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育现代商帮人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育现代商帮人才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商业名城、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宁波。除了和个人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品质相关之外,还得力于他的母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独具特色的基于“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从2005年以来,他的母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便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该项目还被列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三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育现代商帮人才 筑服务教育体系

img68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商业名城、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宁波。自2005年宁波市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以来,学校抓住高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对宁波经济和产业的调研与分析,立足于宁波“港通天下”的商业优势和“临港”的制造业优势,继承和发扬百年商贸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宁波商帮精神,逐步确定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定位,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大胆实践,奋力拼搏,探索基于“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创新“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于2012年9月正式成为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率先在浙江省内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拥有了自己的一批知识产权并有效地投入到生产领域当中,实现了成果的转化,为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探索基于“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实现教育的服务性转型

不久前,阿里学院MBA讲师张有为在其官方微博发表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正带着一个学生,2012年6月刚毕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小伙子不错,听我的话,到一个近70人的淘宝团队,扎扎实实地做了半年的客服,亲手处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客户投诉。对淘宝后台的操作基本功扎实,人聪明,情商也高,为人处世不浮躁。现在正努力学习全网推广。”小伙子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其间他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尝试。除了和个人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品质相关之外,还得力于他的母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独具特色的基于“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

从2005年以来,他的母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便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校积极向服务型教育转型,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通过县校合作,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一体”即学校为总部,“两翼”即宁海产学研基地和慈溪产学研基地为两翼。我国高等教育界泰斗、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于2011年9月亲临基地考察,深深感触道:“‘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运作机制、特色服务平台,在全国层面均已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该校“总部—基地”办学的构想,是基于总部经济思想的实践与探究,是基于产业集群核心区域和高校智力资源各自比较优势而实现资源跨空间的最佳耦合,共同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并拓展相应的服务职能。通过创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和慈溪产学研基地等,使区域经济发展和教学相互促进,学校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迎合了宁波市、宁海县、慈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有效结合。

学校于2004年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创建宁海产学研基地,通过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办学,创新和实践了政企校三方联动的“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与机制,逐步打造一个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融合,并可形成一定生产力的特色教育平台,为服务宁海、宁波及环杭州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典型。

宁海产学研基地的成立,把学校、基地办到企业家门口,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和最新的行业信息,提高企业档次,而且可以弥补宁海产业发展人才缺乏、人才质量不高、技术人才层次不高、比例偏低等一系列不足,满足地方对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宁海进一步实现“先进模具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学校办学空间,实现了机电模具类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2007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宁海产学研基地现已建成16个校内实训室和2个研究中心;并与宁波华宝塑料模具有限公司共建了8000平方米的教学工厂,设有4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至今,宁海产学研基地基建、设备等各类硬件建设投入近1.5亿元,其中宁海人民政府投入近0.5亿元。

三年来,学校以宁海产学研基地为平台,面向宁海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了成人学历教育、在岗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为模具行业、企业提供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社区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5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8000人次,支撑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对于宁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充实了宁海县高层次专家资源库,近五年来,通过宁海产学研基地这一平台来到该县考察与指导工作的两院院士、国家级促进会、行业协会领导、知名高校校长和教授、博士等共计40余人。学校已有近3000名学生在宁海产学研基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有300多名毕业生被合作企业留用。该项目还被列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三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宁海产学研基地作为浙江省第一所由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承载了三方共同的期待和梦想:政府希望在此收获一批高技术人才并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学校希望这里成为自己的人才培养与科研的孵化器,企业则垂青于学校的科研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因此,这里成为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告诉记者:“学校基于‘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是我校借鉴总部经济思想,发挥学校‘总部’和位于产业集聚区内‘基地’的比较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最优配置、更好地服务地方的一种办学模式,总体做法是通过引厂入基地、进厂建室和订单式培养三种方式,学校亦校亦工厂,学生亦生亦员工。”

通过宁海产学研基地建设,探索了“县校合作”的新型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政协常委蒋明麟于2011年12月17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讲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政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宁海产学研基地,创新了政府—高校—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和机制,破解了宁海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了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同期,宁海产学研基地以宁海县人民政府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双主体获评(国内高职院校唯一一家)“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2012年5月5日在宁波召开的“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研讨会”上,与会的15位高职教育领域知名专家一致认为:县校合作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产学研合作从“校企点对点”到“专产面对面”,再到“县校体对体”思想理念的转变,是从学校人力资本输出,到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再到县域协同机制创新的实践体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的县校合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探索出了一种可资借鉴、值得推广的模式,被《中国青年报》喻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光明日报》则对此事作了半个版面的专题报道,认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县校合作’中作出的探索和尝试,成为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另外,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还于2012年4月在慈溪“家用电器”块状经济的主要聚集区正式挂牌成立慈溪产学研基地,至今已累计安排近800名学生在周边企业实习实训,并为当地企业开展了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通过与区域产业的紧密融合,全方位为区域经济服务。

