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教育思想转变

实现教育思想转变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再仅仅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授与转移;要用素质教育的思想,统筹考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变死板的、填鸭式的、压抑的教学,要给学生自我多方面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给予他们发挥特长的机遇,真正体现素质教育,进一步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强调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逐步形成高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实现教育思想转变 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朱迎波

在当前形势下,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势在必行。它既是老问题,又是新问题。它涉及到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思想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从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这一范畴来看,教学改革包含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层面的内容,它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新的时期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新的方针、政策,但各高等院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能够解决自己学校在教学方面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树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思想及观念的变革程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教与学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关系。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在扬弃了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步转向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发展他们自身的能力以及主动的创新精神,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引发出学生自己的智慧。从这一原理出发,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及思想方面的指导作用,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和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使他们能够在间接或直接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所以,教师的指导,仍是学生学好的关键。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并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运用和发展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是我国有益的传统思想。而现代高等教育中日益广泛采用的讨论式、对话式和案例分析式等开放的互动的形式,启发、思考和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是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激发思维、培养能力的教与学的过程,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教学方式。

树立“苦练内功”,坚持以质量为本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中,新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愈加明显,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的竞争中,实际上是质量竞争,最终是以质量取胜。而高质量的学生必须是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有强劲的后劲,就不会有可靠的质量,就不能发展。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牢靠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取胜的希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法中尽可能了解和掌握纵向、横向的综合知识,为了解过去、了解现在、想象未来搭好平台。要让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实践,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发现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实现改造自然的新方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所以,高等教育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各高校之间、各用人部门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从教育规律方面来说,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所以,要抓好创新性教学,个性化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才华、特长与自己的优势得到不断的展现和发展。这样,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永恒的主题,我们要长抓不懈,要强调质量建设,形成质量优势,走以质量取胜的道路。

树立教学、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想

科学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源流关系,是共生关系。科学技术与大学教育、教学、科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就必须重视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同时,科研为教学营造了一种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及时引入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发展,使教学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保持学术领先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能够在实践环节上提供最新的感性认识的机遇,继而可以提升为新的理论观点;学生通过平时的课题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等活动,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我们不能长期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要教、研并举,努力建立教学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机制,每一个人都共同奋斗,教学、科研人人相关,共向一个方向跨越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思想

在高等教育的工作中,倡导素质教育,不是以素质教育代替专业教育,代替专业知识,代替能力培养;也不能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而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贯穿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去。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自身的、本身具有的、内在的本质特点发挥出来,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体现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再仅仅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授与转移;要用素质教育的思想,统筹考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变死板的、填鸭式的、压抑的教学,要给学生自我多方面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给予他们发挥特长的机遇,真正体现素质教育,进一步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强调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逐步形成高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由知识的传授到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再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当代人才培养的特征和教育思想的发展的新趋势。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思想

以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为目标,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针,对于在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发展的高等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作用就是用市场来进行调节和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多样化,要求人才结构也要相应调整,要符合这种市场的需求,适应它的变化。所以,以往的人才结构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快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步伐,引进新的观念,完成教育思想的转变,培养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市场为目标的,在各行各业都能发挥重大作用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紧密联系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一,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不能有力地为现实生产力服务,能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高等教育价值体现的标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人们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的,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人才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那个时候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简单,规格单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很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很少受到质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打开市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教育,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第二,高等教育的结构特征与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较落后的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小,层次、规格单一;而发达国家,不但规模大,而且层次、规格多样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面对这样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及需求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只用较简单的尺度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不合时宜,不能够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真实情况。所以要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各具优势,各有特点,尤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与方法,使培养出的人才达到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能够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办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高等教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供求关系随市场需求变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含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直接地起到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用人部门和受教育者本人成为人力与人才市场动态需求规格和模式的主要需求者。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用人机制、薪酬制度、管理等发生的变化,迫使高等教育由过去被动的、封闭式的、单调的发展模式,向主动适应的、开放式的、多样化的、综合式的方向发展。

由过去的“我有什么,你选什么;我培养什么,你接收什么;分配到哪里,你就去哪里”,到现在“你需要什么,我就办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培养什么”,培养单位和受教育者都以市场为目标,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因此社会需求就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依据和方向。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民主管理,这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学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需要,制定符合其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方式、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以质量为本,以质量取胜的观点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既相互紧密结合又相互适应的要求,也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使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具生机与活力,更有后劲,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