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发展理论

个性发展理论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因而个性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发展,标注着每个人个性生长变化的不同方向与路径。马克思个性发展理论为我们揭示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存在以及为创新人才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积极视角。

(一)理论概述:内涵与特征

1.内涵。个性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心理学上,个性是一种个人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品质,社会学中的个性强调个人具有的社会在他身上培养并显现出来的特征与品质。教育学解释道:“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主要成分是个性心理特征,含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等;以及自我意识。”[1]哲学上关于个性的内涵源于马克思对于共性与个性的论述,并在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个性是与共性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是一事物有别于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规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性与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共性寓于个性当中,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个性又受到共性的制约,个性与共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2],马克思关于共性与个性之间关系的论述源于其对于人类发展主体即人的探讨,并最终落实在人的发展中,这点在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理论中有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克思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3]在人的本质结构中,存在着类本质和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属性,同时更包含着人的个人本质,即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本质规定性,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的个性,体现出个人在意志品质、性格特征、行为倾向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展示出独特性和独特本质,因而它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人的个性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人的个性是可以认识与改变的,是在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形塑中实现着突破与发展。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因而个性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发展,标注着每个人个性生长变化的不同方向与路径。一方面,遗传基因的生理差异导致每个人在智力和行为方式的倾向不同,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心理学上根据神经特质对于人类不同性格类型的界定,并据此提出了进行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的建议。另一方面,个体之间在智力、气质、能力、兴趣、理想等方面的不同构成了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正因为生理差异与心理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个性发展的参差不齐,个性发展实际上也是一种强化个人优势的发展,每个个体都试图突破平庸,显示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一个人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难怪马克思说,个性的发展尤为重要,它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标志,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表征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2.特征。个性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标志性存在,标志着个体独特的个性品质,相应地,个性的发展也因而是独特的,不仅源于每个个体先天的生理与心理的遗传性差异,更是一种个体对自身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路径认知。因而,这种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更多地体现在个体对自身个性的后天改造过程,这也就是个性化中“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

关于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个性是在先天条件基础上的后天改造过程,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与汲取间接经验双向作用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源泉”。个性发展实践的主动作为者最终落实到个体自身,主体性成为个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主体自我的觉醒意识和主动作为意识,欠缺相应的自我行动、自我审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个体便失去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即便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个性的发展从根本上也是受到牵制的,因而也是“未完成式”的、不健全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个性,这是一种由体力、精神力量、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等因素组成的极复杂的合金。”[4]由此观之,健全的个性发展也必然是综合性的,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多重因素的共同行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性的发展离开了创新能力的突破,就无法实现对“平庸”“庸常”“大众”“云云”等共性的桎梏,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反过来,个性也是创造性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人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有创造成就者和无创造成就者的差异主要在于个性特征的不同。[5]因而,人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发展,个性发展奠定了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创造性也成为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

(二)理论启示:教育观念导向

1.启迪教育培养理念。马克思个性发展理论为我们揭示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存在及个性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为个性发展特别是人的心理品质、性格特征、感情世界、行为方式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宏观的哲学理论基础和认知问题的有效启示。个性的发展成为人的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同时,个性的发展是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积极作为的过程,客观环境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于是,人才培养理念获得了一次新生,高等教育获得了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即将作为的有利契机。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教育在造就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旨归。反观中国传统的统一式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像极了“批量生产人”的“工厂式学校”,学科、知识等内容成为车间的主芯,学生沦为零部件,学校发展更多是围绕学科本身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更妄谈学生的个性发展了,高等教育中“主体缺位”的现象长期存在。个性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培养对象和重心上实现了一次思维理念上的“拨乱反正”,高等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所说:“人不是高等教育的手段,而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指引人们寻找世界的客观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追求真理,更是要激发人们的潜力和素质,使其具备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成形。”[6]这种从“统一式传统教育”到“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认知建议,启迪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向“人”的转向,大学生回归到培养的主体地位,高等教育逐渐显露出向“人本”进行迁移的可能性。

2.开启教育本体论追问。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必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逃脱不了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个性发展理论为我们揭示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存在以及为创新人才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积极视角。个性发展理论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特别”一词,没有人与人之间个性的迥异,自然也就没有大学生个性的说法,每个学生都是在以自身的差异性确认着自身的存在,正是这些个性差异的存在,为我们认识大学生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提供了更加明晰的视角,学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同质体,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物,他们的个性需要高等教育在有效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挖掘。

同理,对于上述命题的发问,我们也就不难找出答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致力于对学生个性的培育,致力于打造与众不同的学生个体,打造“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人才”。邓小平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区别对待。他认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得不承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迈进。”[7]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试图摆脱“千人一面”的印象,转而标示自身的“独一无二”性,高等教育人才观念开始实现从“一元人才观”到“多元人才观”的转变,在此观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可渐次开启从“模式化批量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的漫长跋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