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过程与研究路径

研究过程与研究路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立足于“关键教育事件”内涵的界定,尤其是将现有理论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的本土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会发生很多事情,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是关键教育事件。

农村学校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的研究

徐祖祥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对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执行力如何,成为各个学校教学管理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学校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托。农村学校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较之于市区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教改的深入,教育城乡二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创造各种条件,以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关注关键教育事件,对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提出,是继案例、课例、叙事研究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方式,是校本研修发展中的一种更能体现教师集体参与、主动实践、专业支撑、共同反思、深度研修、富有成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因此,近年来,不少专家和教学一线工作者对于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育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注重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体验,挖掘关键教育事件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的潜力。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这是教学过程中制约课堂教学执行力的两大因素。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教学所凭借的条件及所处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城乡二元对立的弊端,这一弊端在经济、社会、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利影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制约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村学校与市区学校相比,在教学环境、师资水平、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理念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教学质量上远远赶不上市区学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现招生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

以崇明县新海学校为例。新海学校地处上海市崇明县的西北部,前身系农场局企业办学性质,现在的学校由原来的跃进、红星、长征、新海四所学校合并而成,2009年秋季归属崇明县教育局管理。近年来,随着长江隧桥的开通,崇明县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教育事业也在这一大好形势之下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新一轮教改实施以来,新海学校在硬件上得到了改善,教学设施得以更新升级,教学环境大为改进;在软件上也得到了提升,加大了对原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引进了优秀师资力量,从制度上保障教学科研工作,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学校特别注重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形式,引导青年教师立足课堂,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全面提升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近几年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不利因素限制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师资流失,结构失衡。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有不少中青年骨干教师(包括几任正副校长)都选择了去中心城区发展,成熟精干的师资流失比例过高。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新近聘用的年轻教师多,且多为非师范类毕业,教学专业技能不足,培训需求大,成本高,周期长。目前,学校中小学共有27个教学班,在编教师中教龄不足5年的就有37位,占92位教师总数的40%,有经验的老教师严重不足,中青年教师衔接不合理,师资结构呈失衡状态,即所谓的青黄不接状况。学校对于招进来的新教师的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顾虑,不少新毕业的学生将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作为跳板,工作几年之后,经过实践和培训,教学技能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增加了,就会想着跳槽到市区学校。这样,学校就成了不断培训跳槽教师的培训班,总是为别人做嫁衣。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二,生源庞杂,学生地区差异大,生源质量不佳。现在的学校由原来的跃进、红星、长征、新海四所学校合并而成,超过85%以上的学生系输入型外来从业人员的随迁子女。家长整日忙于生计,学生转进、转出频繁,流动性大,有的学生长到14、15岁了,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由于教材区域性差异等原因,所学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其余本地户籍的学生也多是家长失业、享“低保”帮困或父母离异随老人生活的孩子。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极大地不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方面随时都要进行调整,这就对学校的师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师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两者叠加,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三,家庭教育目标低,家校纽带脆弱。大多数学生家长普遍识字不多,知识水平低,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要求很低,对孩子的未来没有高期望,送孩子上学校的目的也是仅仅停留在完成义务教育的认识上,也很少关注孩子的在校表现,对于老师反馈的信息回应不积极,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表示束手无策,听之任之,这就致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热情不高、行为表现欠佳。而学校教育所需要的家校联系纽带也很难建立起来,致使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支撑,教师也对教育孩子失去了信心,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跳槽。

基于目前我校教师结构和特殊的生源结构形成的不利条件和学校教育质量与教育形式发展不同步的现状,从把握发展机遇,提升办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执行力为出发点,选择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开展立足于校本的教育科研才是最佳策略和必须途径。于是我们从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执行力的视角,确立了“农村学校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的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全面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让教师收获成就感,让学生得到发展,从而打破学生学得不情愿、教师教得不开心的局面。

二、研究过程与研究路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立足于“关键教育事件”内涵的界定,尤其是将现有理论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的本土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着力于研究路径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将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寓研究于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

(一)“关键教育事件”的内涵界定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会发生很多事情,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是关键教育事件。关键教育事件之所以是关键的,就在于它具有自身明确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执行力具有重要作用。

1.何谓“关键教育事件”

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作为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已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比如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关键教育事件是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关键事件”这一概念基础发展起来的。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关键事件研究,最早是通用汽车公司通过对员工的关键事件的观察、记录、整理存档,进而对员工的诚信状况作出判断和评价的方法。其后,美国学者沃克(Walker.R)在研究教师职业时,率先提出了在这一领域研究关键事件的概念,即“关键教育事件”,并强调要对课堂专业生活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和反思,以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超越。所谓“关键教育事件”,是指那些能强化当事者(或者参与者)的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断,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往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或团队的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