二、创新“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前期创新和实践了基于“四个结合”的“素质、能力、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目标上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在培养方案上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校内外、学期内外、课内外相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谢一风说:“在‘四个结合’的总体框架下,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协同推进,深化了‘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了具有区域和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其中《三维联动:现代商务人才“软”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2项成果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成果荣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实践“四个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打造了《宁波商帮文化》、《创业计划书编写实践》等5门特色公共课程;实施了“现代商帮讲坛”,“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和“特长生工程”等3项主题教学活动;搭建4个教学支撑与保障平台和四大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平台,其中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还作为典型案例入选浙江省财政厅专著《创新创业看高职》,并吸引了《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众多媒体的报道与关注。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着力于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选择了市场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等9个重点专业进行试点。2009年基本完成了9个重点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工作,目前已实施三轮,下一步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与保障政策,来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近几年,学校先后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方法》、《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规定》等文件,以此构建学校、分院二级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以及监督评价体系,还规定凡是成功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都可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发全院教师课程革新的积极性。

短短几年间,精品课程建设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学校已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是省内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最多的高职院校之一。

课程设置必须贴近工作岗位的需要,因为只有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才能真正在高职院校热火朝天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展现学校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因此,近几年来,学校在设置专业和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会在生产实际中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听取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区域发展趋势和行业对人才需求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和发展措施,使专业发展方向和(区域)行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

翻看学校一路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本是一所以商贸类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因此专业结构中商贸类专业往往占据了绝对比重。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变化,学校改变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工商并重,二三融合,紧贴地方经济”的口号,也就是在工商并重的基础上,形成现代服务类、先进制造类和技术服务类(二产类与三产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专业方向)等三大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如形成以模具外销为主攻对象的应用英语专业等。据了解,这一结构发展到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与宁波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格局,实现了“工、商并重”和“二、三融合”的预期目标。

另外,为更好地使学生融入社会,适应职业需求,学校逐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发展快”的高技能人才。无数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走出来的社会精英,他们用他们的“工商精神”奉献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都得益于学校基于“四个结合”之上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目标上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在培养方案上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校内外、学期内外、课内外相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这种培养理念被应用于学校教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任何教育、任何学校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改进自身业务水平,学校教育模式的提升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学校在加快促进自身发展,完善教学基本建设的同时,亦十分注重开发学生潜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创新培养人才方面所取得的瞩目成绩。据悉,学校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全国专利班,创办时间仅半年,该班级36名学生就已成功申请了55个国家专利,最多的一人有9项专利在手,其中陈侠彪同学的“婴儿摇篮器”以9万元价格转让给企业,产品累计销售额超百万元。2009年以来,该校学生共申报专利300多项,50多项专利已产业化。

该班之所以成为闻名在外的专利班,一方面是它的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每学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课堂以外的创新式活动,另一方面也与老师们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分不开。据了解,该班老师给学生布置的题目几乎都来自于企业的开发项目,如此有重点的加以创新,自然可以使学生们的智慧结晶应用于生产领域,并使之充分地服务于社会需求。

三、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探索,开拓出政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点、线、面”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渐开辟了一条“企业进校,学生进厂”的新教学途径。

学校开展“点对点”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早在2000年,该校就与著名企业雅戈尔集团合作创办了“雅戈尔营销管理学院”,较早地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雅戈尔集团培养专卖店店长、区域经理、营销员等达1200余人,该校因此被雅戈尔集团总裁李如成喻为“雅戈尔的黄埔军校”。目前,该校还与宁波弘讯科技公司、新华书店、财通证券等骨干企业联合开办了“弘讯班”、“青川创业班”、“新华书店班”、“财通证券班”、“华必和管理干部班”、“康辉导游班”、“沃玛管理干部班”、“中国民族证券班”等多个订单班。“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学校并不仅仅满足于“订单式”培养这一方式。在“点对点”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点对面”合作,引协会、学会入校,迎合行业需求培养人才。从2002年开始,学校先后引进、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宁波专业委员会、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和宁波市自动化学会等,通过“引协会(学会)入校”、与行业协会(学会)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开展“点对线”合作,搭建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使行业产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如举办“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等一系列大型比赛、会展及研讨会,每年召开国际性工业设计论坛,承办“世界创新工业设计展览会”,与韩国爱特科公司联合成立产品设计工作室等,为相关行业输送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目前该校还与台湾计算机辅助成型技术交流协会合作,正式加入CAE模具高校产学联盟,成为浙江省第一所加入CAE模具高校产学联盟的高校。

