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

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求效率与合理化是学校管理科层取向的核心和思想基础。非个人取向要求学校组织内一切行为都排除同情、喜爱、仁慈、感激等个人感情因素,因为它们违背了科层体制的“客观、理性”的原则。一方面,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有不少相似之处,包括:专业取向同样承认组织内分工与专门化的必要性;专业取向也希望维持学校组织内部一切行为的客观、理性、公正无私,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甚至专业取向也不完全否认法规条例的管理意义。

随着现代组织的发展,组织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现代领导体制的发展,“职业软专家领导体制”的出现,以管理为职业的“软专家”不可能再在各个具体的专业领域内都具有超过下属的智能,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以层级节制为基础的纪律控制,和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专业智能控制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的冲突由此产生。早期的冲突并不激烈,主要是因为专业取向还没有形成为一种可以和科层取向相对抗的比较成熟的观念系统。所以,解决这一冲突的方式一直很简单,那就是根本忽视以专业智能为基础的组织控制原则,这使得现实中的科层体制大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僚体制”。

一、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

以科层体制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称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追求效率与合理化是学校管理科层取向的核心和思想基础。其中,效率是所有科层组织的最高目标。合理化是指学校组织内一切管理行为均应合乎理性,并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

分工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出现的必然现象,因为大部分现代组织内部的工作都很繁杂,个人单独无法胜任。所以,分工不仅使组织内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而且分工导致的专门化使员工富有专门智能,更利于履行其职能。另外,分工使组织可以根据各类工作所需的专门技术招聘其相应资格的人员。所以,分工与专门化是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教育系统的分工,从教育对象上看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部分;从专业上可以分为文、理、工、管等不同方面。具体到一个学校内部,则可分为各种性质的管理职能部门、各种科目的教研室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等。显然,分工与专门化是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获得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准的重要条件。

科层取向的最突出特点是强调严格的层级节制。在科层取向的学校组织中,每一级职位赋予其承担者对下属进行合法控制的权力;整个组织系统以“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最高控制原则,构成学校内部严格的层级节制系统。由于克服了封建宗法体制中家庭背景、裙带关系等不公正因素的干扰,将组织内的所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完全建立在职位关系上,所以层级节制强化了学校组织管理的合理性。但是,科层取向过于强调权威的层级节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较为频繁的矛盾冲突。

强化规章制度管理是科层取向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它的明显作用在于,将学校组织内每一职位的业务范围、工作程序、行为标准以及学校系统内各科室的职责、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关系以规章的形式明确下来,使学校内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科层取向把法规条例的运用极端化,必然以严密监督、严格控制、有效奖惩为具体手段,而上述手段与学校组织内部的疏离高度相关。由疏离导致进一步的控制,最终形成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恶性循环,严重破坏学校气氛。此外,由严格的制度管理导致的强制性学校气氛,对学生个性发展也具有严重影响,极端化的制度管理完全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规章制度的奴隶。

非个人取向要求学校组织内一切行为都排除同情、喜爱、仁慈、感激等个人感情因素,因为它们违背了科层体制的“客观、理性”的原则。对于学校组织而言,强调理性有可能对学校管理者滥用权威加以有效的限制,强化学校工作秩序,提高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对教职员工的人性压制,从而破坏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士气和心理气氛。

专业取向是在学校科层组织内部产生的另一种学校管理倾向。一方面,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有不少相似之处,包括:专业取向同样承认组织内分工与专门化的必要性;专业取向也希望维持学校组织内部一切行为的客观、理性、公正无私,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甚至专业取向也不完全否认法规条例的管理意义。另一方面,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之间的差异又是极其明显的,甚至在某些方面与科层取向存在着相当激烈的冲突。

专业取向首先反对把追求效率、经济利益作为学校工作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更多的是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问题。在它看来,学校应该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学校工作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独立的、鲜明的、多元化的个性的人,而不是统一的标准化的商品。尽管每一社会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教育目标的实现远不是“成本”与“经济利益”等概念能够解释清楚的。需要说明的是,专业取向反对科层体制的效率化原则,并不是要完全抛弃效率观,转而追求其他的教育管理目标。问题在于专业取向更强调学校教育是一项具有人文特点的事业,强调对学校系统的管理,不能像工商系统的管理那样,简单僵硬地运用效率的框框来衡量、评价一切工作。专业取向认为,科层体制的效率化原则使用不当很可能使学校失去其文化实体的特性,成为生产统一的标准化人才产品的机器。

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的更严重的冲突在于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与科层体制的纪律与控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常希望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有广泛的自主权,他们的行为选择或决定,多以在长期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专业智能为基础。与行政领导相比,他们更愿意认同本专业的同行、专家的意见,以他们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群体。科层取向要求教师的一切行为接受来自上级行政领导的指示与控制,对教师的行为评价要视其是否与学校现存的各项法规条例一致,这是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冲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的冲突还包括专业取向对科层体制的法规条例的反叛。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反映了两种人性观的对立,甚至可以说它们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文化。科层取向的管理以法规为中心,表现出对人性的限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所有教职员工的工作(包括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被各种守则、手册规定好了,他们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服从上级与法规条例的安排。专业取向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本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任何法规条例都不应成为压制人的工具。

