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乎人之绪

“风”乎人之绪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学校将重庆市级课题“引领互动”汇报课的任务交给我时,我就决定将教学重点立足与此。课后我对《合欢树》一课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新课程标准,是所有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引领。而新课程改革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并重,即通过品读语言,进行情感领悟及培养。课堂教学证明,我的这一课堂设计是成功的。《新课程》强调“预设——生成”。之前试讲《合欢树》,我自认为备课很充分且到位。

黄 睿

语文学习有两条必须跋涉的河流:一条是理性的河流,一条是情感的河流。但在一个教改浪潮汹涌的年代,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或一味徜徉在理性的河流里,把语文的工具性程式化、刻板化,丢掉了语文的灵魂;或一味行在情感之川中,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思想品德课,情感漫溢,反而冲垮了语文的河道。那么为什么不以理性为桨,以情感为舟,行驶在一条语文的“大运河”中呢?——范莉《行驶在“理性”与“情感”的运河里》范莉老师的这一番话,让我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都憧憬于儒家大成者曾皙描绘的一幅画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堂课能让学生如暮春游者一般沐浴于人教理化的暖阳之中,且能享受到“情感自省”微风的吹拂,那不正是语文课最好的暮春景色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好“理性”和“情感”这两条河流,如何让学生行走于“理性”与“情感”这两条河流且为之欣欣然?当学校将重庆市级课题“引领互动”汇报课的任务交给我时,我就决定将教学重点立足与此。在学校领导、重庆第八中学曾论剑老师、高中语文教研组的引领指导下,这堂课取得了专家领导们的一致肯定。课后我对《合欢树》一课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教学目标——方向的引领

引领,是智慧的师者,以自身的丰富熏陶周遭的丰富,以自身的进步引导周遭的进步,以自身的厚重充盈周遭的厚重。悠悠岁月走走停停,何处暗香袭来让我们明白冬日的真谛?引领的力量,谛听着时代的足音,追寻着生命的足迹,感受着文字的魅力。作为教师,首先应选择好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彰显引领的智慧。

《合欢树》是高中二年级选修散文单元史铁生的一篇美文,史铁生一生饱受病痛的折磨,可他却生活达观。拜读全文后,我就在问自己:此文史铁生想告诉读者的仅仅是母爱的伟大吗?于是,我和指导教师重庆第八中学的曾论剑老师一起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曾老师用重庆第八中学惯用的深挖文本分析法启发我对《合欢树》的理解,用最本源的教育理念引领着我的教导思维。感谢曾老师的竭力帮助,让我对《合欢树》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合欢树》不仅仅讴歌了母亲无私的爱,更是人到中年的儿子回顾认识母爱的心路历程。

新课程标准,是所有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引领。而新课程改革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并重,即通过品读语言,进行情感领悟及培养。于是,我将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设计为——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儿子认识母爱的心路历程。强调本课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较自然地由文本阅读向人文教育的过渡;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从理性思索过渡到感性的自我审视。源于此,我在教学《合欢树》时,根据高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将本课设置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为自主探究,即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慈母之爱是如此艰辛、无私、执着、充满期待;第二课时是小组的合作探究,即是学生既能通过文字感受儿子认识母爱的心路历程,也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母爱。为达到这一“以理性为桨,以情感为舟”的教学要义,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儿子认识母爱的心路历程。

2.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思维、情感的互动

①导入——让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于初的强心针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冯梦龙也曾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这两句话都在强调激发学习的兴趣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就教学效果而言,应激发内因的自主探索能力。故言: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引领学生探索的强心针;一堂课的导入,让学生思维自我灵动的基石!

本课的教学我以一张“史铁生满脸笑容的图片”导入,并设置了两个小问题:a.请描述你眼中的史铁生。b.怎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笑容?来引出对作者的介绍。这一导入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心理有震撼感,如此不幸之人却有真诚且乐观的生活态度,并直接导入课文“是什么让他走出生活甚至是生命的阴霾?也许这篇《合欢树》能告诉我们答案”。

课堂教学证明,我的这一课堂设计是成功的。当学生看到那张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从情感直觉的角度会将其定义为“幸福、快乐之人”,而当老师把史铁生的生平介绍给同学们后,这是位“二十岁失去了双腿,曾患肾病、尿毒症,最后死于脑溢血”的一生饱受病痛折磨的伟大作家——这一事实让学生唏嘘不已。而我的过渡语“是什么让他走出生活甚至是生命的阴霾?”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的理性思考。

②主问题——让学生的理性徜徉于文的风筝线

《新课程》强调“预设——生成”。一堂课不仅要看预设更重要的是在预设基础上的生成。事实上,学生若有“目标问题导学”意识,以预设的主问题来探究一篇文章,就是“预设”——“生成”——“解答”(教师角度:“设疑”——“导疑”——“点拨解疑”)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回读文本的阅读意识。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作性解读,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己能解惑的自信心。

之前试讲《合欢树》,我自认为备课很充分且到位。史铁生人生每个阶段认识母爱都用一个确定的词给予概括,每个过渡都精心写了一段煽情的话来总结。我之前设置的问题如下:

1.母亲对我的爱从未改变,可“我”是怎么对待母亲的?

2.母亲亲手种的合欢树,“我”对它的态度是什么?