除了上述的合作单位以外,学校还与宁波市家电行业协会、宁波市证券期货业协会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校内共建宁波市股民学校、宁波市证券培训中心,已合作举办市证券期货论坛30多期、进场投资者近2万人。此外,学校作为宁波市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理事单位,以协会为依托,开设了各类讲座,进行行业培训,与宁波市模具协会、宁海县模具协会共建宁波模具网、《宁海模具》杂志,与宁波市软件业协会合作开展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改革等,并聘请通讯、机械、商贸、金融、旅游等各行业的省市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实施“带徒工程”,实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习惯和工作理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共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依托区域块状经济,促进“点对面”合作,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如2004年,学校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开展政校企三方联动产学研合作,打造一个集教学、科研、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很好地实现了基地与产业园区、基地与政府、基地与社区的有效联动。基地占地10公顷,是省、市、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与中国(宁海)模具城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活动,并与中国(宁海)模具城、宁海工业园区等联动,先后建起了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宁海县模具信息中心、宁海县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宁海县模具展示中心和宁海模具城热处理中心等6个公共服务平台,引领当地模具产业整体提升。

img69

2007年10月29日,宁海产学研基地落成典礼

近年来,除了积极响应建立应用型服务型教育体系,学校还通过具体的行动为服务社会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长期以来,各高校的资源设施基本只向校内师生开放,校外人员很难进入馆内,更别提享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了。于是在2008年11月27日,学校图书馆宁海分馆(宁海产学研基地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在图书馆首个开放日的现场,来自模具城的王女士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我一直很想进到高校图书馆阅读、学习有关模具的专业知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据学校原分馆负责人介绍:“该分馆原本是考虑到学生在小县城的学习环境及文化设施条件不太好,除了学技能知识,课外的需求也较大,再加上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所以就建起了宁海图书分馆。一开始拥有图书8万~10万册,各类别都有,设施全新,环境也是比较好。”

据了解,该图书馆的开放是宁海产学研项目建设内容之一,其开放将一直致力于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除此之外,学校还主持承担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NBDL)机电模具塑料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任务,努力为宁波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制造类企业和社区普通居民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并且,宁海数字图书馆与宁波模具网的对接融合使得该模具网短短几年间成功跻身于中国模具百强网站。可以期待,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助力,未来宁波教育将更加“聪明”。

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实训基地的着眼点不仅仅只局限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场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了市场需求。2007年,学校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五位一体”实训基地,即企业生产实验、科技研发实验、对外技术培训、师资能力训练、学生实验实训,并与美国通用电气(GEFanuc)自动化公司合作共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实训室。成为浙江省第一个GEFanuc系统集成工程师考试认证中心。2009年,与瑞典PR0-0VE公司合作共建“出口欧盟地区电器产品检测中心”,对外面向长三角地区电子电器产品生产企业承接出口欧盟地区电器产品检测业务,对内为学校师生开设产品质量检验课程和提供检测实训项目,内外兼顾的项目策略为服务型教育提升贡献了一份积极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人才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学校领导也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并将培养国际化人才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五个子规划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合作开展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先后成立了霍姆斯格兰学院分院和TAFE师资培训中心,引进TAFE教育模式,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TAFE教师资格培训工作。目前该校国际合作学生达500多人,培训高职教师300多人,60多名教师获得了TAFE教师四级资格证书。这不仅仅是教师们自身的骄傲,更是学校以及在校每位学生共享的荣誉。2012年3月,学校被授予霍姆斯格兰学院最佳海外教学成果奖和优秀管理奖。毕业后可获得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颁发的商科高级毕业文凭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颁发的高等专科毕业文凭。同时学校还与我国台湾地区的龙华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开展姐妹校合作与交流;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等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办学模式研究探索,等等。

四、积极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一直秉承严谨的治学传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通过开设课程、讲座、论坛等途径,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就业创业平台。学校还编写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职生就业指导》两本就业指导教材,完善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围绕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努力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同时,学校还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维护校友信息平台,设立创业基金,成功地建成创业园。在不断努力下,学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业管理制度,建立了一个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创业园。

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学校这些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相对比较高,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这些正是归功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就业服务贴近学生实际,不仅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日常的教育计划,还为每一位毕业生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的毕业教育,为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像社交礼仪、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模拟应聘等,均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2007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小沈对记者说:“为了我们毕业生,学校在就业教育上花了不少心思,我特别害羞,老师根据我的特点,帮助我设计了面试的内容和技巧,在面试时我胸有成竹,总算成功了。”相信每一位学生以及老师都会为这样的结果而感到欣慰。另外,该校还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创立课程替换学分制,为每一位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

