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默生教育思想简评

爱默生教育思想简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出生于1803年,其时距美国独立革命仅二十余年。只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爱默生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才更能见其现实意义。由上述的爱默生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背景的概述可以看出,爱默生的教育思想是人类历史上千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结晶。倘若说辩证法堪称黑格尔哲学的精髓而无处不在的话,个人主义无疑是贯穿爱默生庞杂的思想发展历程的一根主线。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出生于1803年,其时距美国独立革命仅二十余年。一个刚从英国老牌殖民者手中夺取自由的新兴国家,正是百废俱兴,蓬勃发展的时候,那一种初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初露端倪。政治上,来自于西部的“草根”总统杰克逊继承并发扬了杰斐逊总统的民主思想,“普通人的美德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颂扬”,因为“杰克逊信任他们的常识和直觉判断。”[80]在中西部取消了对选民财产限制后,普通民众的参政意识大大增强,而这种积极参政建设民主的高涨的热情,反过来促进了经济方面的长足发展。

在经济方面,美国拥有天然的广阔市场,享有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到了1816年,美国杰斐逊时代“农业立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转向以工商业立国。因此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美国开始施行关税壁垒,阻止英国及欧洲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在这样种种有利的条件下,美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地发展起来,而其重心,无疑便是爱默生所在的新英格兰地区。事实上,处于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很长时间内不仅是众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它在科学、文化等方面也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新英格兰地的波士顿和费城甚至早在革命前就已然是北美十三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进入杰克逊“改革年代”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项公共福利事业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难怪改革者们坚信,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和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日臻完备的法律和公平公正的行政措施去纠正,去补救——“他们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以一种天真的乐观主义从各个方面对社会进行改革,以为很快就能扫除人类进步的一切障碍,把美国建成一个至善至美的国家,作为全世界的楷模。”[81]而社会改革的首要举措,在他们看来,就是继承早期清教的思想遗产,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尤其是提倡免费的公共教育事业。认为这是让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发展,并最终缩小以至消灭社会等级差距的最佳途径。只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爱默生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才更能见其现实意义。

由上述的爱默生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背景的概述可以看出,爱默生的教育思想是人类历史上千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结晶。与其超验主义哲学思想,以及其终身信奉不渝的个人主义观念也是一脉相承的,超验主义哲学强调注重个体经验,强调对个人的自我超越,反映到教育方面,自然就演化为相信个人的潜能和天赋,这对于整个美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传播和民主化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倘若说辩证法堪称黑格尔哲学的精髓而无处不在的话,个人主义无疑是贯穿爱默生庞杂的思想发展历程的一根主线。甚至他的超验主义,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对个人经验的超越或自我超越。和他的哲学思想相一致,他的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彻头彻尾地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彰显,这种个性的张扬几乎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哪怕被上“自私”或“利己主义”(egoism)的恶谥,也在所不惜。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上,爱默生相信,“人是内生的,教育就是他的展现”——人的个性,在他看来——“正确的伦理道德是中心,从灵魂向外发展”[82]似乎是柏拉图或普罗提诺学说的一种现代版本。和十七世纪启蒙思想家一样,他坚信凡人皆有理性,这种理性拜上帝所赐,使人高于万物,甚至人本身就拥有可以被视为与神较为接近的性质,即神性。就像他在《论教育》中所言,“人的最崇高目的,就是他自身”(Man being the end)[83]。上帝派遣每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人间,爱默生说,都使他怀有某种愿望,去实践某种神意,因此,简直可以说,每个来到世间的人都是一个天才,与众不同。仿佛一个胚胎,像他后来比喻的那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宛若等待自然的万物开花结果,这也许是他所赞叹的生命的奇妙(charm of life)。[84]

在另一篇很有名的演讲《论自助》(Self-Reliance,1841)中,爱默生明确指出:蕴藏在一个人身上的力量实际上非常新奇,因此除他而外,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本领,而且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听上去也许有点不切实际,天才自己都未必意识到自己的天赋。然而或许对大部分人而言这就是一个事实。爱默生对天才的定义“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适用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显然有些惟我独尊的味道,但这样的准则无疑已将个人价值置于集体——教会、国家以及各类社团之上,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将人从神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话,到了19世纪,经过爱默生等思想家的努力,人已经被提升到了几乎与神平起平坐的地位。