我国教育界对“关键教育事件”的关注开始于2005年,但当时的系统研究不多,更未深入到具体学科。基于此,上海市教科院由顾泠沅教授领衔,结合国家级课题“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研究,大力倡导对“关键教育事件”进行研究。2005年下半年,上海市长宁区开展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提升教师行动智慧的初始实践研究,2006年底,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关键事件”、“关键教学事件”等一系列理性探索和实践尝试的基础上,长宁区教育学院确定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由此,国内关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开始丰富起来,并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关键教育事件”研究所倡导的叙事性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实际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

2.“关键教育事件”的构成要素

上述关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定义难免过于抽象,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或令人困惑,或令人欣慰,或令人遗憾的事件,这些存在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普通事件,经由教师理性思考和专业判断,被赋予深刻的教育教学意义,教师从中收获高峰体验,提升专业判断力,该教育事件就成了“关键教育事件”。简言之,教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常态发生的,当我们对某个客观存在的教育事件赋予主观意义时,该教育事件就成了“关键教育事件”。从这一界定出发,我们不难得出:任何关键教育事件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基本的教育事件;二是立足于教育事件的专业判断;三是专业判断带来的价值启迪。所以,根据关键教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又可以把关键教育事件简述为:关键教育事件=教育事件+专业判断+价值启迪。其中“教育事件”泛指教师(或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专业判断”主要指对特定事件的深刻剖析、反思和阐释,让自己和他人获得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行为;“价值启迪”则是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体验。根据其承载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特定(个体)教师的新认知即启迪作用,甚至产生高峰体验;也可以是特定群体的新认识即培训价值,其本质还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力。

3.“关键教育事件”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的意义

研究关键教育事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可以使研究人员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趋于具体化,帮助教师聚焦关键点,触动教师“灵魂深处”的隐性教育观念,促进教师进一步反思,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2)关键教育事件研究聚焦于事件中的关键片断,直奔主题,有效地节约了教研活动的时间,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3)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在当前案例叙事泛滥、教师审美疲劳的情况下,开展关键教育事件研究,可以有效避免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常犯的“容易遗漏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即所谓“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弊端,关键教育事件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学细节进行放大的研究。

4.“关键教育事件”的范例

为了使“关键教育事件”这一概念更加具体化,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以下根据“关键教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以我校老师的案例为例进行详细剖析。

【事件现场】

杜杰老师是位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女教师。一次在七年级2班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有个学生上课不认真,跟周围同学说话,严重影响同学听课,也影响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杜杰老师多次示意其认真听课,这个学生都不听,还公开顶撞老师。杜老师当时满脑子的想法就是“学生不尊重老师!”于是大发雷霆,与这个学生发生了正面冲突。最后在教导处老师的强行喝令下,这个学生才低头不说话。但是在这之后的接连几次课堂上,她都发现那位顶撞了她的学生整堂课都不作声,几乎一直埋着头。一次批改作业时,偶尔发现练习册中夹着的一张小纸条:“老师,那次顶撞您是我不对,请您原谅我!”当时,她看到纸条,眼睛禁不住有些湿润了,也意识到自己作为老师,在课堂与学生直接起冲突也是不应该的,于是她开始就此“关键教育事件”反思自己,寻找问题的症结。

【专业判断】

1.诊断性判断——问题的思考

这是较为常见的师生课堂冲突问题。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内心一定程度上都有些叛逆性,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合理的化解。杜杰老师因是新任教师,缺乏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同时,对于自身的情绪也缺乏有效控制,因此才会出现师生在课堂上公开冲突的局面。在这一问题上,学生虽然是诱因,但是对于问题的处理而言,老师起着主要而积极的作用。

2.实践性判断——应对策略的思考

杜杰老师在反思中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主动跟学生进行沟通,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加强自我情绪控制,多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也要采取理解、引导的方式进行教育。

【价值启迪】

学生投递小纸条的行为表明,他内心里对老师还是有着“师道尊严”的尊重,是杜杰老师自己对处于“抵抗期”的7年级学生沟通缺少方法,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以为自己“教师权威”受到学生挑战,很没有面子。关键是老师自己在处置课堂突发事件没有经验,是自己没能把握好师生关系中“既是导师,又是朋友”的疏导“角色”,抱着“我说的你必须服从”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心态,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何谈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生活的朋友”的角色做学生的转化教育?