在旁人眼里,学校所做的已很多,但学校却仍然并不满足。从2006年开始,学校就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村官”等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创办了“EPV研究教育中心”,即“就业、创业、职业研究教育中心”,开展EPV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经过创业培训,不少学生未毕业或一毕业就自主创业。2001级旅游班的朱灵艺便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代表。她毕业实习时就开始创办杭州灵艺科贸有限公司,到毕业时,她已是拥有两家分公司的企业“小老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都该归功于学校良好的服务型教育体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提高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强。国际货运有限公司、银泰百货公司、全国最大的塑机生产企业——“海天塑机”等企业连续5年到该校招聘人才,宁波市劲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叶经理这样评价该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上手特别快,来了就能用。”这着实是外界对于学校就业方面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

创业永远是大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创新培养机制,帮助大学生的创业。2009年,学校提出了“创新创业导师”工程,成为浙江省首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学校让学生与来自各行业的企业家结对,让这些企业家成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

除此之外,学校在“EPV研究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创业教育平台,还通过主题班会和研讨会等新形式唤醒每个学生的创业意识,挖掘学校百年办学历史中的创业典型案例,点燃学生创业激情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在2003年首次创建了以“传承宁波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为理念的“创业班”,并响应2005年提出的高校服务教育制度,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成立了一支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团队,从而促进了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创业班”从建立起就格外红火,其选拔标准也不低,只有那些专业成绩优秀,且愿意创业、有团队精神的学生才能入选“创业班”。因此,“创业班”已成为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现在的“创业班”日趋成熟。现在的“创业班”是“创业俱乐部”和“创业训练营”的总称。“创业俱乐部”是一个社团,为想创业的同学提供一个有关创业信息咨询的平台。而“创业训练营”也只是一个流散型的班级,因为它是一个各专业学生的混合班,在“创业班”上的成绩并不影响学生正常的大学教育和毕业。此外,“创业班”还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淘汰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总体上说,“创业班”实行的是一种“专业学习+创能训练”的模式,在不调整专业的背景下,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并且,学校为了鼓励“创业班”学员完成学业,还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可免修相应的课程以及折抵一定的学分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与动力。

“创业班”的设立培养了大批学生创业,并且在每年的技能竞赛中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学校领导的大力鼓舞下,学校里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目前也在积极筹备“走廊商文化展示”的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下,专业课中融合了实践理念,学校整体素质在提高,也提升了学校的品牌。

“创业班”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大特色,同时该校又在2009年设立了一个更特别的“创业班”——“青川创业班”,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大专层次的扶助灾区人才培养项目。“青川创业班”项目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慈善总会、浙江青草地园林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出资举办。学校将为学员提供两年的全日制免费创业教育培训。

学习期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灾区学员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了《创业人才培育方案》,为学员配备了专职辅导员,还为他们设计了创业精神培养、创业理论学习、综合素质提高、商业事业拓展及创业能力锻炼等五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开学后,学员将归属于该校EPV中心,依托商务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学习创业所需课程,其中部分课程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完成,在部分课程中,该校还特别邀请了各大企业老总为他们亲自授课传授经验。2011年课程结束后,创业苗子得到了赞助方的充分支持,包括为优秀人员提供部分创业资金等,并鼓励其回家乡参与重建。这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通过探索基于“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创新“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内涵,优化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增强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400余人,青年教师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00余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270余人。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至今,学校已拥有2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示范校重点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市级重点专业、1个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3项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项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7名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学科带头人、3名新世纪“151”人才。2012年3月学校荣获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颁发的“最佳海外教学成果奖”和“优秀管理奖”。近三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承接企业横向课题项目数和经费到款额分别比前三年增长了3倍和8倍,专利数增加了近40倍,多项科研成果被《宁波社科内参》采用。2009年荣获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2011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同时,学生在就业、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2009—2011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7.88%以上。根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2.4%、月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2.3%。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称职率超过93%。2009年、2010年、2011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科技竞赛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分别为63项、117项和297项,其中全国一、二、三等奖分别为28项、32项和41项,展现了学生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另外,2009年以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还涌现出学生创业团队112个,其中50个团队实现盈利、62个团队获得了浙江省创业创新成果推广等项目的立项,有16个大学生创新项目被立项为浙江省新苗计划,32家学生开设的网店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宁波是一个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为适应这样一种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需要大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方面的深度探索和努力实践,构建紧贴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多样、灵活、实用的服务型教育体系。积极主动地调整学校教育培养模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区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优化固有、传统的教育模式。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条件下因地制宜,努力创新,在响应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相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研基地建设、人才创新培养、扶助创业尝试等各方面可以为浙江省的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和启发,并继续孜孜不倦地提升学校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水平,为宁波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更多的贡献。

“行走的新闻”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小分队:

裘梦姣 马梦妍 裘晓婕 沈 吉 张孝东

指导老师:王仁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