既然每个个体都可能是(或者就是)天才,则每个被教育者都应该得到尊重,这也成了爱默生教育方面的重大发现:“教育的秘密即在于尊重学生”(The secret of educatin lies in respecting the pupil)。[85]这种尊重不仅意味着人格上的尊重,更在于处理教、学关系上的尊重:不是教你想去教的东西,而是教他所能接受的、适合他天性发展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接受教育(each individual must be taught anew)[86],这又跟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了。

与这种尊重个人价值、弘扬个人主义的教育观念恰恰相反的,就是扼杀摧残这种个人的创造力,使之裹足不前、畏首畏尾,最终则使人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庸之辈。他在《论教育》(Education,1876)一文的结尾热情洋溢地号召每一位教师特立独行的学生给予嘉奖,甚至去拥抱那些敢于指出教师错误之处的学生。而在《心灵法则》一文里,则对当时学校教育(尤其是主日学校)中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不要违背青年人的意志,把他们拘禁在教堂的靠背长椅上”——这简直就是对青年学生的体罚和人身摧残了;“也不要违背孩子的意志,连续问他们一小时的问题”。[87]

自然机制本来是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以有序地合理展开,并能正确选择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对于学生们,爱默生同样给出了忠告:相信每个人内在的潜能,不要去模仿别人,因为上帝造人之时,赐予每个人的禀赋是各不相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默生对神学院的毕业生,甚至对全体美国人民,发出了大声的疾呼,“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异于自杀”——也许有些矫激,有失偏颇,但以当时的情形论,不以这样的力度,何以唤起民众并令其警醒?

19世纪中期美国教育界的弊端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陈旧落伍,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即在教育目的方面,与爱默生理想的状态也有较大的偏差,“我们致力于造就会计师,律师和工程师”,他不无遗憾地说,“而不是培养出才华出众,热忱待人,具有伟大心灵的人。”[88]教育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与生活的目的一致,它必须合乎道德,必须教人自信、自立,必须教人了解自然并了解自己,而不仅仅是提供他谋生的手段。像他所说,兴趣只有当一个人,无论其为孩童或青年,对自然或社会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力量才会促成他不断努力向前,直至他到达成功,诚如孔老夫子所言(也为爱默生所欣赏)“君子不器”。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宽泛的教育”(Education should be as broad as man)。[89]

此外,爱默生还大声呼吁,强调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张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作为青年教育的一部分。他的论据是,既然社会的体力劳动应由一切社会成员承担,则说明这样的劳动是每个人不应该被剥夺的权利,并且“体力劳动的作用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且适用于每个人。”他甚至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为了自身的修养,一个人应当人应当有一座农场或学会一门手艺”——像他自己,或他的朋友梭罗那样。这样的工作,“不仅使人健康,而且有教育意义”,否则倘若以支票支付商品,只能使别人得到教育,而自己只得到货物。到头来所谓的富人,实质上成了自己财富的奴隶。所以他声称,任何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职责,“理由是劳动是上帝对人的教育,只有学习到劳动的秘密的人,只有以自己真正的才智夺取大自然的政治权的人,才能成为主人。”[90]这样的教育理念,跟传统的“绅士教育”可谓大相径庭,也显示了爱默生的远见卓识,其后的美国教育,无论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确实也是向着这一方发展起来的。

在《论教育》一文中,爱默生还表达了儿童教育费用应该由政府来承担的思想。虽然这是加尔文教派和新英格兰清教徒一贯的主张,但经过爱默生和当时另一位教育家贺拉斯·曼大力提倡,对于当时的教育革新无疑产生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在文章的结尾处,他还建议教师们学习母亲培养婴儿的方法,强调寓教于乐,这样双方都能体会到教与学的乐趣(mutual delight)。这样的教育理念,基于对人性的细致观察和体味,合情合理,显示出了作为教育思想家的爱默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凡的见解。

总而言之,正如爱默生所言,“世界上一切伟大光辉的事业都比不上人的教育”[91]。教育应当是人类最崇高伟大的事业,因为他不仅与人自身的命运密切相连,甚至与国家社会及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爱默生念兹在兹的,还是唤起民众和开启民智。而且他深信,惟有通过教育,通过个人道德改进,促进社会的改进,才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曾断言,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权形式。包括爱默生在内的历代教育思想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国民教育与社会改进的关系问题,如美国教育家杜威20世纪初便继承并发展了爱默生的这一民主教育思想,从而在教育界、文化界,乃至整个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或许,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爱默生教育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之所在。

【注释】

[1]Pert P.Helm,“Emerson Agonistes:Education as Struggle and Process,”Educational Theory 2(1992),165-180.

