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每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

“每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梭罗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像他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梭罗曾抱怨,“很奇怪人人都急于追求教师的名声而不愿做追求真知的学生。”梭罗也说,“毫无疑问,别人可以代替我们思想,可是如果他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我自己思想,那么这

梭罗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比克曼教授(Martin Bickman)认为爱默生、梭罗以及其他超验主义者一道开创了美国教育“主动性学习的传统”(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91]

19世纪中期以前的美国正规学校教育,基本还是沿袭传统的模式,以灌输大量的知识信息为主,讲求记诵,忽视学生的消化吸收,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学生终日埋头于书本教条,皓首穷经,最终难免成为爱默生所讥讽的书虫(bookworm),却未能学到真正有益于生活的有用的知识。用梭罗的话说,“学生在剑桥(哈佛)或别的学校为了必须有的便利,花掉了他或别人很大的生命代价”而得到的“绝不是学生需要的东西”,恰恰相反,“学生或那些想从学校中得益的人,如果能自己来奠基动工,事情就会好得多。”[92]他所说的“奠基动工”,就是进行生活实践。用他所举的例子,倘若一个孩子自己开挖出铁矿石,并且熔炼出来,做成他自己的折刀,而另一个孩子一方面在冶金学院听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赠送的折刀,试想一个月以后,哪一个孩子更容易被折刀划破手指呢?

梭罗自己学习测量术、木工技艺、博物学,同时也将这些技艺学问运用于实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不仅是康科德著名的土地测量员,也曾进行过几项铅笔工艺革新,还帮助家里修建了两所房子)。同样,他也希望学生能够从做中学,因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是个人真正拥有的东西。和爱默生一样,他相信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某种天赋,而教育的功能将是将每个人唤醒,让这一潜能激发出来。像他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93]他的材料、设计必须与众不同,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创造物。只有勇于和命运抗争,而不是忍受命运静默的绝望(quiet desperation),人才可能超越社会所强加的陈规陋习,焕发出完满的生命力。梭罗将中国汤铭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作为自己的生活信念,也将它视为教育的最高准则,因为在他看来教育就是要“追求探索精神世界的更高规律。”[94]

要获得这种创新思维的能力,首要一点,人必须承认他的无知。梭罗曾抱怨,“很奇怪人人都急于追求教师的名声而不愿做追求真知的学生。”[95]另外一个场合,他又大声疾呼,“看看今日教育的情形!——它将一条自由蜿蜒的溪流切断成了一道沟壑。”[96]为了避免这样一个死水一潭的局面,他号召学生和教师一道共同学习。在一则日记中他提到杰斐逊总统曾建议设立“普及有用知识协会”,而他本人则建议同时设立“无知普及协会”,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了解到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知识的起点。[97]

和20世纪著名教育家杜威一样,梭罗不是将教育仅仅视为生活的准备,而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如果说有明确的目的,那只有一个,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梭罗的眼中,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整体,因此作为对世界真实反映的知识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应被人为地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部类,甚至形成对立(比如文科和理科,博雅与实用),而这一切从根本上都阻碍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正如当代教育家米勒(Ron Miller)所言,“孩子们不仅需要通过他们的头脑来学习,他们还需要通过心灵、感觉、情感、想象力和身体来学习”。[98]梭罗也说:“他们应该自始至终热忱地生活,除非青年人立刻进行生活的实践,他们怎能有更好方法来学习生活呢?”[99]所以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他让学生亲近自然,倾听自然,动用一切感官来获取生活的经验。当代小说家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在他的《梅森和狄克逊》(Mason and Dixon,1997)一书中有关于梭罗如何带领学生们在印第安人营地中考古,发现印第安人野炊遗址的生动描述。[100]另外,爱德华·爱默生(Edward Emerson)在《一个年轻朋友记忆中的梭罗》(Henry Thoreau as Remembered by a Young Friend,1917)和路易莎·梅的《小男人》(Little Men,1871)中也类似描述。

在承认自己无知的基础上,人才可能勇于探索,不断求实与创新,从而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对权威的盲从,在梭罗看来,是人类最可悲的事情,因为社会是不断变革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而权威作为过去知识的化身,不过是一尊毫无生气的塑像而已。人一旦屈从于权威,无疑便失去了前进的能力,整个社会也将因此而故步自封,甚至僵化倒退,因此必须倡导一种挑战性的批判精神。

梭罗本人在《论公民的消极抵抗》(Civil Disobedience,1862)一文中不仅批判集权统治,批判工商垄断,批判科技进步对自然和民生的负面影响,更批判个人在社会习俗面前的怯弱畏缩和无动于衷。跟马克思“人的异化”观点一样,梭罗也感慨:“看啊!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101]在梭罗眼里,正如他所崇拜的先贤苏格拉底一样,“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因为这种生活仅是机械性的重复,在这种情况下,人犹如动物或奴隶失却了生活的目的,仅满足于物质性的生存。像他所说的“人可是在一个大错底下劳动的啊,人的健美的躯体,大半很快地被犁头耕了过去,化为泥土中的肥料,他们所积累的财富,被飞蛾和锈霉在腐蚀掉。这是一个愚蠢的生命,生前或者不明白,到临终,人们终会明白的。”[102]而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必须充满怀疑和批判精神。

梭罗本人曾因拒交人头税而坐牢一天,是因为他反对美国政府对墨西哥的战争;他为布朗之死多方奔走呐喊,也是因为他坚信任何政府无权剥夺公民的平等权,包括黑奴。他以亲身实践告诉人们:一旦形成了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人们就会摒弃先前许多理所当然的习惯做法,发现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和改善个人及社会的生存环境与状况。爱默生曾将静态的思想者(Thinker)与动态的思想着的人(Man Thinking)对举,以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梭罗也说,“毫无疑问,别人可以代替我们思想,可是如果他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我自己思想,那么这就不是我想要的了。”[103]由爱默生、梭罗等人开创的这种创新性思维和主动性学习的教育传统,后来经过20世纪教育家杜威和赫钦斯等人的发扬光大,对美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恐怕是作为“隐居者”的梭罗始料不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