经过这次事件,杜杰老师认识到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共成长、齐发展”的“双赢”。于是,在她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快乐、轻松、和谐的氛围,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杜杰老师还受此启发,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感受,探索如何与其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杜杰老师将收获的心得撰写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有效政治课堂》一文,获得崇明县“主动有效课堂大讨论”征文二等奖。

(二)农村学校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提升课堂执行力的研究路径

任何科学研究要有效展开,并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研究路径。研究路径就如同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通过研究路径的连接,达到研究课题与成果的有效对接,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关键教育事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着力点,是提升学校教学执行力的有效依托。在研究的过程中,依据思维发展的基本逻辑,以“关键教育事件”的基本要素为依据,我们重点得出了以下关于农村学校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提升课堂执行力的研究路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1.学习“关键教育事件”——理论准备

科研课题的有效开展需要有一支有丰富教育科研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的人才队伍,才能有效落实研究计划,实现研究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以准备。

一方面,为了保证课题的实施,体现学校对“科研兴校”的重视,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挂帅、教务处、政教处主任等组成的学校课题组。自2010年12月,我们的课题被上海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以来,学校为引领教师把师德师风与教师职业特性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每学期的第一个工作日对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专题培训,学校还请来师德标兵、进修学校书记、教育功臣等给大家作报告;为引领教师将现代理念与课堂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请来崇明县名师专家、教育能手、科研室主任给大家开讲座。上述讲座题材多样,有人生观价值观、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内容丰富,有教育科研动态,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教研组参与研讨,跟大家谈教书先做人,讲育人德为先的体会,大大提振了教师致力于学科教研的自信心,使教师感受到了学校干部有与教师休戚与共、脚踏实地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姿态。

另一方面,我们重点抓了学校总课题的学习、核心概念理解以促进教师对学校总课题目标任务的认识。特别是对国内外关于“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学习,还就如何聚焦问题,选择提炼典型问题进行课题设计,如何搜集筛选典型案例、调查问卷设计,撰写分析报告,资料整理,撰写论文总结等方法,并对教师个人的子课题设计作鉴定,提出修改、完善建议。教师在经过教育理论学习后,积极思考,学习聚焦问题,在行动中学习自主参与教研和课题研究,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强烈,行动更积极、更主动,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2.捕捉“关键教育事件”——事件收集

“关键教育事件”并非是随意摘取一件,而是要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件,“关键教育事件”的捕捉要遵循问题性、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综合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①从学生角度:事件反映的问题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如对教材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等;②从教师角度:事件反映的问题对教师讲是较难处理,存在问题或困惑的。如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受学生欢迎;③从课堂教学角度:选择的问题处于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这个事件是来自于有效教学的相关事件,这个事件没处理好,会影响其他事件展开。如新课导入、课堂问答、范例演讲、存疑置疑、课堂反馈、归纳小结等;④从事件价值角度:该事件很有研究价值。这个事件研究有利于教师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激发教师智慧,有利于教师自身体验与认识,是教师有话可说的,对这个事件的处理,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功底、应变行为、教学水平。

在我们的实际研究工作中,为引导大家推进课题的实施,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在教师层面,抓自主研修,为使大家学会从问题中产生课题,我们利用暑期教师培训期间,就“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练武活动理出一组思考议题,组织大家进行了专题研讨,以期引发大家深入思考,交流议论,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在研讨后写下自己的感悟体会。议题如下:

(1)“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练武活动中教学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练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方式有了哪些变化?对于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哪些对策?

(3)如何运用《“主动·有效”课堂观察点》引导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4)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时间、空间、提问权、评议权和学习工具”还给学生?在“还”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有何解决办法?

(5)教学中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6)建构了哪些“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这一组问题本身就是课题研究的素材,它对教师个人子课题的形成起着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其次,在教研组层面,如何聚焦问题,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开展了学科教研组的比武研修活动。我们要求听完一节课,采用由执讲老师介绍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学成败得失的形式,组织听课的老师就该节课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点评:

(1)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

(2)有哪些环节既可圈可点又可学可用?

(3)有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改进完善优化?

