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按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

按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是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评价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翻转课堂与精熟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中经常性地进行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及时修正实验方向,改善教师行为,从而推进教学方式创新,实现教师“转型”、学生发展。

按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是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评价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方法也是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中最主要的方法。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用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之前,为使实验有效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实施微课程教学法之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鉴定,以便观察实验是否有效,取得成效的程度,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实验深入发展。

比如,在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之前,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包括梳理学习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等)、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与同伴、教师平等交流的能力)、协作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成绩以及身体心理的健康状况等,做一个基础性的评价,作为实验的重要参照指标,为形成性评价打好基础。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过程中,评价实验本身的效果,用以调整实验策略、方法或进程,保证教学方式创新目标和师生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

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不是预测,也不是为了评定成绩,而是为了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实验方略,确保实验至少达到设定的目标。

比如,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包括以“导学一体”为鲜明特色的三大模块。当一个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可以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单”得到反馈,以及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阶段的情况,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或实验目标,检测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有了创新与突破,哪些方面还存在着努力的空间,学生发展情况怎样,教师“转型”成功与否、到了多少火候,等等。从而调整策略,把实验继续引向深入。

作为教研组层面或学校层面,可以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实验之后,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也可以根据实验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开展形成性评价,肯定成绩,发现突破口,矫正偏向,把实验纳入既定的轨道(假如目标正确的话)。

形成性评价是196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斯克里芬(M. Scriven)在课程研究中提出的,主要用于改善教材。后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卢姆(B.S.Bloom)将其引入教学领域,提出精熟学习(有学者译为“掌握学习”)教学策略,取得显著成效。翻转课堂与精熟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中经常性地进行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及时修正实验方向,改善教师行为,从而推进教学方式创新,实现教师“转型”、学生发展。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指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做出价值判断。在微课程教学法中,表现为以预先设定的实验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如学生、教师或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为下一阶段实验提供参考依据。

终结性评价是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重要部分,是整个教学(比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时,对学习绩效、教师转型、教学方式创新等实验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评价)。目前学校仅仅在学业成绩方面有所统计,而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作创新能力、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转型”、配套规制、实验领导力等方面的评价几乎还是空白,有待于微课程教学法在实践中创建、完善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