最后,专业取向所强调的“个人理性”对科层取向的“组织理性”提出了挑战。科层体制的“合理化”原则和“非个人取向”,强调组织内部一切行为均应“客观”和“理性化”。这里的“理性”,是指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的“组织的理性”,它要求教职员工的一切必须屈从于学校目标的要求,或更具体地,屈从于学校组织内层级节制的权威、命令、纪律及法规条例。教职员工面对强大的科层理性的压力,实际上不可能做任何自主的理性决定。专业取向则有着与科层取向完全不同的对理性的解释,认为只要个体所确定的目标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所选择的行为手段能够实现目标,就意味着这一个体行为受理性支配。专业取向强调学校组织应尊重教职工的“个人理性”,使他们能够自主地为自己确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选择合适的手段。

学校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的对立看似的教师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两大群体的对立,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两种价值观,是学校管理中的人文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有学者对一所文理学院的研究结果指出,无论教师还是行政人员中都存在两种组织态度:四海为家型及地方型。前者是指那些对受雇组织的忠诚度颇低,而对自己的专业角色、技术维持高度信守的人,他们更重视组织内的参照群体。一项研究表明,地方型的职员大多是来自当地大学甚至就在本校毕业,缘分一到很快结婚;或者是年纪较大,已经在团体中待了很长的时间,并计划无限期留下来的那些人。这些人大多认同组织的目标,关注组织的发展和安全,认为权威的使用与法规的执行是维持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但在专业精神方面,他们却大多乏善可陈。四海为家型的职员较多地将自己与组织的其他成员隔离,醉心于自己的专业角色、技术,对组织内的其他事物往往心不在焉,对组织缺乏归属感。他们相信其他组织亦不乏良好的发展条件,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他们可能随时准备调离。

二、双重取向与冲突的调适

作为贯通整个学校管理过程的价值取向或基本原则,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的冲突表现出比较强的对立性,多数研究结果证实了两者之间的负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层级节制、法规条例、程序的明确度以及非个人化一起变化,分工与专门化、专门技术智能一起变化,而两个组群之间相互独立或负相关。这一结果使许多人相信,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科层组织,一种被称为“科层取向的”学校科层组织,另一种被称为“专业取向的”学校科层组织。

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学校管理的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并非完全不可调和。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霍伊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在科层组织内部可以同时并存。他们以学校系统科层化与专业化的程度作为两个维度,提出了一种学校科层体制类型理论,将学校科层体制划分为四类:韦伯型,两种取向并存、互补,接近韦伯所说的理想型;权威型,强调以层级节制为基础的权威,纪律与控制是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专业型,强调专业人员和位于科层组织中的控制者共同参与决策,教师在组织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大权力,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享有较多的专业自主权;混沌型,科层化、专业化指标都很低,组织动作处于混乱、冲突之中。

用这种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现实中的学校组织多以权威型为主。在此类学校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与科层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无论教师或学生都较之专业型学校感受到较多的无权力感,学校内部的疏离与僵化同样严重。在为数较少的专业型学校中,决策由那些具有专门智能的人们来做,而不是由行政人员来做。校长通常具有较多的非权力性威望,他们不太需要借助科层取向的强制性权威对下属进行控制,因而学校气氛相对比较民主、宽松,较少冲突,但这种情况的极端化也可能会损失效率。

韦伯型是学校组织中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互相融合的结果,所以被称之为“双重取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双重取向在学校管理的硬件方面基本上保留科层体制的学校组织结构,但相应增加了教师参与管理和专业的自主权,并通过系统的法规条例加以保证。在实行双重取向的学校,往往同时存在两个权力系统,区分而治。其一为行政的,另一为专业的。前一系统自校长、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到普通的职工,由上至下实行层层控制;后一系统则由教师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自己的层级结构,如专业委员会或教师联合会等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这两个系统协同运作,共同实现对学校的管理。在组织文化方面,双重取向的学校表现出较强的人文特点和较少的机械性,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比较平等,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由的空气,法规对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起引导而非限制作用。

事实上,现实中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只是处在某一种发展状态,或者科层化更多一些,或者专业化更多一些。可以推测,专业化与科层化的结合应该有一个最适当的水平,只有在这一水平上的双重取向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但是,具体在操作中如何处理好两种取向之间的关系却始终是个难题。

总之,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似乎很难两者兼顾,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现实中的大多数学校必须尽可能改变单一的权威型模式,以缓解学校内部专业取向与科层取向的冲突,减少学校内部的疏离,将学校导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注释】

[1]原文发表于《教育评论》2001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