(4)有哪些是以后教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说,以这种“临床式”的诊断研讨“去伪存真”,引导教师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效率在集体智慧的贡献下得到提高,引导了教师学习尝试捕捉和利用关键事件,为课堂教学和科研服务。

3.研究“关键教育事件”——专业判断

研究的第三个环节就是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对所收集来的关键教育事件进行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的核心之所在,并思考解决的方案。这是解决教学事件反映的问题的关键,只有对问题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才能找对症结,对症下药。在这个环节,我们组织教研组老师开展研修活动,通过老师们的共同商讨、研究,找出学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核心所在,形成对于事件的诊断性判断和实践性判断,并共同商讨实施方案。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关键教育事件进行专业判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事件中的问题为研究前提。面对“二期课改”的理念,面对新教材,教师很容易产生新的困惑或疑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那很可能产生学生与老师思维不一致的情况,这就又产生新问题,教师该怎么办呢?这样的事件往往是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正是研究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内驱动力,它将促使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达到创新。”

(2)以事件中内容为研究载体。关键教育事件是有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当我们以关键教育事件的内容(一小段录像)为研究的载体,切入口就比较小,研讨就比较集中,同伴之间也容易互动,效果较好。

(3)以对事件的不同认识为互动的基础。在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讨中,互动能使教师在碰撞中感悟,在交流中吸纳,在互补中成长。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自己教学中的体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分析、出点子、谈对策。在这里,同伴互助形成了氛围,不同认识的思维发生碰撞,而专业引领人员的引领更使研讨达到高峰。这个事件中引发的问题、这个事件处理背后所蕴藏的理念和行为给了大家极大的启迪。

(4)以对事件研讨的引领为提升研究质量的方法。“关键教育事件”研讨应有专业引领。由于专业引领者具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理念,在讨论过程中,围绕某一“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专业引领者提出的可供深化思考的问题往往可以引起新的更有质量的讨论高潮。在研讨结束时,专业引领者可根据课改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从理论上予以提升,这样不仅能归纳总结教师在研讨中的不同认识,更能从问题的解决中提升思想和理念,促使每一次的关键教育事件研讨能有较高的水平。

(5)以对事件研讨的反思为提高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手段。教学需要实践,感悟需要体验,提高需要反思。在关键教育事件研讨中,教师可以实现三个角度的反思,一是我怎么认识与思考这个片断;二是同伴们怎样议论和解决这个问题;三是专业引领人员如何总结与归纳,提出认识这个事件的思想与理念的。要引导教师学会三种“对话”:一是“我”与“自我”的对话;二是“我”与“合作伙伴”的对话;三是“我”与“专业引领人员”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4.提炼“关键教育事件”——价值启迪

在对“关键教育事件”进行诊断,并具体实施诊断方案解决问题之后,“关键教育事件”对于提升教学执行力最大的意义在于教师在后续阶段对于该事件进行教学性的反思和提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纠正有偏差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这是整个教研活动的升华阶段,不少教师还在反思之后找到了新的研究课题,在自我的专业领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成长周期即将开始。比如学校的张老师和宋老师,他们利用自身国家级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和县书法协会常任理事的资质,在“关键教育事件”研究过程中,想方设法转变教法、改革课堂教学,立足学校自身实际,得到了专业成长,还申报了两个体现学校特色创建的专项课题:张老师主持的《农村学校外来民工子女“问题学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心理健康研究专题和宋老师主持的《以汉字书写为特色的德育研究》作为学校特色建设课题。这两项课题得到了县级重点和一般课题的立项。

张老师主持的心理健康研究专题是基于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行为举止存在严重不规范:有的顶撞老师,经常欺负同学;有的上学经常迟到或离家出走;有的偷拿家里钱物,逃学迷恋网吧;有的抽烟早恋;有的还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更是离谱。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于是心理专任教师张老师设计了基于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矫治偏差行为的专门课题,该课题从新海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数量众多现状出发,研究探索“问题学生”转化的策略、途径和方法,疏导“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很有研究价值。宋老师主持的课题是基于我们学校特色项目建设。进行该课题研究,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目标。该课题通过举办书法讲座、参观书法展览、组织现场书法笔会、书法比赛、举办作品展览、开展社团活动等方式,探索解决学生书写马虎、龙飞凤舞的状况,创造为学生写一手规范的汉字的良好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实施以上这些活动,都试图从细节着手、面向全体,作为关键教育事件加以分析,寻求建立转化学生的有效机制,对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强的影响和渗透作用。为保证课题实施,学校成立了相关课题组,配建了专门谈心室和书法习字活动室。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一系列荣誉,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共赢”。

三、研究成效与研究反思

(一)“关键教育事件”对提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执行力的促进作用明显

通过“关键教育事件”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成长,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从而也就提高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在以自身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中,教师能够直接观察到自身教学行为的优劣,并能听到同行中肯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这些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有效。而教师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主导力量,教师的成长直接带动了教学执行力的提升。

