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要关注恢复孩子们的天真

教育要关注恢复孩子们的天真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材施教”的理念被束之高阁,基本没有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所采纳。教育的本质是恢复人的天真,激发其作为人持续发展的欲望和动力。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皆应因材施教,在早期给孩子灌输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会大大地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看似暂时领先了一步,却可能得不偿失。他主张要“放养野兽”般教育孩子。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自主选择“吃什么”,而非由老师或家长来喂他吃。

洪 俊

对于家长而言,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是带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到世间的,单从这一点看,我们把孩子称作“天才”确实不过分。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创造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为何小时候那么有天赋的孩子,待到长大了,天赋却被扼杀了?回顾成长的过程,不难找到答案,原因是不当的教育。学生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好学生”的标准似乎就是:“成绩好+听话。”“因材施教”的理念被束之高阁,基本没有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所采纳。教育的本质是恢复人的天真,激发其作为人持续发展的欲望和动力。然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作祟下,成人们未能保持清醒,多数人站在有利于己的角度评论教育,却有失偏颇。于是,原本在人的发展方面应无主次之别的课程,被人为地划分为主科、副科,原本注重体育、喜欢艺术的学生被强行拉扯到无休止的英语和数学“题海”当中,时间就这样被挪用,空间就这样被占有。而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也因此被抹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同质化倾向明显,自然找不到我们希望看到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也成必然。客观而言,我们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不多,积极实践更少。这就是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培养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即具有人成为其人的美好的人性、善良的心灵,有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精神元素。把培养正常的人当作一种成就,理应是教育的本真。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皆应因材施教,在早期给孩子灌输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会大大地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看似暂时领先了一步,却可能得不偿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耐心仔细地观察孩子,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昆虫令法布尔痴迷,数学让陈省身觉得“好玩”,让孩子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或许才是成功之道。

读到过“童话大王”郑渊洁对于教育的一些观点,大意是他的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犹如是动物园饲养野兽,喂啥吃啥;他的教育是放养野兽,野兽可以自主选择捕食对象。他主张要“放养野兽”般教育孩子。这里我表示赞同。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自主选择“吃什么”,而非由老师或家长来喂他吃。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他就有兴趣,有主动性,学习即“美食”,他“吃”起来是享受;靠成人“喂”,孩子很被动,缺乏兴趣,学习就“难以下咽”,甚至可能想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或许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影片描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寄宿制学校,那里的学生多为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想方设法对抗学校的专制和暴力的教育,这时候马修老师来到了这所学校,由此而发生了影片中的精彩故事,发生了人物的多样命运,展现了教育对学生心灵的深刻影响,阐明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教育必须给人们尊严和自由。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朝,我们的确需要并呼唤涌现出一大批马修式的教师,用人性的关怀、人道的方法、人文的素养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人性与仁爱、理想和智慧的种子,促进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天真地成长。爱确实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老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上的水是什么?是情,是爱。”影片中马修老师被哈珊院长解雇离开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不断地从窗口飞出来,宛若花儿朵朵。……爱的力量,天真的力量,真是催人泪下、促人奋进。

写到此处,不禁要发问:恢复孩子们天真的教育,你我都能接受吗?你我都为此做好准备了吗?

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课堂承载着更大的使命,生命教育强调将学生看做灵动的生命,教师能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能够激发自发性、创造性的心理场。

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提升作为人的素养的“木桶”中最低的那块(那些)木板的高度就显得特别重要。无论是哈佛的七大板块,还是复旦附中的八个板块,其差异也许仅在于层阶不同而已。物理学家拉比曾说过:“我们那一代到欧洲求学,主要是德国,不只学习科学主题,也学习其学风、士格、传统和素质。就像看歌剧,不只是要知道歌词,更要欣赏其主旋律和精神。”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一所品牌高中的学校精神的本质,一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如何深奥,而恰恰是如何恢复学生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意犹未尽地、孜孜不倦地追问关于精彩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和社会之奥妙。我们基础教育需要造就的,应该是康德式的天真、达尔文式的天真、爱因斯坦式的天真、雨果式的天真,即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礼记》中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那么,一个国家未来人才宝藏的教学应以何为先呢?清华大学校歌的歌词中“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指出了教育之重,当以培养人格胸襟、气度见解为首要,个别的知识、技术传习则应是其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许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在分工方面有所侧重,但教师无界限,大家均负有人文教育和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责任。我们今天不乏鼓励学生“仰望星空,做大写的人”者,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是能主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脚踏实地突破由应试教育引起的短视,来到茫茫星空之下。人类文化的精髓就像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孩子,那颗星叫什么,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于是,又不得不发问:恢复孩子们天真的课程与教学,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