[2]Merton M.Sealts,Emerson on the Scholar(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2),180.

[3]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6),4.

[4]Merton M.Sealts,Emerson on the Scholar(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2),181.

[5]John Madison Fletcher,Emerso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05),24.

[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7]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6),2.

[8]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2.

[9]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2.

[10]Ralph L Rusk,The Life of Ralph Waldo Emers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9),152-153.

[11]John Madison Fletcher,Emerso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05),24.

[12]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2.

[13]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1.

[14]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38.

[15]〔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1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87页。

[1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94页。

[18]〔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95页。

[19]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58),5.

[20]Henry W.Sams,ed.“Editor’s Preface”in 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New Jer sey:Prentice-Hall,INC.,1958),101.

[21]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103.

[22]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103.

[23]〔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24]〔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337页。

[25]Martin Bickman ed.Uncommon Learning:Henry David Thoreau on Educati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9),26.

[2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页。

[27]Lawrence Buell,Emerson(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293.

[28]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6),79.

[29]John Madison Fletcher,Emerso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05),35.

[3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

[31]John Madison Fletcher,Emerso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05),35.

[32]Merton M.Sealts,Emerson on the Scholar(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2),188.

[33]Lawrence Buell,Emerson(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308.

[34]Merton M.Sealts,Emerson on the Scholar(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2),182.

[35]Lawrence Buell,Emerson(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300.

[3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37]Lawrence Buell,Emerson(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302.

[38]〔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39]Merton M.Sealts,Emerson on the Scholar(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2),182.

[40]Merton M.Sealts,Emerson on the Scholar,182.

[41]〔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42]〔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319页。

[43]〔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27页。

[44]Nathan Haskell Dole.“Life of Ralph Waldo Emerson,”in Introduction to Early Po ems of Ralph Waldo Emerson(New York,Boston:Thomas Y.Crowell&Company,1899),vii-xli.

[45]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1页。

[46]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47]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第43—45页。

[48]Edward W.Emerson,ed.The Works of Ralph Waldo Emerson(Cambridge:The River side Press,1883),146.

[49]〔美〕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5—1076页。

[50]〔美〕沃浓·路易·帕灵顿著,陈永国等译:《美国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51]〔美〕沃浓·路易·帕灵顿著,陈永国等译:《美国思想史》,第159页。

[52]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54页。

[53]〔美〕查尔斯·博哲斯著,符鸿令等译:《美国思想渊源》,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54]参见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

[5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56]〔美〕查尔斯·博哲斯著,符鸿令等译:《美国思想渊源》,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57]〔美〕查尔斯·博哲斯著,符鸿令等译:《美国思想渊源》,第146页。

[58]王坤庆:“论康德教育学的贡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2期,第13—16页。

[59]〔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60]Fred Hutchison,“The Crisis in Education,”RenewAmerica 17 May 2006.

[61]参阅王坤庆:“论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2期,第13—16页。

[62]Pert P.Helm,“Emerson Agonistes:Education as Struggle and Process,”Educational Theory(2)1992,165-180.

[63]钱满素:《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7页。

[64]钱满素:《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第138页。

[65]Nathan Haskell Dole,“Life of Ralph Waldo Emerson,”in Introduction to Early Poems of Ralph Waldo Emerson(New York,Boston:Thomas Y.Crowell&Company,1899),vii-xli.

[66]〔美〕勃里斯·佩里编,倪庆饩译:《爱默生日记精华》,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67]Ralph L Rusk,The Life of Ralph Waldo Emers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9),104.

[68]Ralph L Rusk,The Life of Ralph Waldo Emerson,158.

[69]〔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07页。

[70]Michael Knox Beran,“Self-Reliance vs.Self Esteem,”City Journal 1 January 2004.

[71]Ralph L Rusk,The Life of Ralph Waldo Emers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9),277.

[72]〔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2页。

[73]〔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64页。

[74]〔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65—66页。

[75]〔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15—17页。

[76]〔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66页。

[77]〔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66页。

[78]〔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25页。

[79]〔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7页。

[80]钱满素:《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第44页。

[81]钱满素:《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第49页。

[82]〔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679页。

[83]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6),204.

[84]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136.

[85]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141.

[86]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126.

[87]〔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88]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6),134.

[89]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6),133.

[90]〔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235页。

[91]Howard Mumford Jones,ed.Emerson on Education,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