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切实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有效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集思广益,科学编制、有效落实课程计划,不断提升课程的领导力;优化师资队伍、细化常规管理、深化教学研究,切实提升课程的执行力;以生为本,深化评价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发展力。为此,学校统整内外资源,努力构建校内外的团队支持系统。

提升课程领导力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陈 飞

随着《上海市提升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进军号角的吹响,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课程方案、课程计划的校本实施,而校本实施的关键在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可以说,提升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和必由之路。

为了切实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有效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集思广益,科学编制、有效落实课程计划,不断提升课程的领导力;优化师资队伍、细化常规管理、深化教学研究,切实提升课程的执行力;以生为本,深化评价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发展力。

一、落实课程计划,不断提升课程的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引领全体教师将课程理念、办学思想融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达成预期的办学目标。由此可见,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以校长为首的教师团队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为此,学校集思广益、统整资源、科学编制、有效落实课程计划,切实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一)描绘共同愿景,点燃有效领导的引擎

只有激活全校教师的希望和梦想,凝聚所有教师都来参与学校发展愿景的描绘,才能点燃众人主动发展的激情。为此,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定位的确立,参与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理念、培养目标的描绘,参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课程计划、年度方案的制订,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内部改革方案的修订等。共同发展愿景的确立,促使大家自觉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使学校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学校发展愿景中寻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点燃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引擎。

(二)统整内外资源,构建有效领导的环境

发展愿景的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给予支持和助推。为此,学校统整内外资源,努力构建校内外的团队支持系统。校内,校长和“学术委员会”、部门主任以及教研组长建立了一个有效课程领导的团队支持系统,共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发展愿景和课程目标,界定课程领导的工作范围,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形成全员参与、合作互助的良好态势;校外,校长与所处的社区、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切实整合一切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外部资源,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共育氛围。

(三)落实课程计划,扭住有效领导的关键

学校依据市课程方案、课程计划,把握教育本质,顺应时代需求,结合学校实际,为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建构了这样一个实践研究框架:

遵循“一个宗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应当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

贯彻“二个必须”:必须融合办学思想、必须凸显办学特色;

追求“三个有利于”:更加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办学理念:让每一朵鲜花都怒放。

育人理念:让学生自己来。

学生培养目标:自主成长、全面发展。

教师发展目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德能双馨的“智慧型”教师。

课程建设目标:以市课程方案、课程计划为行动指南,切实优化基础型课程,不断充实拓展型课程,逐步开发探究型课程,努力构建基于“让每一朵鲜花都怒放”办学理念的“百花园”课程体系,尽可能让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需求。

2.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学校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坚持“课程目标的整体性、结构的多元性、教学的差异性”的原则,力求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

(1)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2)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见表1。

表1

3.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1)优化基础型课程。

聚焦点: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全面发展。

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依托“小班化教育暨打造主动·有效课堂”、“今天行动计划”的实践探索,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学习和技能素养”为重点,不断优化基础型课程,尽可能让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①优化基础型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采用对教材进行重组、调整、充实等方法,不断优化基础型课程;②构建学科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学校聚焦教学“五环节”,采用“任务驱动、逐步积累、不断优化”的“滚雪球”策略,在开展单元备课模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切实开展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具体流程:集体梳理全册教材—各自认领单元任务—个体独立备课—集体商讨改进—相互听课评课—课后反思优化—上传共享资源。上传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生作业、单元试卷、课堂实录和其它学科资源。

(2)充实拓展型课程。

聚焦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个性发展。

基于校外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以“快乐活动日”、“阳光体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丰富学习经历、培养选择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为重点,以短期、微型和实践课程为主体,不断充实拓展型课程,尽可能让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第一,三维驱动,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学校精心选择了涵盖学科、艺术、体育、科技和综合五大门类的46门拓展型课程。

第二,内外联动,深入推进课程实施。

●限定拓展与自主拓展相结合。一、二年级拓展课为限定拓展,采用教师走班制的形式,在全面学习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四、五年级拓展课为自主拓展,采用学生走班制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相应课程(25个社团),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闪亮一刻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自编了三套运动操,让学生晨练活动显得多姿多彩。星期一,主题升旗仪式;星期二,广播体操;星期三,红领巾迪斯科;星期四,感恩手语操;星期五,超越梦想韵律操。