具体到我校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1)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完善。关键教育事件研究是教师专业知识迈向深层化、系统化、显性化和生活化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两个过程,只有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认知体系,然后才能顺利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的,教师也要时常关注前沿动态,更新自我知识体系。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成长表现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了使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化,我们设计了面向全体教师、新进年轻教师、学科教研组的三本《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手册》。此举使校本研修中的教师师德研修、学科课程研修、年级组建设研究的活动不再凌乱无序,成为记载行动研究痕迹的有形载体。我们又适时编撰了《农村学校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的研究》课题专辑。专辑内容涵盖了教师撰写的典型案例、实践感悟、读书札记、调查报告、课题设计方案,并以校刊《新海岸》形式为阶段性成果推广,提供给老师借鉴学习。

(2)老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了某种理念结构与行为习惯,其中有些思维定势就不太适应课改需求。通过“关键教育事件”研究,反思自我教学行为,审视原有教学理念,让教师在自我批判和扬弃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3)老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通过研究,教师学会了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懂得了要用“理解”、“共情”的方式去看待和理解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质量更高。

(4)老师的职业人格得到了锤炼。我们理解学生,自然就更能包容学生,更加能够体会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真正爱学生、包容学生,才能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成就真正的人生丰碑。几年来,在市县各类竞赛中我校教师屡屡获奖。

2.学生在更为良性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素质提升

教师的成长、课堂的完善,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受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学习状态与自身认知和态度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情况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考核维度。

在我们对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当中,我们非常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谈心、竞赛提升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教研活动中来,体验教学教研的成果。利用关键教育事件开展教学,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能试图将所学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有较大提高,课堂以互动、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实现人人发展。充满生机和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构建,全方位吸引了学生关注课堂,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增强,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3.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批尖子学生脱颖而出

我校是一所崇明岛最西北部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些条件和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但随着教育科研的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的加强,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面貌有了巨大改观,教学质量正在不断提高。由于教学改革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可选择的因材施教环境,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到充分、自由、健康发展,一批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如去年中考中,我校23个学生中有4人被录取市重点高中,2人被录取县重点高中,5人被录取普通高中,一次性合格率达到100%。每年我校总有几十人次在市县组织的学科、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类竞赛中获等第奖。我校以自己的发展、业绩在社会上赢得了赞誉。

(二)我们的反思

成效的取得令人欣慰,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因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留下的遗憾与不足。从客观因素而言,主要是目前学校的一些教学条件和设施对于研究活动产生了一定制约。从主观方面来说,由于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方面的限制,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关键事件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对事件价值的提升还有待加强。学生,作为研究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还不够明显,这与教师本身对于理论的把握和活动的意义理解得还不透,而学生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对于新的教学尝试不敏感,很大程度上仍然扮演着消极接受者的角色,主动性发挥不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我们将“关键性教育事件”片面地理解为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反面的事件为主,而没有意识到一些积极的教育事件可能更加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选取的关键事件常以负面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自然不够。另外,研究的整体规模,以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全面,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加以探索和深化,特别是要引导各专业、各科室的教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从而将此项研究加以推进,真正使教师的教研水平在研究中得以提升,使我们的课堂执行力更加凸显。

四、结语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技能优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双方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提升就构成了学校整体教学执行力的提升,这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当然,我们学校对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成果也是初步显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和研究中进一步加以克服,这是我们以后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教师的科研能力像幼苗,不会一夜开花结果。它需有一个渐进漫长的发育过程。即使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辩证地看,也是有着不少独特的优势条件:教师不易受到复杂纷繁的模式干扰和影响,易于接受新知识,易于被新尝试的事物所吸引等,有利于激发继续学习、相互合作、结伴同行的欲望。这是我们立足现实、长足发展的动力和优势之所在。

当今时代是改革的时代,更是智慧博弈的时代。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研究,更要有探讨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行动研究。学校立足实际,科研目标紧紧围绕日常课堂教学,使“创新、约束、激励”的学校文化得以在和谐旋律中创建,从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校本培训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实现了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目标。基于以上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形成了这样的结论:以学校教育为主线,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抓“关键教育事件”研究,践行新课改理念,为学校的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作者系崇明县新海学校校长)

【注释】

[1]汤立宏.关注关键教育事件,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J].中小学管理,2006(12)。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在国内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关键教育事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对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引用了这一定义作为基本的研究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