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菁英人才”培养计划

“菁英人才”培养计划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坚持“两高定位”和“四维交汇”的培养思路。在校菁英人才学校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团委积极鼓励二级学院设立“院级菁英人才学校”。截至目前,已有一半以上学院开办“菁英人才学校”,每年学员共计500余人,成为学院主要学生骨干的培训营和来源地。

学校重点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采用模块化、开放式方式,设置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和实训环节,着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迄今已招收了五届学员。作为育人工作的新模式、新载体,“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彰显了别样的教育魅力。

(一)项目开展的前瞻性思考

一直以来,学校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引领、成才服务和骨干培养,让教学与实践互通,努力探索学生骨干培养的创新举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培养模式改革,分别修订了《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培养计划》《招生简章》和《暂行条例》,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提升教育主导合力;量化考核、竞争流动,提升教育主体自觉;课程交叉、学科融合,提升教育内容品质;重在实践、导学导练,提升教育方式实效,建立了联合培养、竞争流动、内容宽厚和注重实践的“四维交汇”新模式,完善导师制、学长制和课程体系设计,出台了《研究生学长领航计划》和《学术创新方向学员专项训练细则》,搭建了更多学生学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形成了校院两级培养的新格局。

(二)推进思路以及具体措施

1.“两高”与“四维”融合,从明确思路到精心培养。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坚持“两高定位”和“四维交汇”的培养思路。“两高”即组建规格高,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校长,校领导全体出任导师;选拔起点高,每学年初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中招生,通过笔试、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层层选拔,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200名。其中,管理创业方向50名左右,学术创新方向150名左右。“四维交汇”即基于校内多部门、多专业、校际、校企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主导之维,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基于过程选拔的竞争流动机制为主体之维,设置量化考核机制,确保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宽厚交叉的课程的内容之维,从系统性、针对性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建立包含党政理论、素质拓展、管理科学、实践训练四大类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基于研讨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方法之维,小班化教学研讨、配备专业导师队伍,搭建基于真实情境的锻炼平台,为实践育人创造条件。

2.分方向与分层次培养相补充,由点及面彰显示范效应。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校菁英人才学校分为管理创业、学术创新两个培养方向,以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为培养重点,开展为期三年的第二课堂育人工作。其中,第一学年为基础培养阶段,主要围绕党政理论知识、管理学、心理学、英语口语、创新创业知识等通识类课程进行专题学习;第二、三学年为专业培养阶段,按培养方向设置大量实训环节,实行过程考核、末位淘汰的竞争流动机制,提升学员的自觉性。

在校菁英人才学校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团委积极鼓励二级学院设立“院级菁英人才学校”。截至目前,已有一半以上学院开办“菁英人才学校”,每年学员共计500余人,成为学院主要学生骨干的培训营和来源地。

3.“三提前”与“三提升”结合,从理论研究到行动体验。在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学员们可以提前接触本专业资深教授,提前接触本专业前沿课题,提前接触专业课题研究团队。通过理论辅导和研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活动,提升理论素养,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菁英人才学校聘请八十余名资深教授、海内外“三创”人才、企业家担任导师,先后与浦口团区委、南京高新区等地方政府部门签订校地共建协议,与2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大学生骨干挂职村、社区团组织副书记,服务社区、深入企业,将专业知识、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有机结合。

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通过对品学兼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生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创新意识、合理的智能结构、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开放的全球观念的高素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南京工业大学不断深化“青马工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创新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