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学生评教看教师地位的转换

从学生评教看教师地位的转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中国教育报,济南某中学以学生评教的结果决定教师是上是下,引发全国性的关注。表面看是学生不知感恩,其实是教师的角色地位在发生变化,教师已经开始变成服务者。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不过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和家长要比学校和教师早。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列于同等地位。在中国,从古至今,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要高于一般职业的。产生教师至高无上地位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把持着知识。

据中国教育报,济南某中学以学生评教的结果决定教师是上是下,引发全国性的关注。未及慨叹完,自己也迎来了学生评议。不知是不是受外界的影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好像今年各学校学生的评教都比以往增大了力度。邻校今年就采取了评议结果张榜公布的办法,虽然不是以此来议定教师的输赢,但还是一时惊起轩然大波。据闻,自公布之时起,就有不少教师到班上向学生“问罪”。面对此情此景,学生吓得一个个趴在桌子上,既不敢看老师,也不敢出大气。但一等老师摔门而出,学生们则是一片欢呼雀跃。为什么学生会从“知恩图报”变成“没有丁点儿良心”?表面看是学生不知感恩,其实是教师的角色地位在发生变化,教师已经开始变成服务者。

在经济社会,如同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一样,教育也是一个生产产品的过程。只不过教育的产品既非某一具体的知识,也非掌握知识的学生。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它是指通过教师的劳动所提供的包含了知识、信息、文化、思想观念等内涵的一种活动过程,既包含了课堂教学也包括了课外指导;既包括了具体的教学指导也包括了或隐或显的校园文化等内容。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而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说,教育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服务产品直接的生产者,学校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学生则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不过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和家长要比学校和教师早。从他们“缴费”上学的“有偿教育”开始,他们就认识到自己购买教育“服务”所应享有的权利了。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下,他们一方面对学校和教师(提供服务者)挑三拣四——择校权的应用;一方面又常常要“用脚来对教学和教师投票”——背着书包、带着钱包,离开不满意的学校另行择校。出现这样的极端,就是因为学校没有给家长、学生提供对教育服务的评价权。所以,他选择离开。而今,当拥有了这样一项权利后,他们就要向学校、向教师说“不”了。

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师与君王相提并论。《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列于同等地位。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加里宁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从古至今,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要高于一般职业的。这样就一步步形成了师尊生卑,老师一手遮天,学生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的局面。“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一些意识仍停留在教师的头脑中,一时难以挥去。

产生教师至高无上地位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把持着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韩愈的这一论述几百年来成为教师学术和业务的最好注解。在古代,能掌握知识的人少之又少,教师就成为知识的垄断者。进入近代,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分工的细化,教师逐渐成为技术工种,仍然是传道授业的不可替代者。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在课堂老师高高在上,指挥学生任意东西。也正是对知识的“把持”,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学校,教师的地位受到重视,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上很少有选择权和自主权,一切都按照统一的、规范的培养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管理模式上,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没有当作服务的主体。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为学校的任务就是琢玉成器。定规矩,就是教学生、管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能力的养成。

而今,人类已迈入知识社会和经济社会。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一些行业受到来自新标准的评判,而教师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指出,当学生不用缴费上学时,学生只是“三等顾客”。而一旦学生缴费上学时,他们就成了“一等顾客”。上学不用支付学费时,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并没有被凸现出来,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学校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对免费的午餐,还有什么好挑三拣四的?中国俗语也讲“要饭吃哪能嫌凉”。现在学生交费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凸现出来,情况就有了不同。他们不仅开始思考所接受的教育服务与他们所支付的学费是否等值(择校),而且开始以消费者的身份主动要求学校提供更符合他们心意的教育服务(择师)。于是,他们就要“挑肥拣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以过去的老眼光看待自身与学生的关系就难免“不识时务”了。由此可见,面对新的形势要求,教师应摒弃自己的传统认识,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此来赢得学生的“芳心”才是关键。

第一、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情感才会得以培养。一直以来,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亲其师,信其道”是古人对师生情感与教育教学关系的最简约也是最概括的表述。

第二、通过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取悦学生”。教师应不断、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这里取悦学生绝不是像部分老师想象的那样,“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们了,你们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这样的老师已经完全丢掉了作为教师起码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以此来取悦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面对学生的“挑剔”,反思总结自己,以促进自己的成长。一是要反思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技能、技巧。三是要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四是要反思自己的理论水平。

变化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只能是以变应变才能八面玲珑,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