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土地上翻飞的梦想

黄土地上翻飞的梦想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玉米旋耕覆膜播种一体机获得了宁夏大学第八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后,谢海波才有机会到校长实验室,专心进行机器制造。大山里旷达的空间、清新的空气,黄土地上父辈们艰辛的劳作、落后的耕作方式,这一切,孕育出谢海波年少时的梦,塑造出他敦厚平实的性格,影响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陕西榆林的那片黄土地孕育了他的梦想,银川郊区的黄土地养育了他的梦想,宁夏大学这片黄土地成就了他的梦想。

他说,我只是干了就不喜欢轻易放弃;他说,我在理论方面不及一起参赛的同学;他说,抱歉,我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太善言辞。执着、谦虚、诚恳,他就是谢海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一等奖获得者。

“小时候看到大人们种玉米很麻烦,就想着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让它很简单。上了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就开始做了。”谈起为什么会想到进行玉米旋耕覆膜播种一体机的研制时,谢海波如是说。当儿时的梦想偶遇现实的机遇,他就如在林中守候多时的猎豹,紧紧抓住机遇,执着地努力。历时两年,从构思到考察,从设计到试验,从修改到成功,谢海波不知道自己熬了多少个日夜,跑了多少趟建材城,在实验室里待了多长时间,更不知道自己在银川郊区的农田里扬起了多少黄土。新华学院没有设备,再加上自己没有申请到课题,制作器材和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想过放弃,可是觉得已经开始了,就干到底吧。”凭着性格里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谢海波自垫资金,自己跑到外面找机器。直到玉米旋耕覆膜播种一体机获得了宁夏大学第八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后,谢海波才有机会到校长实验室,专心进行机器制造。谈起这些遇到的困难时,他面带微笑,望向远方,似在追忆,又似在感叹,脚下的步伐缓慢而坚定,安静平和的模样让人觉得脚下这条路绵延而亘长。

陕西榆林,谢海波1991年出生在这里。大山里旷达的空间、清新的空气,黄土地上父辈们艰辛的劳作、落后的耕作方式,这一切,孕育出谢海波年少时的梦,塑造出他敦厚平实的性格,影响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谈起这次获得的全国大奖,22岁的他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淡定,只是淡淡地说:“比起一起去参赛的同学,我还差得很远,他们的理论知识要比我强。”没有骄躁,也没有过度的谦虚,实实在在,这或许这是谢海波成功的原因之一。比起荣誉,他似乎更乐意说到他所研究的机器,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现状到中国现有覆膜耕种土地面积,滔滔不绝,丝毫看不出他就是刚才那个谈起荣誉就吞吞吐吐的人。谢海波8岁时,举家搬至银川,从学校坐公交回家不到一个小时,可一两个月不回家对他来说都是常事。他说:“周末都用来骑着摩托车在周围郊区跑了,哪儿来的时间回家啊。”这就是谢海波,真诚的让人感动。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却不知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那句淡淡的“就那样,也不是很苦,都过去了”,让我们无从了解谢海波遇到的更多困难,但是,我们深刻地明白,谢海波的成功,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荣耀,更是整个宁夏大学的荣耀。宁夏大学团委作为组织此次比赛的单位如是说:“本届‘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共有内地及港澳地区45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代表参赛。谢海波同学在本次比赛中获得如此佳绩,这不仅是对他本人的鞭策,更是对整个宁夏大学学术科技发展的鞭策,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学术科技的队伍中来,努力把我校打造成为学术科技力量强校,推动我校更快发展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我们还不知道谢海波未来的路将通向哪里,但是在此刻我们看到,因为梦想,他是如此与众不同。陕西榆林的那片黄土地孕育了他的梦想,银川郊区的黄土地养育了他的梦想,宁夏大学这片黄土地成就了他的梦想。

(作者 穆苗苗 原载《宁夏大学报》 2013年1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