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资料的设计者

学习资料的设计者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极少数人才有机会享受的资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既没有条件、事实上也并没有必要非得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花费时间接受为期不短的学校教育。但从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函授教育在其兴起不久之后,就很快被人们用于提供更系统的、更有组织的、常常与更可靠的认证体系相联系的“正规的”教育。教师作为学习资料的精心设计者的角色和相应的素养要求便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师。

函授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根本上说来,源于教育普及的需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极少数人才有机会享受的资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既没有条件、事实上也并没有必要非得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花费时间接受为期不短的学校教育。近代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不但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直接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一般生活方式:无论是生产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个体都越来越有必要具备一些此前的时代中的人们不必具备的素养,如识字并从阅读中获得关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建基于近代工业大生产的迅速而剧烈的社会分工,也使得过去那种笼统的、“大家都一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很快瓦解,越来越多的专门工作(工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又不可能仅仅通过日常的社会交往或简单的手工作坊式的“手把手地教授”就能方便地习得,于是,接受专门的教育就逐渐成为一种较之此前的人类历史阶段更为普遍而迫切的需求。

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趋于普遍而迫切的教育需求,在现实中又面临两个非常重要的实现障碍。这两个相互联系着的障碍就是:一方面,正规的提供高等教育(或高等级教育)的学校规模,历史上长期处于有限的状态(对中国来讲,这种状况只是在最近十几年的高等教育大扩张中才得以缓解,即便如此,直到今天,相对于受教育需求而言,正规高等教育的学额规模也仍然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普遍的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讲,也没有现实条件完全“脱产”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不事生产、专门接受学校教育。

虽然在当代社会我们已经见惯了成千上万青少年(甚至慢慢延伸到几乎每一个青少年)在长达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不必参加生产劳动,而专以在学校系统中接受教育为职事;但直到20世纪的中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远不能与今天相比,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完全脱产”十几年乃至二十年专门接受教育,都还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大多数青少年在接受年限很少的学校教育后,就不得不直接参加生产以便养家糊口(至少是设法养活自己)。当他们期望继续接受正式的教育以便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资历时,重返学校也并不现实: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半工半读”式的接受教育的方式,就成为这一批占青少年人口比例很大的人群的最佳选择。函授教育,正如与它差不多同时产生、也差不多一直伴随着它保留至今的业余学校、夜大学等形式一样,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并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迅猛发展。

函授教育的发展,在技术上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便捷的交通和邮政系统的建立。虽然这种便利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微不足道,但历史地看,确是巨大而深刻的历史进步。如果印刷一份材料动不动需要一位刻工几个月的时间,而两地之间的邮递又动不动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函授教育即使是存在着现实的需求,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虽然直到今天,从理论上讲,通过函授方式提供教育服务也仍然可以限于个人:一位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个体,仍然可以凭借函授方式向有需要的其他社会个体兜售自己的专长(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也仍然存在)。但从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函授教育在其兴起不久之后,就很快被人们用于提供更系统的、更有组织的、常常与更可靠的认证体系相联系的“正规的”教育。不但出现了专门的有资质的函授教育机构,而且传统的提供面对面的教授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因应社会对更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的需求,开始提供函授课程。在这种境况之下,函授教育中的教师事实上只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不是直接开口读讲,而是将相关材料寄给学生)“提供(或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以满足某一特殊受教育群体的特殊学习方式(半工半读)的需求。因此,学习材料既是唯一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也是学生唯一可以使用的学习资源。教师给予学生的帮助最多也就是作业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学习进度和质量,函授机构和教师只能在学习资料上下工夫,尽可能设计出更适合学生自学的教材,包括有情境性的问题、课后练习、教辅读物等。教师作为学习资料的精心设计者的角色和相应的素养要求便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