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找到蹊径的小孩

找到蹊径的小孩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暂且不论他们所关注的领域,以及最后的成果,这些孩子的共性是,他们都善于利用互联网。其中两个孩子是来自温哥华的华裔女孩 Jeanny Yao 和 Miranda Wang。这种化学成分难以降解,并对人体有害。她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 Google 进行搜索,而搜索结果将她们带到了维基百科的页面,以及公开的论文文献。几个月的时间后,她们在当地河流里找到了一种能够降解塑化剂的细菌。现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技术,正能够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

3. 找到蹊径的小孩


这些小孩的成功是特例吗?



在 2013 年的那次 TED 大会上,最吸引我的不是 Sugata Mitra 教授,甚至也不是传奇的 Tesla 创始人 Elon Musk,或 Google 联合创始人之一 Sergey Brin。


最吸引我的是一个瘦长、苍白、一头金发的少年,以至于参加完这个会议后,我为《第一财经周刊》写的封面文章和那些大人物无关,而是和这位少年有关。


他叫 Taylor Wilson,的确可以被称为是天才。他在 11 岁时读了祖母给他买的一本叫做《辐射童子军》(The Radioactive Boy Scout)的书后,对书中 1990 年代中期密西根少年 David Hahn 尝试在自家后院制造核反应堆的故事非常着迷,于是也开始自己尝试。到 14 岁那年,他制造出了自己的核聚变反应堆。


站在 TED 讲台上时,他还不到 17 岁。他说他想要辍学创业,研发出一种安全的、用核废料为原料的核裂变反应堆,以解决地球上的能源问题。


在演讲之后,TED 的总策划人 Chris Anderson 迎上去问:「你从哪里来?是外星人吗?」


但在接受我采访时,他说:「我觉得我和普通人一样,只是愿意去追寻自己的热情……如果是在几十年前,我完全无法做出这样的成就。」


我当时的第一直觉是,这是他的自谦之词,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都天赋过人。他在 7 岁时开始对航天科技感兴趣,在阿拉巴马州美国太空与火箭中心参观时,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火箭升空原理,使得讲解员目瞪口呆。


但他向我解释了为什么他会做出和 David Hahn 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他说,即使是在几年前,很多知识都是很难获得的,你只能从大学图书馆中得到信息,甚至你也得师从一位教授才能知道这个领域究竟正在发生一些什么。但现在,你通过互联网就能查到足够多的信息。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在网上——例如 Amazon 和 Ebay 上——买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作为核反应堆的原料。


他觉得,如果 David Hahn 生活在他这个时代,也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获得知识的门槛变低了,动手去尝试并验证知识的成本也变低了。他的成功,不过是利用好了这种便利,进行了自我学习和探索。


不过 Wilson 的例子还是太过于特殊。因此,我在 TED 大会上也采访了一些「更为普通」的孩子。暂且不论他们所关注的领域,以及最后的成果,这些孩子的共性是,他们都善于利用互联网。


其中两个孩子是来自温哥华的华裔女孩 Jeanny Yao 和 Miranda Wang。她们看上去是那种典型的好学生,以及活跃的社区活动参与者——她们从 8 年级开始就热衷于参加环保社团。


2011 年,一次偶然的垃圾场参观之后,她们开始了解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这种被广泛作为塑化剂的东西。这种化学成分难以降解,并对人体有害。她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 Google 进行搜索,而搜索结果将她们带到了维基百科的页面,以及公开的论文文献。几个月的时间后,她们在当地河流里找到了一种能够降解塑化剂的细菌。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都已非常自然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像看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我们很自然会拿起手机拍照,然后分享到社交网络上一样。」 Miranda 说。当时我们坐在加州强烈的阳光下,带有设计感的白色帐篷挡住了些许阳光。她们也拍了这些白色帐篷,并给我看她们的自拍。


这些例子,对于现代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Sugata Mitra 教授说,学习应该是自我组织的事情,而成年人或教育制度,要做的是应该给这些年轻人一个「自我组织的学习的环境」(Self Organiz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现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技术,正能够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


他在 1990 年代开始思考自学在孩子学习中的意义。当时他买了一台昂贵的电脑,因为太过昂贵,因此他并不允许当时年仅 4 岁的儿子触碰。当他操作电脑时,这个孩子只是站在他身后。但有一天,当他找不到某个文件时,他的儿子告诉他应该如何操作。他在赞叹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之后,开始探究为什么孩子们身上会发生这种令人吃惊的现象。


1999 年,他在自己位于印度新德里实验室大楼外墙的墙洞里放了一台连接着互联网的电脑——那面墙正对着贫民窟,破败不堪。那些从未见过电脑的穷孩子们蜂拥而至,在得到可以触摸电脑的许可后,他们很快学会了如何上网。他们甚至教会了 Mitra 如何将 Word 文档中的字体变成彩色。


他反复在各个地方做类似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结果的期望逐渐提高。2006 年,他来到南印度一个讲泰米尔语的偏僻村落,并将电脑留在了这里。和此前能上网的电脑不同,这个电脑还载满了关于基因的英文论文。他告诉孩子们这些文档很重要,但其实连他都不明白这些文档是什么意思。然后他就离开了。


当他回来时,他并不惊讶那些孩子嚷嚷着说他们什么都没弄明白,直到一个 12 岁的女孩举起手,说:「除了知道错误复制的 DNA 分子会导致遗传疾病之外,我们什么也没弄明白。」


这个实验结果让他激动。紧接着,他在这个实验中加入了这样一个元素:来自成年人的鼓励。在印度一个贫穷的村落中,这个角色由一个完全不懂科学和教育的 22 岁女孩扮演,她所做的只是在孩子们做出点什么时说,「你真是太棒了,我在你这个年纪完全不知道要这么做。」 实验一段时间后的结果是,这群零基础的孩子在做标准生物测试时,成绩能赶上新德里私立贵族学校的孩子们——后者可是有着专业的生物学老师。


而另外一个在他的实验中反复被验证的现象是,那些用 Google 来搜索作业答案并和同学们讨论答案的孩子,在此后的闭卷考试中依然能获得好成绩。


所有这些实验证明了两点:首先,学习没有一定之规,也许当新技术涌现时,孩子们利用这些技术能学得能更好;其次,Google 和维基百科这样的工具事实上提供了知识民主化,并为更多孩子提供了接触新知识并进行学习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