自主小舞台:本着“让学生自己来”的育人理念,学校搭建了人人参与的“自主小舞台”,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用自己独特的舞蹈,用自己稚嫩的嗓音,尽情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并从中体验自主成长的快乐。

小小广播台: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在晨间(7:10~7:30)播放孩子们自主挑选、自己朗诵的经典诗词,在午间(12:10~12:30)播放孩子们自己演唱的校歌和喜欢的经典音乐等,努力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主题文化节:学校秉承“家校互动、师生联动、生生齐动”的指导思想,上半年举办读书节和艺术节,下半年举办科技节和体育节。

●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或观摩学校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亲子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三,师生互动,努力提升课程质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开发—实施—创生—再开发……”的互动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使其逐渐完善和规范,以切实提升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建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学术委员会”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明确开发流程,规范开发内容。课程开发的内容:清晰的课程目标、科学的课程内容、适切的实施要点、合理的评价方案等。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为:

●明确课程要求: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提出课程申报:由全体教师提出拓展型校本课程的开发申请。

●组织课程评估:由“学术委员会”对相关课程的申报进行评估。

●进行课程立项: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评估的结果确立课程内容。

●自主选择课程:由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由各项目组教师依据评估后的实施方案进行教学。

●课程管理:由教导处、德育室加强日常的巡查、管理和指导。

●课程评价:积极开展主体多元、内容全面的发展性评价。

(3)开发探究型课程。

聚焦点:学会学习的方法基础——创新发展。

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依托《探究型学习包》、《生态崇明》乡土课程、《观赏蔬菜》校本课程等,以“改变学习方式,呵护好奇心和探究欲”为重点,逐步开发探究型课程,尽可能让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创新发展的需求。

学校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动”、“三类课程同时渗透”的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有效接受与主动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一,课内外结合——课内,一、二、四、五年级利用“探究型学习包”,三年级利用《生态崇明》乡土课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学习与实践。课外,以《观赏蔬菜》为主题,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第二,校内外连动——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既要利用好校内教师、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现成资源,又要充分挖掘校外家长志愿者、专业人士、社区场馆、社会实践基地等可用资源。

第三,三类课程同时渗透——教师要在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课程中同时进行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实践运用。

近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一些校本化的特色课程:《基础型学科资源库》、《舞精灵》、《健美操》、《中国象棋》、《进步之星》、《儿童剪纸》、《生命教育》、《闪亮一刻钟》、《自主小舞台》、《我们的节日》和《校园主题文化节》等拓展型课程,《观赏蔬菜》等探究型课程。其中,《观赏蔬菜》入编《上海市乡土课程》,并荣获“上海市小学‘快乐活动日’单项活动方案”评比优秀奖、“崇明县小学‘快乐活动日’单项活动方案”评比一等奖,《儿童剪纸》荣获“崇明县小学‘快乐活动日’单项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中国象棋》被列为县级共享课程,《舞精灵》、《中国象棋》、《进步之星》入选《崇明县校本课程汇编》。

二、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升课程的执行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课程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去实现。为此,学校切实优化师资队伍、细化常规管理、深化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一)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

于漪老师说:“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为此,学校相信、赏识每一位教师,并依托校本研修,以“师德修养、实践体验、班主任团队建设、骨干教师团队建设”为突破口,铸师魂、炼师能、养师风,努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

1.相信每一位教师的潜能

学校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把工作做好的良好愿望,都有把学生教好的不同潜能。因此,学校尊重、相信每一位教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市县级的评比、展示或研讨活动,都采用“新老结合,轮流亮相;一人亮相,团队支持”的策略,创造机会让教师们轮流亮相,倡导教研组团队合作,拿奖、出彩不是主要的,我们追求的价值取向是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专业成长。

2.赏识每一位教师的精彩

(1)用“显微镜”寻找闪光点——学校通过行政人员日常的校园巡视和巡课活动,平时校长、书记与教师的谈心活动,行政人员参与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月的行政例会等,及时寻找、发现教师们身上的潜质和闪光点。

(2)用“放大镜”聚焦闪光点——对于教师们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有的及时给予鼓励,有的利用教工大会进行表扬,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对象既有教师个体的,也有教研组集体的。

学期结束时对于获得优异成绩或明显进步的教师在校园网站、校园画廊里给予张榜表扬祝贺。

(3)用“望远镜”观赏灿烂星空——学校尽力动员、推荐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报名参加市、县“双名工程”、“优青工程”的学习培训。

