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学位的发展策略

专业学位的发展策略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学位发展至今总体社会认可度不高,究其原因,源于大部分专业学位没有体现出职业的特色。目前有些专业学位名称是按学科命名的,不符合专业学位的特点。例如工程、医疗、法律、会计和建筑等行业均规定从事该行业人员必须获得州政府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其中具有专业学位是申请获得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首要条件,专业硕士学位的获取可以代替和减免一部分专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专业学位是学位社会学功能的主要体现之一,它参与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目标——由提供可靠知识转而向社会提供广泛需要的知识。由此,知识生产进入使用者控制的阶段,而不再是由生产者掌握的传统方式。这一转变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形成与创新,这种模式因与传统方式不同,被称为第二种模式(罗杰·金等,2008:161)。第二种模式有几个特点:一是应用的环境。知识形成与创新是在应用的环境中产生,不同于纯科学在理论或实验中产生,知识随后被转让和使用。在应用的环境中,知识形成的方法得以创新,成果得以传播。二是高度反射性。知识获取的过程不再具有对自然界或社会进行客观的调查研究的特征,而是知识生产者与对象的对话,知识的应用决定了生产的意义和方法。三是质量的多种定义。在知识的评价方面,学科同行的评价不再成为知识可靠的评审依据,越来越多的人员加入了生产活动,也加入了质量评价活动,除了知识生产者外,知识活动的策划者、传播者和使用者都以不同的标准在多样化地定义质量。高等教育与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合作在专业学位中汇合,因此,专业学位通常是最受欢迎的学位之一。但是,这一结果能否在我国出现还有待观察。

我国于1990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了“专业学位”的概念,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学位的作用主要是对学位获得者的学术水平的认可,在人事制度方面还没有规定某种职业学位作为从事某项职业的必备条件,称“专业学位”更符合国情。世易时移,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20年快速发展,数量上总体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结构上出现了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发展专业学位势在必行。自1990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以来,我国专业学位已发展了20余年。随着专业发展的种类和规模日益增长,专业学位如何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要发展专业学位就必须给专业学位定位。30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学术型学位这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同时取得了社会的认可。专业学位发展至今总体社会认可度不高,究其原因,源于大部分专业学位没有体现出职业的特色。专业学位是在一个行业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为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学位存在的基础是各种各样的职业,而不是其依托的学科专业。新的职业出现会带动新专业学位的需求,新的学科出现则不会直接带动新专业学位的增设。

鉴于对专业学位职业基本特性的认识,我们首先要为专业学位的某些种类更名。目前有些专业学位名称是按学科命名的,不符合专业学位的特点。比如农业推广硕士应改为农业硕士,思想政治硕士应改为政工硕士等。其次,要加强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联系。专业学位的目标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接受高层次职业训练的各类人才。如果想从事某种职业,学生就应该选择某种专业学位的教育训练。专业学位具有构造个人就业轨迹的功能。在德国,学位和职业密切对应。即使在没有严格对应制度的美国和日本,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美国早在1938年就制订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法律和法规,规定了对职业培训、标准、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经过多次修改,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创造了基础条件。各行业授予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作为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的设置行业准入门槛,以加强对行业规范和标准的控制。例如工程、医疗、法律、会计和建筑等行业均规定从事该行业人员必须获得州政府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其中具有专业学位是申请获得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首要条件,专业硕士学位的获取可以代替和减免一部分专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图书馆管理、音乐等行业则规定获取了专业硕士学位就不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但是,我国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互脱节,获得专业学位的学生需要从事同样的职业时,还需要参加各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这种现象增加了人力资源交易成本,极大地影响了专业学位的生源,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再次,要建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在学习内容上,专业学位既然应职业而生,学习内容也必须与之对应。职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多元性,主要分为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普遍的知识和能力两类。一定的职业需要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具体知识与技术,也需要包括思维、读写、交流等在内的普遍知识和能力。专业学位的学习内容应设置这两方面的课程与实践环节。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要与职业资格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对接,在制度上促进学以致用,而不是学非所用。在学习方式上,专业学位的招收人员从早期的在职人员向应届本科生开放,开始打破学位制度的封闭性。在人才流动日益加剧的今天,学位制度应该逐渐取消各种学位教育之间的壁垒,使之变得更开放,流动性更强。例如在硕士阶段,入学考试可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考试,入学后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分流,学术型硕士中期考核时可申请转向专业学位,改变现在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一考定类型的情况。

现在中央政府提出,要在5年之内完成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结构调整。我们丝毫不怀疑通过行政力量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可是社会的容纳未必能如我们所愿。目前专业学位社会认可度不高,全日制本科生攻读专业学位主要是因为没有被录取学术型研究生,退而求其次所为。如果不进行体制上的改革,诸如加强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联系,生源将面临严峻挑战。必须通过制度改革促进就业市场的认可,引导全日制学生积极选择专业学位。因此,在制度完善之前,规模增长速度不宜过快。如果专业学位的就业率比同期学术型学位的就业率还低,那么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学位制度改革的主题之一,专业学位正以大跃进的形式在增长。但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它的特性,不能脱离社会需求盲目发展。专业学位的发展不仅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引导,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行业管理部门通力合作,消除行政部门间的行业利益之争,形成教有所用、学有所需的人力资源流动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