履行协议的,要按协议要求如数退还已享受的相关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费),并收取一定的违约金,同时将违约事实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二)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主体作用,为民族地区培养紧缺人才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一直是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族院校已为国家培养了90余万名各民族人才。[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民族院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与经济、市场、企业、多元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民族高校要将用人标准、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努力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使学生既拥有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又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民族高校要不断完善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注重课程设计的项目性,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景融为一体。同时,民族高校应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去民族地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各族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服从国家需要,勇于到民族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充分发挥部分用人行业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已上升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由于各方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民族地区的行业单位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必须实现由事后选人向事前预订的转变,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

实现面向民族地区的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就是要求民族高校依据一些行业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并以此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时经用人单位和学校考核合格后,依照协议吸收毕业生就业。这样即可使民族地区的一些行业单位能够吸收和培养岗位对口的优秀员工,增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第一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同时,民族地区的一些单位要主动参加订单定向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配合或主动与高校共商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尽力为订单定向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与职业环境,充分利用高校有效的教学资源为自己培养所需人才。

(四)充分发挥培养对象的主动作用,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就业形势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时应摒弃功利性,摆正自己的心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改变就业的地域性局限,到民族地区的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各项工作。这样既可以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也能够极大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促进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协议的法定义务,确保订单定向培养的学生的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毕业生愿意去民族地区建功立业。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

【注释】

[1]《中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李寅:《双语政法人才匮乏,订单式培养求缓解》,载《中国民族报》2010-06-25。

[3]《中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切实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协议签订工作的通知》(川卫办发[2010]415号),2010年。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卫办科教发[2010]138号),2010年。

[6]新华网:《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院校培养90余万名各民族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