学校真诚地鼓励在学科教学、德育研究或教育科研等方面教有所长、教有所获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县级骨干教师的评选。

3.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1)注重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要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必须拥有崇高的师德,而师爱是崇高师德的核心。为此,学校以“西门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修订为切入点,积极倡导争做“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西小良师,并通过升旗仪式、教工大会、宣传画廊等阵地,表扬先进教师,宣传先进事迹,努力培育和弘扬良好的师德风范。

通过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和召开学生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开展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民主测评,测评结果除向教师进行及时反馈之外,还将作为教师师德考评、评优记功、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注重教师专业自觉的激发。学校给教师印发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学习资料,并要求教师在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行定位的基础上,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学校依据教师们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供专业支持、搭建展示舞台,从而促进教师们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印发学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开设专题论坛和组织主题沙龙等活动,引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全员教师“六个一工程”、班主任“六个一工程”,引领教师加强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4)注重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通过指导制订自我发展规划、指导开展课题研究、安排骨干教师带教、选送参加市县“双名工程”学习、组织青年教师上亮相课、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市县课堂教学评比、开设青年教师专题论坛等,积极引领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

学校通过引导骨干教师精心设计三年发展规划、选送参加市县“双名工程”学习、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实施骨干教师“六个一工程”——上一节展示课、作一次专题讲座、设计一套学业试卷、指导一名青年教师、参与一项专题研究、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积极助推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引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并切实发挥好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2012年学校还申报了县级重点课题《城镇小学骨干教师团队“专业超越”制度设计与促进机制构建的研究》。

(5)注重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学校立足群体智慧的提升,把握教研组之间交流方便、反馈及时、内容相同、目标相近的特点,重塑“重研究、讲群体、求卓越”的教研组建设思路,积极开展学科教研组的达标评优活动(分基础性、发展性目标),切实提高教研组的凝聚力、研究力。学校于期末进行教研组达标评优的自评、互评和考评,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并遴选部分优秀教研组在下学期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近年来,学校近30%的专任教师成长为校级以上的骨干教师,绝大部分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反思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目前拥有中学高级教师9名,市“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学员3名,市、县“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学员11名,县级骨干教师12名,校级骨干教师6名。十几名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辅导员、市优秀农村教师、市优秀教师“君远奖”、市家庭教育指导优秀教师、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县“十佳”德育工作者、县“十佳”班主任、县“十佳”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体育、自然教研组先后荣获县优秀教研组称号。

(二)深化教学研究,努力提升教学有效性

学校围绕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真实问题和突出矛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开展校本化的教学研究。在引领教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民主、合作、开放、和谐的教研文化,切实提高教研质量,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1.学思结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理论素养

学校通过印发学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和开设专题论坛等活动,引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近三年,学校邀请教研员、骨干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达三十多次。

2.学以致用,转变教学行为,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倡导教师要聚焦生命课堂,切实做到“脑中有课标、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做中有艺术”,并通过开展常规教研、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实践反思,全面提升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1)全员教师“六个一”工程。每一位教师每学期精心设计一单元教学、精心设计一单元分层作业、精心设计一单元评价方案、上好一堂研讨课、听完一组课(10节)、点评一组课(10节),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研究能力。

(2)人人参与主题式教研活动。每一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就一个主题上一堂研讨课,开学第一周将上课课题、活动时间上报教导处,上课前一周将教案上传校园网,蹲点行政人员和全组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备课、听课及评课等研讨活动。

随着数字化录播室的建成,学校于2012年2月开始对骨干教师、党员教师、志愿者教师的课堂进行全程实录,既便于进行微格分析,又可以积累校本化的课例资源。

(3)“小班化教育暨打造主动有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第一阶段,基于大班化背景,开展“小班化教育—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二阶段,开展“小班化教育暨打造主动有效课堂”的实践研究。①专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②骨干教师先行实践、示范引领;③结合主题式教研活动,组织“人人亮相”练武活动;④组织开展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的自评、互评和展评活动;⑤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人人撰写教学心得;⑥直面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开展课题研究;⑦积极参与县、片级的“系列比武”活动:县级优秀教研组、论文案例、分层作业设计、教案与反思组合式案例评比,片级课堂教学评比;⑧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例研究”、实施作业备案制……