3.仔细揣摩关键词语和句子,思考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那个陌生的小孩?怎么理解小孩看到合欢树时“不哭不闹”?“我”不再逃避时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已逝的母亲?(小组合作)

老师预设答案:赤子之心:对抗——忽略——逃避——超然

残废  去世  合欢树

试讲后,自己讲得疲惫不已,而且还拖堂8分钟!学校教务处刘莉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小组合作没动起来”,并建议我用“搭楼梯”的方式,用小问题一一引导解决大问题;听课老师反映我在“学生认识母爱”这一环节存在问题:问题偏难,以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有限的时间仅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有困难。

试讲后生成的问题让我重新审视《合欢树》的备课。并在薛平生老师、邹红老师、黄明玉老师、王红毅老师的建议下,设置了一个主问题,并用“小组探究”“深入探究”两个环节达到了学生理性思维自由徜徉于课文,深度和学生动起来的统一。

改动后问题设置如下: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主问题】“我”对待母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原文找出相应的词语或者句子,仔细品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态度的变化?用一个词概括出每阶段的态度及变化原因。

          (  )     (  )   (  )

儿子态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深入探究】

1.体会文章第七段“很少”“不愿意”“推说”“抖”等词语的含义。

2.体会“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的含义。

3.在课文中找到“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等类似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汇报课上,同学们小组活动完全动起来了!在“合作探究”环节,各小组根据自己对主问题的个性化阅读填写了主问题的表格,我要求他们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语佐证小组的观点。各小组纷纷陈述了自己小组的答案并在文中圈点勾画及批注,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揣摩史铁生的心路历程,而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将其一一批注于黑板。而在预设的重难点问题上,有些小组如我在预设中出现了些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成新的问题,我四两拨千斤地请同学们分小组进入“深入探究”环节。最后,在重点句子的解析下,学生回归课文自己解答生成的问题。最后,同学们对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有了符合文本且属于自己的理解。

板书:赤子之心:对抗,叛逆——忽略,不在乎——理解,逃避——幸福,超然

残废   去世   合欢树(悲伤也成享受)

整堂课我只抓主问题设计,用主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活动方向。学生的思维看似自由飞翔于文章天空,可老师牢牢拽住了“主问题”这一风筝线。当学生的思考出现偏差或脱离文本时,老师仅需要用“深入探究”——重点句子的分析来提示学生,即可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回归正轨:引领全课。

精品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发掘精华的所在!为此,关于引领性的主问题,我认为是语文教师放飞学生之思维,让学生徜徉于天空的风筝线!对于这一“风筝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应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所以,主设计尊重了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意后的“个性化阅读”。这是学生阅读训练“互动”的基础。

(2)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针对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有个性化的表达、有必要的倾听、有收获性的沟通,“主问题设计”,是引领教学的关键!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3)“主问题”要具备“三力”,即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4)“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③拓展——让学生的情感回归于本心的心灵鸡汤

在拓展这一环节,我选用了李碧华《给母亲的短柬》中的六句话,并请了何国雄、郑金今两位同学在《蓝色生死恋》的背景音乐声中朗读。朗读声未落,我已见欧阳莎菲同学在偷偷擦眼睛了。我问她为何而哭,这位羞涩的女生轻声应道:“我想我的妈妈了。”趁势,我请同学们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句话:

欧阳莎菲:慢慢地,皱纹袭上了您的眼角;慢慢地,银霜拭白了您的黑发;慢慢地,您在我的眼中老去;但即使是漫漫岁月我也不会将您美丽的身影忘记。

陈念家:从我有记忆开始,便不曾对你撒娇。每次总是不耐烦地接你电话。当看见你前不久才染黑的头发又花白一遍,才惊觉岁月已匆匆带走你曾经的青春年华。

蒋婷:你总是默默关心着我,从不让我知道。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帮助,给我鼓励。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苦心,我想说让时光慢些吧,我愿用我的一生换您岁月长留。

罗言:当我看到白发已爬上了你的鬓角,想到你为了家庭为了我,已在岁月的磨砺中衰老。你说我是个叛逆的孩子,我总是听不进苦口婆心的劝教,现在我已知道,你为我忧心,为我操劳。母爱伴我成长,我爱你,妈妈。(学生因念到中途泣不成声,未念完)

……

课上到拓展的这一环节,班上一半的同学哭了。罗言同学更是泣不成声,伏在桌上难以自持。听课的领导和教师表情为之动容,部分老师也流下了眼泪。

汇报课结束后,听课的专家,沙坪坝区科研部何晓波部长动情地评价道:“《合欢树》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情,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理解从理性和感性统一的角度解析文章。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青年教师也起到了引领、带头的作用,相信天星桥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对于这句话,对于语文教学,最能立竿见影的无非于人的情感本身。没人能教会母爱,感情是用来感受且体验的。学生在有了前面30分钟的理性思考和认知后,只需回归本心,就能真真切切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执着。而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印证了我的预设。我在想:一篇文章能让学生真正抛去浮躁理性地去探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篇文章能毫不设防地抵达读者内心,折射并久久打动读者的朴素且真挚的情感,真是生命的慈悲,语文教学的荣幸。当然,这是情感的自我抒发,也是情感的互动。因为投入且真实,这碗文学的心灵鸡汤能烙印在参与者的心里,因为这是关乎“人”的教育,这是——不是教育的教育!

合欢树,“浴”乎人之理,“风”乎人之绪,诵而思,久久忘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