(4)“生命教育”的专题研究。作为市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学校以课题为引领,以学科落实为主渠道,以“创建温馨教室、心理健康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系列专题教育和系列主题活动”为着力点,深入推进生命教育。

第一,阳光体育活动:①三课两操两活动,其中星期一、三、四每班一节体育课,星期二、五下午两节全校性体育活动课;晨练除轮流做广播操、自编操外,冬天还增加以班级为单位围绕标志物进行长跑锻炼。②“快乐活动日”体育社团活动。③主题文化节之一“体育节”。④校园体育单项比赛。⑤近十个体育运动队业余训练。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特色项目打造,如田径、健美操。

第二,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开展《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命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城镇小学“关注生命,尊重差异”激励性评价的研究》、《城镇小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实践研究》(全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县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市少先队科研成果一等奖)等课题研究。

(5)开展快乐活动,推进“今天行动计划”的专项研究。第一阶段,积极开展“今天行动计划”实践研究,促进全体学生道德、学习和技能素养的提升。第二阶段,结合“快乐活动日”,积极开展“今天行动计划”的专题研究。①培养“四好学习品质”:学习好习惯、好兴趣、好方法、好心态;②开展“五大道德行动”:微笑行动、感恩行动、承诺行动、合作行动、节约行动;③锻炼“46项兴趣技能”:6项县级普适项目,40项学校自主项目。

(6)课题研究。学校直面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寻求教学规律,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12项,校级课题65项,例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主动引导的实践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等。

近年来,教师先后荣获市、县级课堂教学评比等第奖68人次,2011年在县教研室教学视导中课堂教学优良率为97.5%;荣获全国、市、县级教育科研成果评比等第奖89项,有34篇文章在市县级刊物上发表;21人68人次分别在全国、市、县及片级层面上上展示课、研讨课或作经验交流。学校在教育局组织的“小班化教育”、“今天行动计划”、“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创建温馨教室”等专项评比中均荣获一等奖。

三、深化评价体系,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力

教育教学评价是“指挥棒”,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为此,学校基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发展性的“七色花”评价体系,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甄别轻激励、重表象轻实效等的弊端,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发展性、过程性、全面性、多元化的实践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

1.倡导发展性学习评价,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1)发展性作业。学校强调创设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

为了突破传统评价的瓶颈,学校加强了命题研究,尝试采用分层作业、分层考试(或称选择性考试)的模式代替千人一面的作业和考试模式。

(2)发展性评价。学校通过及时的点评、日常的激励、阶段的“喜报”、学期“十佳四好少年”、“校园明星(综合)”、“学习之星(单项)”和“进步之星(全员)”的评选,激励学生体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成长历程。

2.倡导过程性学习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下移

学校倡导依托《学生成长记录册》,展示学生作业或作品,进行及时的书面或口头评价,发放阶段性的“喜报”、“免做作业”、“免考”的奖励,组织评选“进步之星”等,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3.倡导全面性学习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

学校倡导通过课堂参与观察、开放式考查、闭卷考核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例如语文学科将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评价的方法,将语文学科的考试与评价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

4.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校建立了教师、学生、同伴、家长共同参与、同为主体的交互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学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例如学校组织的“自主小舞台”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和互评。

5.倡导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丰富性

学校倡导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表述可采用百分制、等第制或评语式等方式,特别倡导及时性的、激励性的质性评价。

6.倡导多元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以师德修养、业务水平为重点,加强日常的引领、管理和考查,积极开展教师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多元化的实践探索。

(1)评价内容。

①过程性内容——师德师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批改、辅优补差、学业评价、质量分析等。②结果性内容——课堂教学评比评优、教育科研成果评比、辅导学生竞赛成绩、教师个体技能比武、班主任工作达标评优、教研组建设达标评优等。

(2)评价主体。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自评、互评和展评等。

(3)评价方式。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日常巡课、观课议课、资料查阅等。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参加全国、市和县级比赛荣获团体奖138项,个人名次奖289项。

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市家庭教育指导先进集体、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市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先进集体、县体艺科工作先进集体、县五星级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市课程与教学专项视导、市少先队工作专题调研、市关爱“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市“阳光体育一小时”专题调研、县政府综合督导、县党建督导、县德育工作专题调研中,均获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学校也多次承办了市、县“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快乐活动日”、“主动有效课堂”专题的展示研讨活动。

(作者系崇明县西门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